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南方民族的節日習俗與文化傳承
——《電視批判》第28次論壇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3-1-15 13:34:26



南方少數民族與春節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請問兩位嘉賓,南方的少數民族都過春節嗎?
【特邀嘉賓:劉亞虎】南方的壯、侗、布依、黎、瑤、畬、白、納西、拉祜等民族過春節,應該説都是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他們過春節既吸收了漢族的一些習俗,例如都是從臘月三十晚開始、講究吃穿、守歲、拜年、貼春聯等;也有自己民族的一些習俗,例如一些地方的侗族除夕晚上每人要吃一碗稀粥,意思是預示明年水田有水、泥巴不硬,這稱"年更飯";初一清晨雄雞叫第一聲,早早來到井邊的姑娘們便一齊舀井水挑回家,用新年的第一擔水煮油茶給家人和客人吃,這稱"年茶"。一些地方的壯族姑娘則是在除夕晚上數星星,數到天亮剩下最後一顆星星時,便開始捧喝新水。一些地方的拉祜族除夕夜舂米粑要放一些在犁、耙、刀、鋤等農具上,讓它們也分享一下節日的快樂。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那南方民族過春節跟漢族過春節還有哪些不同之處呢?
【特邀嘉賓:劉亞虎】我認為漢族與少數民族過春節最大的區別是:如果説漢族過春節基本上局限在親族聯絡的話(例如全家團聚、給親戚拜年等),那麼很多少數民族過春節還保持較多的群體文化特質。例如一些地方的侗族正月初八起,村寨寨老要帶隊集體去其他村寨賽蘆笙、對歌,主寨要熱情接待,與客人一起喝酒(自製米酒),一起歌舞,同醉同歡。這種活動一直持續到正月底。如果説在漢族地區(例如北京)很多人過春節只是觀眾,那麼在少數民族地區很多人過春節既是觀眾,又是演員、參與者。根據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研究,酒和舞蹈能使人産生反常感覺和行動,使呼吸加速,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降低,腎上腺分泌增加,使人身心放鬆、精神解脫。少數民族過春節,又有酒又有歌舞,該是雙倍的享受吧!
【特邀嘉賓:巴莫曲布嫫】 "春節"是漢民族的傳統新年,不是南方少數民族的本土年節。當然,由於文化傳播的族際影響,尤其是漢族農曆很早就通行于南方的許多民族地區,漢族的"春節"自然而然也就進入了少數民族的民俗生活中。但我們不能斷然地説"南方的少數民族都過春節"。因為民俗學的調查資料表明,絕大多數的南方少數民族都秉承著自己民族自古相沿的歲時習俗與年中行事,有自己傳統的"新年"。比如,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盍什"(新年拉歌節)、基諾族的"特莫克節"(大鼓節),普米族的"吾時高"(過大年),獨龍族的"卡雀哇"(年節)、布朗族的"景比邁節"(新年)、怒族的"吉佳姆節"(新年)等等,都有自古相沿的年節儀式與禮俗慣制。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有些南方民族的年節也是在農曆正月期間嗎?
【特邀嘉賓:巴莫曲布嫫】是的,基於保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我們應當從本土文化傳承的"自源"與"他源"關繫上區分少數民族傳統年節與漢族春節,不能因為諸多少數民族的新年佳節在時間的發生線索上與漢族春節吻合,就將這些民族自成一格的年節完全等同於漢族的春節,或視作漢族春節的影響結果,比如景頗族、京族、毛難族、畬族、布依族、白族、阿昌族等民族。當然,從節日的社會文化功能與民俗內涵而言,少數民族的傳統年節與漢族的春節,既有人類文化的共通之處,又不乏本民族的傳統特色。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我想這些南方民族的春節肯定也是各具特色的,巴莫老師,是這樣的嗎?
【特邀嘉賓:巴莫曲布嫫】青葉説的很對。但縱觀南方民族的文化傳承,我們很容易發現到這樣一種事實,即民俗文化的多元性及其整體結構是與南方地區的人文地理環境相呼應的;加之南方族群在歷史上的趨同與變異表現為多民族、多支系及族群分佈上的"大分散、小聚合",這也使得南方那些過春節的少數民族的節日文化呈現出多樣性與差異性。如果從新年的節日功能與文化涵義來看當地的春節,你不難發現南方民族的這個節日都點染上了自己的民族個色,異彩紛呈:哈尼族在過春節時要"盪鞦千";傣族青年男女則喜愛甩糠包的遊藝活動;雲南隴川一帶景頗族有爭挑新水、觀察日照占卜來年豐欠的習俗;白族過春節則要"放高升"來慶祝(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裏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象徵著"高升");黎族則有集體圍獵,向河神、土地神買"福水"等活動。總的説來,這些民族的春節大都按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審美情趣和地方禮俗來構建節日傳統,其間的各種節慶活動都深深地嵌入了彼時彼地的民風民俗,而非一種直接的"文化滲透"或簡單的"文化移植"。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請巴莫老師以彝族為例,講講彝族是如何過春節的好嗎?
