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南方民族的節日習俗與文化傳承
——《電視批判》第28次論壇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3-1-15 13:34:26



關注民族文化的傳承


【貓咪mm】請問巴莫老師,你説西南少數民族的文學傳統在傳承與接受方式更多的是口頭性、儀式性,那麼你們從事民族文學研究的人,是不是就是要把這些可能會失傳的文化用書面的方式保留下來?
【貓咪mm】在做研究的時候,你是否發現已經有失傳的少數民族文化?
【特邀嘉賓:巴莫曲布嫫】是的,我們研究所現在正在建立"中國少數民族口傳文學資料庫",並將"中國少數民族口頭文學資料叢編"納入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十五規劃"的重大項目。目的不僅僅在於用書面方式記錄和保留少數民族的口頭文化,還在於用錄音、錄像、攝影等現代技術手段,通過多種方式來搶救和保護正在消失或面臨消失的各種口承文學與口頭藝術,因為靜態的書寫不能夠完整地、全面地記錄或再現動態傳承的口頭文學,即使我們現在使用了現代技術手段,許多口頭表演中的文化要素都不同程度的流失了。所以,我們應該高度重視"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請巴莫老師介紹一下,什麼是"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産"?
【特邀嘉賓:巴莫曲布嫫】 "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産"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是指在歷史、藝術、人種學、社會學、人類學、語言學及文學方面有特殊價值的的傳統文化活動和口頭文化表述形式,其中包括語言、故事、音樂、遊戲、舞蹈、風俗以及各種藝術表達手段。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號召各國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大力搶救和保護"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産",促進文化的多元化發展。請您談談當代社會如何通過節日文化來實現這一目標?
【特邀嘉賓:巴莫曲布嫫】我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具有豐富的非物質/無形/口頭遺産。但同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我們也面臨著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有效保護傳統和民間文化藝術的挑戰,在國家實施的"西部開發"戰略中也同樣舉足輕重。與物質遺産相比,非物質遺産面臨更嚴峻的保護形勢。20世紀80年代以來,非物質遺産的保護才引起了各國的普遍關注。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增強、文化標準化、武力衝突、旅遊業、工業化、農業區縮減、移民和環境惡化等對傳統文化構成了嚴重威脅。許多傳統和民間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瀕臨消亡。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那您從南方民族的節日習俗來談談"口頭文化"的保護問題好嗎?
【特邀嘉賓:巴莫曲布嫫】南方少數民族的口承文學的確蘊藏著豐厚的民族文化資源。僅從節日文化來看,各民族的史詩、神話、傳説、風俗歌調等口頭文體類型不僅折射著各族傳統文化的原貌,而且以其極富活力的方式動態地保存和傳演在這些民族的節日活動中。可以説節日既是民俗觀念的形象展演,也是口頭文化的藝術張揚。參加過傣族潑水節的人都知道,在這神奇、福瑞的節日裏,江水中的龍船在芒鑼聲中劈波競渡,兩岸各族人民一片歡呼,傣家人跳起了婀娜多姿的孔雀舞,敲響了歡樂深沉的象腳鼓,人們踩著高升、丟著花包,在一派祥和的氣氛中相互潑灑著吉祥祝福的水。
    潑水節的發展和流播,已經超越了地域,在京城、在深圳這樣繁華的都市中,人們也同樣可以領略到潑水節帶來的福瑞和吉祥。而關於潑水節的種種傳説和節俗歌調便是這個節日隆重氣氛的催化劑。在傣族民間你可以從任何一個老人那裏聽到潑水節的來歷,從而了解到為什麼要潑水,要劃龍舟、要踩高升。傳説、節歌以其特有的述唱方式,將人們內心體驗的、思想理解的內在旨趣加以具體化、形象化,使之誇張地、生動地、更加感人地得到宣揚。如果沒有這些美麗動人的種種傳説和歌調,很難想象節日的延續和擴展會是如此的長久深遠。當然傳説、歌調也同時作為民俗事象的一部分被人們接受,才引起人們的審美觀照和藝術感受的,口承文學與民俗生活互相激揚著成為一體。民族節日文化的提倡,應當重視其原生的文化語境,也就是重視挖掘和保護這些節日文化中的口頭傳統,不要讓節日僅流於形式,要讓人們知道節日背後的“故事”。

【高正奎】請問巴莫曲布嫫:假如有條件的話,你是願意做個民族文化的研究者還是一個民族文化的使者?為什麼?
【特邀嘉賓:巴莫曲布嫫】兩個都做,因為學術研究是我一生的道路,尤其是研究自己的母族文化,更是我們這一代彝族學者所肩負的歷史使命,不可旁貸。但是研究不能停滯在書本上,作為學者也肩負著傳達文化、傳承文明、增進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等責任,所以,我想一個民族文化的研究者應該更是一個民族文化的使者。

