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新聞傳播觀念?-第43期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4-1-14 17:56:26



點評央視近期的新聞報道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這次美伊戰爭中,中央電視臺反應快,現場感和時效性強,還邀請了一些專家做評述,加強了深度報道,受到觀眾的好評,不知二位老師對此有何評價?
【阿輝6688】增加了參與性,可視性,漸進深入。
【特邀嘉賓:劉京林】我認為這次中央電視臺對美伊戰爭的報道是成功的。我們的播音員、主持人語調平穩,比較理智,給人以比較客觀的感覺。特別是中央四套的專家的介紹、分析,有深度,比較受觀眾的歡迎。對比鳳凰臺同類節目的播放,各有優劣。他們的報道比較情緒化,給人以明顯的傾向伊拉克的感覺,特別是竇文濤的説書方式,很好聽,有吸引力,但是他的傾向也有一定的導向作用。我認為我們的那種播報方法還是比較穩妥的,但是在形式上似乎單調了一點。我比較欣賞鳳凰臺的專家評論。特別是由一個美國人馬雲龍參與討論,他真正代表美國人的觀點,討論問題針鋒相對,討論問題很真實。過癮!當然我們是不是能夠這樣做?
【特邀嘉賓:陳衛星】在傳播史上第一次用電視直播戰爭是發生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當時的美國CNN電視臺連續17個晝夜向全世界直播,由此開創了直播戰爭的傳播模式和電視經營的競爭模式。中央電視臺終於在十二年後的伊拉克戰爭中史無前例的採用了這一傳播模式,在滿足廣大電視觀眾知情權的同時也獲得了極大的商業成功,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也要看到新聞時間的全球化是傳播全球化的必然結果,也在産生負面作用。因為這種視聽的"直接"報道等於取消了時間,並使得對信息的思考與現實的接軌顯得非常困難,當然也更容易提供一廂情願的解釋,有意無意的和被報道的事件進行另外一種價值轉換。特別是在直播過程中,由於直接抒發壓倒知性理解,熱情投入多於理性判斷,大大強化了電視傳播的虛擬性和遊戲性。第一次海灣戰爭以後西歐大國的民意測驗就曾經顯示電視媒體的公信力指數大幅度下降。
【高正奎】看新聞看的過癮,還有那些嘉賓的即時講解,增加了對事件的分析能力。

【菊蟲】老師,談談"説新聞"的播報方式在伊拉克戰爭中的得失好嗎?
【特邀嘉賓:陳衛星】得是充分提供了信息背景,但是這種文字推理過多過濫,可能與新聞發展的現實進程産生傳播距離。當然也可以説,這種距離是主持人的導向所致,在這種情況下,受眾可能會尋找其它的信息源來彌補自己的迷惑。
【網友嘉賓:倪桓】"説"也好,"播"也好,都是新聞表達的一種方式,像《新聞聯播》這樣權威性的品牌欄目,需要思考和解決的是新聞本身的問題,如何真正讓新聞價值最大化。至於用何種方式錶現,我想還不是發展中的首要問題。
【高正奎】那你認為目前實現新聞價值最大化過程中的最大障礙是什麼?如何去克服呢?
【特邀嘉賓:陳衛星】所謂最大的新聞價值,一般而言是最具有影響力和爆發力的新聞事實。但是這種素材與現實社會中的傳播權力的關係的一致性和非一致性是衡量障礙的客觀依據。要追求新聞價值最大化,首先需要調整傳播權力,如傳播權力的民主化。
【網友嘉賓:倪桓】需要聲明一點的是,這裡探討新聞價值最大化,是從傳播者還是從受眾的角度來看。《新聞聯播》基本關照了前者;對受眾來講,新聞價值最大化不是理論概念,從我們以前做過的受眾調查反映的情況看,廣大受眾對新聞的要求其實非常簡單--真實、及時。而這種簡單之極的要求,在任何一種制度的國家都無法得到終極滿足。我們只能不斷接近目標,這是新聞價值實現的先天假設。
【高正奎】那麼我可以不可以這樣理解:新聞的最大化就是真實與及時,可這最大化就目前乃至以後一段時間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特邀嘉賓:陳衛星】這是由既定社會的傳播權力和傳播關係所決定的,很難想像存在對所有人而言都是真實和及時的電視傳媒。
【半在空】但"新聞聯播"的政治性也太突出了!而且幾乎沒有同期聲,有時聽起來象讀文件。

【半在空】請問兩位老師對在直播室由主播和所播新聞的採訪記者共同播報評説的形式有何看法?
【特邀嘉賓:陳衛星】這種形式的主要傳播功能是增強新聞事實的現場感,但是不足之處也在於,我們的現場採訪是有限的,我們只能説看得到的東西,而無法傳播看不到的東西。電視圖像的一個悖論是圖像只能説是什麼,而不能説不是什麼。而這個也可能是一個合謀的産物。

【aixin52】我是一名在校的大學生,我讀的專業是廣播電視新聞學。看了你們伊拉克戰爭的報道後,我們的所有同學〈包括老師在內〉對你們的這次節目開展了討論。但是大部分的人認為你們的節目不能叫做"現場直播",可以算是"演播室直播"吧,那現場直播的節目是什麼呢?
【特邀嘉賓:陳衛星】中央電視臺的現場直播是連線意義上的現場直播,在以電視為中心的傳播方式中演播室直接控制信息源,一方面現場轉播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一方面在演播室的傳播控制過程,這兩者的綜合形成了現場直播。

【高正奎】最近我看新聞時説,由於節目收視率的緣故,取消CCTV-7的《農業新聞》,我國是個農業大國,有著9億農民,兩位老師認為取消《農業新聞》合適嗎?況且我認為《農業新聞》收視率不高,一是能夠收看到CCTV-7的農民不多,二是新聞的乏味,城市人認為與他生活太遠的緣故。
【特邀嘉賓:陳衛星】這種類型的新聞強調服務的針對性,而中國由於地理上的原因,各地的農業生産方式和自然地理環境差別較大,如果由一個國家頻道來傳播只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新聞,收視率的指數是有限的,這種欄目最好是下放在各個地方電視臺才能有助於提高欄目本身的服務功能。
【網友嘉賓:倪桓】央視根據收視率調整節目是符合傳播規律的,《農業新聞》下去值得電視人深思,如何從受眾需要出發,從明晰定位出發,做精做好節目,這不僅僅是《農業新聞》一家的問題。
【特邀嘉賓:劉京林】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可能有幾方面的原因:其一,可能是我們的節目辦的不夠好。比如沒有深入地了解農民的需求;其二,進行受眾調查有多少是真正的農民,這個調查是否真實的反映了農民的意見;其三,作為一個中央臺,想反映全國不同地域的農民的不同需求是很難做到的,尤其農民的基數太大了,所以用一個臺就滿足這麼多農民觀眾的需求,是很難做到的。下放到地方去辦,可能會更有針對性。
【半在空】僅憑收視率就取消一個節目嗎?這好像不太合理,收視率不是決定節目好壞和存在必要的唯一因素。
【網友嘉賓:倪桓】收視率不是唯一衡量標準,但我們的電視節目需要標準。從收視率入手是電視改革邁出的一大步,不是最終目標。最終還要將發言權交到受眾手中,現階段,收視率是受眾好惡的表象。
【高正奎】那麼你是如何看你的電視節目收視率與電視節目文化之間的關係?
【網友嘉賓:倪桓】滿足受眾需求,是電視節目發展的第一關;培育潛在受眾需求,才是節目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用獨特的電視節目文化吸引、開發受眾市場,是提升收視率的主動姿態。


責編:張文娟 邢立雙

 共6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