【特邀嘉賓:巴莫曲布嫫】我的家鄉在大小涼山,在腹心地區的山寨,人們通常是不過春節的,但有自己的彝歷新年。涼山彝族的新年則稱為"庫斯"。即年稱為"庫",其義為"輪轉"、"轉回",以"轉"一輪作為一年。"十月年"稱為"澈勒覺",即"轉十月"。這與傳統曆法密切相關。
    “十月太陽曆”作為彝族先祖的文化傳承,曾盛行于川、滇、黔、桂廣大彝區,至今仍遺存在大小涼山民間。在十月太陽曆通行的歷史時期,形成了彝族兩個重大的傳統節日:一個在冬季,叫"彝歷年",又稱"十月年";一個在夏季,叫"火把節",也叫"星回節"。也有學者認為十月年是大年,火把節則是小年。民間也常常説"彝歷年是嘴巴的節日,火把節則是眼睛的節日。"大家都比較熟悉"火把節",對"十月年"可能比較陌生。簡單地講,"十月太陽曆",將一年恒定為10個月,一月恒定為36天,另加的5-6天為過年日,即"歲余日"。過年日平均年為五天,每隔三年到第四年多加一天為閏日,過年之後,新年伊始。彝歷年的節期一般為三天:第一天迎請祖先回家過年,祭祀祖先;第二天男性成年人挨家挨戶去殺"過年豬",婦女留在家中烹制各種傳統的節日食品,兒童們則由村中長老集中在一起進行"集體聚食"活動──意在祈禱與祝福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第三天恭送祖先回到祖界,人們祈祝平安幸福、牛羊興旺、五穀豐登。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那您跟我們説説“十月太陽曆”有什麼特點,好嗎?
【特邀嘉賓:巴莫曲布嫫】天文學家的研究表明,按這種曆法計算,寒暑往返一次的時間也即回歸年的長度為365.25日,與太陽回歸年的真值密近。彝人通過觀察太陽的運行軌跡來測定時序的變化:太陽南至為冬至,彝人稱為"補庫",意為"太陽轉回";太陽北至為夏至,彝人稱為"補迥",意為"太陽回歸";故彝諺有曰:"補迥後晝長夜短;補姑後晝短夜長。"又或選擇北斗星"沙聶"為星回標誌的星座,每當北斗的尾巴(北斗柄)上指或下指的時節,就是星回節到了。北斗柄指下則為大寒,指上則為大暑,以大寒大暑為元日;大寒之際也就是"補庫"時過十月年,大暑之際也就是"補迥"時過火把節。不論十月年還是火把節,都是從彝族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體系中發展、演變而來的,彝年以祭祖為中心事件;火把節則以照歲祈年為主要特徵。火把節和彝族年主要以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狩獵豐收、森林茂密、房屋清潔為目的,其中火把節已發展成了具有族群性、超地域性的傳統佳節。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請問巴莫老師,其它彝族地區過春節嗎?
【特邀嘉賓:巴莫曲布嫫】彝族分佈極廣,支系眾多,民俗文化傳承也就有了強烈的地域性與支系色彩。比如,雲南巍山彝族以農曆二月八日為年節;在阿詩瑪的故鄉──雲南石林縣,那裏彝族撒尼支系就與大小涼山彝族的諾蘇支系不同。他們的新年就幾乎等同於"春節",從正月初一起到十五,一直貫穿著情趣生動的民俗活動。
    除夕,撒尼彝語叫"思搓期"。是夜供祖祭祖,吃年飯,氣氛肅穆。初一午後,家家門前插上翠綠的柏枝,枝柯上懸挂一頂草帽以告示:請勿入內!不許談話!就連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聲言談的。初一晚上舉行篝火晚會,民歌對唱、三弦胡獨奏,古樸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們伴隨音樂載歌載舞。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為的是驅逐災害,顯示人的力量。初二午後有"敬牛禮":村民把牛牽出來,繞著寨心走上幾圈,然後在牛的額上戴紅布扎的花朵,表示對它一年勤懇貢獻的敬意;還要喂米飯和肥豬肉給牛,表示對自己親密夥伴的新年慰問。從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祖的儀式活動。從他們對祖先的敬祀和懷念中,你不難發見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傳統道德對社區穩定的維繫作用。有趣的是,在當地彝語方言中,"湯圓"和"過新年"是同一個詞,叫"闊期瑪"。因此,撒尼彝族過新年一定要吃湯圓,這是節日食俗的一種體現。

【高正奎】南方民族本土年節與漢族的春節有沒有什麼共同點?漢族的春節對少數民族本土年份的發展體現在哪?
