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南方民族的節日習俗與文化傳承
——《電視批判》第28次論壇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3-1-15 13:34:26



節日習俗與民族文化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通過節日的習俗,通過全民的過節活動,民族文化精神得到普及、延續和發展,在促使全民族團結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請問嘉賓,你們是如何看待節日習俗的這種重要作用的,在當代社會如何加強這種作用?
【特邀嘉賓:劉亞虎】節日是展示民族文化的大舞臺,民族的衣食住行、社會關係、傳統藝術、民間信仰等得到集中的展現,民族文化深層結構即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倫理道德觀念、行為模式、審美情趣等得到突出的表現,它無疑使參與者受到潛移默化的民族文化精神的沐浴,增強自己民族的認同感、責任心,這個作用就已經夠大了。
【特邀嘉賓:劉亞虎】我還覺得,節日習俗的民族凝聚作用在南方少數民族中表現得特別突出。在他們一些大的節日包括春節裏,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或者請老年人(包括祭司、巫師)舉行儀式吟唱、或者讓青年人在聚會上對唱民族的史詩。史詩的內容主要表現民族的始祖神如何開天闢地、繁衍人類,民族的先輩如何進行文化發明、艱苦創業、艱難遷徙等。過去演唱史詩,有喚起祖先神的神靈、以保祐後代興旺發達,以及宣示在社會組織、婚姻等方面的"祖訓"即傳統習慣法的功能;現在演唱史詩,則主要是進行民族歷史的傳授、民族精神的熏陶。這些活動都具有繼續存在和發展的價值。

【貓咪mm】這些習俗在民族聚居區一般比較明顯,而現在少數民族的年輕人走出深山,進入都市,他們的思想接受著更多文化的衝擊,而這些或多或少已經影響了他們,那麼再到他們的孩子,這樣繼續下去,這部分已經融入城市中的人,他們是否會失去自己的民族特色,或者説他們該如何保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網友嘉賓:李琳】我就是一個從深山走到城市的少數民族,我覺得我當我身處城市的時候,我的民族意識是加強了。每年過自己民族節日的時候,雖然身在異鄉,但是我的思想是在過很濃重的節日。
【網友嘉賓:李斯穎】我也是一名從深山走向城市的孩子。我認為少數民族也在和漢族一樣接受現代文明,但是戶籍本上的壯族一詞首先給我以民族的自豪感。我們沒有忘記自己的民族,我們過自己的節日,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它可以和現代文明相並存,但它是我們的根,是丟不掉的。
【特邀嘉賓:巴莫曲布嫫】節日總是會通過一定的時空,將來自不同族群、受過不同文化熏陶的人們聯絡到一起,使人們在節日文化的社會互動中,共享一片美好燦爛的天空,共同浸染民俗民風的生動氣韻,從中近距離體驗"他文化"的魅力。從"全民族團結"來説節日習俗的社會功能,我想不但是"春節",還有許多少數民族節日都對當代中國社會的民族共榮、文化共享、團結和睦有重要的作用。比如説,有的少數民族族群或支系每年都有兩次新年,甚或更多,也就是除了本民族的新年外,還要過漢族的春節,有的甚至還興致勃勃地參與到鄰近兄弟民族的新年活動中,這在民族交錯而居的地區甚為普遍。故而節日期間便成為人們互相表達良好祝願、聯絡感情、化解矛盾、增進友誼、加強團結的紐帶和橋梁。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我聽説中央民族大學的節日就很多,每年學生們也常常過好多個民族的年節,是嗎?
【特邀嘉賓:巴莫曲布嫫】是的,這也讓我想起80年代初期,我在中央民族學院上學時的情景:那時我和姐姐阿依除了跟同胞們一道過彝歷新年(農曆10月)外,也會跟著同學去參加藏曆新年、傣歷新年"潑水節"等等。記得有一年的"潑水節"讓校園頓時成了"水上世界",其規模也是校方始料未及的,次年便出臺了相應"潑水節規章",以警示節約寶貴的水資源!北京畢竟不是瑞麗江邊,也不是村村寨寨都打井的西雙版納。此外,到了寒假過春節時,我們還要乘火車去河北懷安的姥姥家(我們有母親給的1/4漢族血統,1/4蒙古族血統;其餘的2/4當然就是彝族老爸給的了)去吃黃米糕,而姥姥用油麵捏的各種小動物,活靈活現,特別可愛,一齣蒸籠就被我們一搶而光。從那時起,我們對不同民族的新年習俗有了切身體會,從中體悟到"一年數度新年"也是族群交往與文化碰撞中産生的新的民俗生活事項,縮短了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文化距離,增進了不同人群間、不同族群間的相互理解以及對各自文化傳統的相互尊重。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請問巴莫老師,民俗旅遊的開發會不會給傳統的節日文化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呢?
【特邀嘉賓:巴莫曲布嫫】當代社會可以通過對多元文化的提倡,通過民族民俗旅遊的開發,通過文化主題公園的開放,通過大眾媒體的傳播渠道,通過網絡時代的多媒體數字化信息手段來強化民俗節日對中華民族的凝聚功能。對於今天的都市人群而言,也同樣可以經歷不同文化傳統中的歲時民俗,比如在北京中華民族園每年推出的少數民族節慶活動中,首都市民與國內外遊客都相當投入,這無疑對不同文化間的溝通與相互理解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當然,旅遊産業操作中的民俗節日展演也給我們提出了一系列的現實問題,究竟是現代性改造了傳統還是傳統消融了現代性?是外部力量和強力意識形態侵蝕或摧毀了傳統還是傳統同構或同化了那些力量?本土民俗文化傳承在現代化、全球化過程中將面臨怎樣的命運?現代化過程中的我們是生活在"後傳統"中嗎?等等。如果我們能夠深入本土社會去體驗少數民族的民俗生活,在其時其地的文化語境與社會情境中地認真解讀少數民族族群正在經歷的傳統變遷,或許會更加接近對這些疑問的求解。
【網友嘉賓:李琳】節日習俗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説是一個民族內部認同的標誌。海外的華僑每年都要過春節、中秋,在北京的各族同胞都會過自己的三月三、那達慕、三多節。節日習俗凝聚起了一個民族。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大背景下這種凝聚力更加突出。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請問劉老師,在民族節日文化中,哪種人是創造這種文化的主體?
【特邀嘉賓:劉亞虎】創造民族節日文化的主體應是廣大民眾,具體地説就是生産實踐和社會實踐的參與者、組織者,因為節日文化就是起源於人們的生産實踐和社會實踐。在這個過程中某種活動、某種行為符合人們的實踐需要,反映了人們的共同心理,表達了人們的共同願望,久而久之約定俗成,形成某種週期性的特定的形式和特定的風俗,這就是節日文化。當然很多節日與上層統治者的提倡也分不開。既然節日文化是人創造出來的,那麼人也在發展節日文化中起主導作用,具體地説,就是逐漸除去一些不符合社會需要的東西,增加一些符合社會和時代需要的內容。例如春節,其初始意義是去災迎福,除夕就是驅鬼去害的日子,所以古代封建帝王要舉行一系列"逐惡鬼"的儀式。久而久之,節日含義演變成"辭舊迎新",喜慶的活動發展起來了,這就是進步。
【網友嘉賓:李斯穎】是的,劉老師的話很對。李琳和我都認為主體的人對推動春節習俗的發展起作用,既包括傳統的繼承,也包括適應時代的創新、創造。