【高正奎】傳媒能為民族文化的傳承提供哪些有利的條件呢?
【推土機】宣傳、介紹、報道。
【網友嘉賓:李琳】傳媒在宣傳民族文化的時候只要不是從獵奇的角度出發,而是健康、正確的宣傳,那麼對民族文化的傳承都是積極、有利的。

【開往春天的地鐵82】請問節日狀況和經濟發展有沒有關係?
【貓咪mm】我再加問一個問題,是不是可以把民族節日和經濟挂上鉤,比如吸引大家來旅遊參觀,既能促進少數民族經濟的發展,又能宣揚少數民族的文化,比如像蒙古現在每年的那達慕大會,似乎就非常成功。
【特邀嘉賓:劉亞虎】當然可以,但是我覺得兩方面都應該提。一方面,民族節日與經濟挂上鉤,可以吸引大家來旅遊參觀,促進少數民族經濟的發展;但是另一方面,少數民族節日文化也要讓它自然發展,保持原汁原味,這也是人類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否則都與經濟挂上鉤,很可能若干年以後我們就看不到真正的少數民族節日文化了。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精神,不只是靠聖賢的提倡和學校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通過社會的禮俗,其中節日的禮俗是重要的部分。請問網友嘉賓,現代社會如何通過節日的禮俗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承?
【網友嘉賓:李琳】以納西族中摩梭人的"成年禮"來説,每年的大年初一,到13歲的男孩、女孩就要在自己家主房舉行成人儀式,這種儀式是在很神聖的氣氛中進行的。從此,意味著步入成年人的行列,不僅擁有了很多權利,同時在家庭、社會也擔起了很多的義務。現在每個摩梭人都要舉行成人禮,而且,他們認為這在他們生命中是很重要的時刻,在這儀式中強化了很多民族優良的傳統。同樣,很多大城市每年都會為年滿18歲的青少年舉行成人儀式,但是,這些儀式大都做得很空泛。所以,我認為在節日禮俗中我們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一方面要突出神聖性,讓參與這種禮俗的人感到這是很嚴肅很神聖的活動;另一方面,不能把活動做得太空、太大,讓人覺得離自己遙遠,而是要調動起每個人的積極性,自覺、主動地參與進來。

【黑雪39】南方的節日習俗和文化對漢民族節日和文化有哪些影響呢?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習俗和文化産生呢?他們産生不同文化和習俗的背景又是什麼呢?
【特邀嘉賓:劉亞虎】應該説南方民族的一些節日習俗已經引起了漢族群眾廣泛的興趣,例如:傣族等民族的潑水節,彝族等民族的火把節,瑤族的盤王節等等,産生不同的習俗和文化的因素很多。例如民族的自然環境,經濟狀況,社會形態,思維方式,精神氛圍等等。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請問兩位嘉賓,在創造和推進民俗文化的發展方面,民族節日中的人應該具有什麼樣的文化品質?
【小徐0011】好的一定要發掘,保存下來,給即將消失的民俗文化留下富貴的資料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歷史會向前走,跟不上時代的慢慢的會被忘卻,只能靠有識之士了。
【特邀嘉賓:巴莫曲布嫫】"沒有記憶就沒有創造。"民族節日中的人應該從珍視各民族的傳統的角度出發,去經歷或體驗不同民族的傳統節日,只有在自己的親歷中才會更深刻地理解民俗文化的氣韻生動和民眾智慧的博大精深。這种經歷會成為一種文化的記憶,時常告訴你,開放、包容、理解、溝通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文化品質。

【西醋】兩位老師:聖誕快樂!近年來不少人在呼籲電影的民族化問題,但大都不著邊際,常常是使用一些中國古典文論或詩歌等與某些電影片段進行牽強附會式的嫁接,叫人看了或者一頭霧水、或者乖戾可笑。
    我認為包括民族情感在內的民俗現象是電影中最具民族個性的載體,因而也是最能體現"民族風格"的因素。我是一位電影學教師,打算開展"中國電影民俗學"方面的研究,但欠缺民俗學的積累,所以我特別希望兩位就"電影與民俗的關係"、以及"中國電影的民族化問題"談談你們的見解。
【特邀嘉賓:劉亞虎】我很同意你的看法,上世紀有一些電影比較深刻地反映了一些民族的民俗現象、民族的文化,給大家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比如:《劉三姐》(反映了壯族歌圩文化)、《五朵金花》(反映了白族三月街民俗)、《阿詩瑪》等等。它們的故事情節深深地植根於民族文化的土壤,跟民俗緊密結合,可以説是電影民族化好的例子。今天我們追求電影民族化,也可以反映民族民俗現象的遺存、發展、演變,民族精神的繼承、優化,特別少數民族這方面的變化,我相信這樣的電影會受到大家的歡迎。但是,現在一些這方面的電影,比較傾向於反映民族文化相對落後的一面,這樣的反映是不深刻的、不全面的。


責編:張文娟 邢立雙

 共6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