【特邀嘉賓:劉亞虎】我覺得,南方少數民族在接受漢文化的影響、接受春節習俗的同時,也發揮了主體的作用。他們按照自己的需要,篩選、過濾,再和自己民族某些富於生命力的習俗重新組合,形成了自己的春節習俗。例如,有的民族選擇了漢族的守歲、拜年、貼春聯等習俗,又加進了自己民族的挑新水、集體串寨賽蘆笙、對歌、摔跤、射箭等活動。
【高正奎】會不會因為這種重新組合,使少數民族本土年份失去他原有的特色呢?
【特邀嘉賓:劉亞虎】不會,很多民族本土年份還是照常在用,本民族的節日照常在過,只不過引入了漢族的一些節日罷了,就像我們漢族既用農曆、又用公曆一樣。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春節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最被重視的大節日,請問嘉賓,它對我們民族的民間文化和百姓生活産生了什麼樣巨大的影響?南方民族是否受到了這種影響?
【特邀嘉賓:劉亞虎】我認為,春節起碼在百姓生活中起了這麼一些作用:首先,春節對於農耕民族來説,是一年辛勞的終結,是最清閒的時期;對於工作群體來説,是最長的假期,它的休閒功能和各種習俗活動能調整人們的生理心理狀態,調適社會群體生活。其次,春節是全家團聚的日子,外地工作的兒女紛紛回到父母身邊;也是親戚朋友同事之間互相拜年、互相恭賀新禧的日子,這能加強親族聯絡,調節人際關係。第三,春節期間舉行各種集體的競賽競技活動,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還有集體串寨賽歌賽舞活動,這又對整合社會群體、強化集體意識産生作用。最後,春節是展示民族文化的大窗口,民族的衣食住行、傳統藝術、民間信仰以及深層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觀念、思維模式、審美情趣等都得到集中的突出的表現,人們無疑能得到一次很好的民族文化精神的洗禮,對繼承發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已經被稱為"新民俗",請問嘉賓,你們是如何看待這個文化現象的?
【網友嘉賓:李琳】一、出現這樣的新民俗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而且可以肯定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還會出現其他新型的民俗活動,如網絡民俗等都有可能出現。二、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是社會價值、娛樂功能、審美價值的高度統一體。也就是説,它符合社會主義文藝和宣傳工作的中心,對振奮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審美情趣,豐富文化生活,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小徐0011】的確如此,這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能發展的必然要發展,因為人們都不願失去晚會。
【特邀嘉賓:巴莫曲布嫫】當代社會應該重視各民族豐富多姿的口承文學,通過節日活動來喚起人們對口頭傳統的保護、弘揚與發展。當然,怎樣在"春節晚會"這樣的"新民俗"中實現這些目標,我們還可以進行多層面、多角度的思考,也不妨從南方少數民族的節日習俗中借鑒一些口頭傳統的文化實踐。如在節日期間講述神話和傳説、演唱古歌與史詩,大都旨在告訴人們一些關於民族族源、民族遷徙的史路歷程,讓年輕一代記住自己的"根譜"和"歷史",從中理解自己民族那充滿著苦難和歡樂、光榮與夢想、滄桑與輝煌的史路歷程。電視媒體也一直在"講故事",但我們能不能通過"春節"這一重大事件告訴人們"我們是誰?""我們從哪來?""我們將到哪去?"這些問題不僅僅是遠古先民理解世界、尋解人生的一個個問號,也是每一個當代人都應該認真思索的問題。
【特邀嘉賓:劉亞虎】我跟一些人的意見不一樣,我對春節聯歡晚會的印象挺好。除夕之夜,全家人吃完飯,一起坐在電視機前欣賞一台幾個小時的晚會,而且全中國起碼有上億家庭都這樣做。這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春節是展示民族文化的一個大舞臺,春節聯歡晚會就是展示民族藝術形態最集中的形式。我是帶著欣賞、審美的眼光來看春節聯歡晚會的,每看一個節目都會得到某種藝術上的享受,很少去評論它、挑剔它。一年到頭已經很累了,哪還有精力去評論、挑剔。而且也許我也是從文藝隊出來的,體會得到編導、演員們的甜酸苦辣,我希望把春節聯歡晚會繼續辦下去,不斷提高。有人提出:把一些民間藝術搬上春節晚會的舞臺,其實我覺得一些民間藝術只有親身置身於那種情境裏,才會感受到它的魅力。比如史詩那麼一種緬懷祖先的氛圍,哭嫁歌那麼一種依依惜別的氣氛,情歌那麼一種熱戀的情懷,沒有這種情境可能是有點乏味的。


責編:張文娟 邢立雙

 共6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