【老災山】現在有很多年輕的人讀書以後都不願過自己民族的節日了,這是不是一種被現代生活所同化呢?
【特邀嘉賓:巴莫曲布嫫】這個問題我們也可以換一種角度來看,現代都市人群中也有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走向民間、走向民族地區,去親身體驗那裏的少數民族節日,比如説每年的潑水節、火把節都吸引了許多在漢文化背景下成長的內地人。也就是説,我們不能將傳統與現代絕對的對立起來。這些年輕人過不過自己的民族節日,並不能説明他們已經被現代生活同化了,一些傳統的文化意識、民族情感更深隱地刻在他們自己的記憶裏,至少我相信是這樣。
【特邀嘉賓:劉亞虎】比如説我,上個世紀80年代,我曾經參加過侗族的一次春節活動,跟他們一起大碗喝酒(烤熱的自製米酒,不很醉人,似乎能很快蒸發),大塊吃肉,吃完沒了地唱,沒日沒夜地跳,全身能量似乎得到無限的釋放,真不知道自己此身在何時何處。此情此景,有幾人能享?如果我在北京,春節我也會參加一些民俗活動,但總沒有上述那麼一種盡興、愜意的感覺,很不恰當地借用一句話來説,大概是"曾經滄海難為水"了吧?
【高正奎】這可能就是一種逆反心理,等一段時間以後,他回頭看來會説:風景這邊獨好!

【小徐0011】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舶來的節日,什麼情人節等等,請問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angel紅茶】我覺得在我們這兒可以有舶來的節日,也可以把我們的節日讓更多的人所知。【貓咪mm】舶來的節日缺少民族文化的積澱,很多人選擇過這些節日更多的是一種滿足好奇的心理,所以過這些節日的也是年輕人多。而情人節中國也有自己的傳統節日,比如七夕的乞巧。
【小徐0011】不過接受的人是越來越多,獵奇的多些,特別是學生,其實是給自己找一個歡樂的藉口吧!
【網友嘉賓:李斯穎】是的,傳統的民俗是民族內部認同的標誌之一,它可以增強民族的凝聚力,並非舶來的節日所能取代和相比擬的。
【小徐0011】我們的春節非常喜慶、熱鬧,很多美國都到唐人街去。
【貓咪mm】這可以用那句話,"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化是不受地域限制的。
【小徐0011】所以很多的民族都被漢化了,本民族的文化漸漸遺失了。
【網友嘉賓:李斯穎】存在民族就存在民族文化,存在就在於它不同其它民族的特色。但世界具有向統一融合發展的一面,文化也是如此,這個問題很複雜。


責編:張文娟 邢立雙

 共6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