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專家解讀:2006年春晚的四大創新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6-3-1 22:46:36



春晚如何應對收視習慣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當前春晚的模式在哪些方面是符合春節除夕這一特定時刻的收視特點的?
  【特邀嘉賓:彭吉象】我覺得當前春晚的模式比較符合除夕的收視特點,因為大年三十是中國人闔家團聚的時刻,大家一邊吃著年夜飯,一邊聊著天,一邊看著春晚。共同來守歲,這個完全符合除夕的特點。因為從古至今,中國人就要守歲,春晚之所以一定要超過零點,正好符合了中國人守歲的習慣。所以,我敢説,只要有春晚,就一定要超過零點。這樣才能滿足老百姓全家守歲的風俗習慣。
  【特邀嘉賓:王 甫】大年三十看春晚,就像大年三十吃餃子一樣,有幾個特點很相似,第一:綜合性。晚會要有各種主要的藝術形態,要滿足各種觀眾的需求,要適應各種不同的收視環境。就像餃子一樣,要有豐富的餡兒,要適合各種口味,不需要特定的廚具和餐具,各種環境下都可以煮餃子吃餃子。
  春晚節目的最主要的兩大品類——歌舞類節目和語言類節目,歌舞類節目熱烈、豐滿,觀賞性強。語言類節目輕鬆、幽默、情節簡單、易於欣賞。這兩類節目目前的觀賞性在國內都是一流的,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增加它們的參與性。

  [雨中的紫羅蘭]王老師,你覺得今年的春晚算成功嗎?説句實話吧!
  [特邀嘉賓:王 甫]我覺得算成功,而且也是實話。目前能證明春晚是成功的,最生動的例證就是你這麼認真地這麼坦誠地這麼負責地追問我,可以肯定,還有很多人想像你這樣這麼認真地追問我,這就證明晚會是有影響的。它仍為大家所關注,甚至是高度關注,證明它是成功的。如果你這樣問:王老師,您覺得今年的晚會算成功嗎?隨便説説吧。那就證明晚會就失敗了。
  【雨中的紫羅蘭】我也覺得春晚起碼能打85分吧,我媽媽每年都要看,有些闔家歡樂的節目讓他們這些長輩人心裏面舒服。

  [旋轉的水滴]我覺得最大的創新在於春晚導演對於春晚的認識變得客觀了,郎昆説,現在的春晚已經從主導型向伴隨型過渡,這個定位就使得人們做春晚和看春晚沒必要肝火那麼大了。嘉賓你説是不?
  [胖了]啥時候過渡到伴隨型呢?啥是伴隨?
  [一千零一頁]是啊,導演的心態是正確的,但是,也只有央視春晚做到了能夠堅持二十多年,也算是中國電視之最吧,其他的還真沒能趕超的呢!
  [尿水共長天一色]二十多歲還小呢。
  [特邀嘉賓:彭吉象]我認為你的看法很對,春晚發展到今天已經不止是一台晚會,它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我們春節年俗的一部分,就像我們每年三十要包餃子、吃年夜飯、放鞭炮一樣。每年也應該有一台春晚伴隨我們各個家庭團團圓圓度過大年三十的夜晚。
  [特邀嘉賓:王 甫]大家的認識確實變得客觀了,心態變得平實了,春晚的主導型更多的表現在晚會的定位上,春晚的伴隨型更多的表現在聯歡的定位上。春晚之後大家的評論很多,這是一件好事,我希望看到更多的人來討論這個話題,無人問津是最可怕的。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2006年春晚的構架是“天地人和萬事興”。“天”,就是神舟六號的航天員為大家發來祝福;“地”,一對贈臺大熊貓,突破兩億人參加了這個活動為它們起名字;“人”,就是請普通的人上春晚,像洪戰輝等人;然後用各地主持人張燈結綵大拜年的方式把整個晚會構架起來。兩位嘉賓認為2006年春晚是否很好地體現了這個“天地人和萬事興”的主題?晚會所選擇的這些“點”是否能夠準確表達這種構思?
  [特邀嘉賓:彭吉象]我個人覺得這個構架非常好,但是在晚會中並沒有能夠體現出來,如果要想完全體現它,必須通過幾個大板塊的節目來體現,比如説“天”、“地”、“人”三大板塊。我建議今後春晚要多增加文學的份量,不能光是音樂舞蹈方面的專家參與。
  [特邀嘉賓:王 甫]“天地人和萬事興”關鍵詞是“人”,這句話不僅僅是晚會的主題,也是在除夕之夜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民族共同的節日主題。人們為什麼要過年,就是要在過年這一天放大自我、張揚自我、肯定自我,2006年的春晚可以使大多數人感到高興,感到欣喜,感到歡樂,這就契合了春節的節日主題。在除夕夜這一天,穿新衣服,貼對聯,吃年夜飯,放鞭炮,大家都會認為,我樂故我在,一切可以滿足人們歡樂心態的文藝方式、電視節目,以及它們的思想主題都是可取的,都是必要的。
  [中國吉祥0]去年春晚的對聯節目至今仍然是人們的美談,而今年為什麼這方面又遜色了呢?
  [特邀嘉賓:彭吉象]因為去年全國30多位地方主持人在春晚上送春聯,所以去年春聯非常火,剛才聽你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今年,全國30多位地方主持人是在送燈謎,所以,今年春聯就不是主要的了。
  [中國吉祥0]是啊,人們往往第一次推出的東西印象深刻,總覺得以前的好,這就是為什麼要創新的緣故了,常變常新,常給人的回憶中留下不同的印記。

  [麵包屑兒]大家對春晚的期待很高,這個應該從對春晚的失望中看得出來,是不是真的沒有實力,達不到觀眾的要求呢?我覺得不是,有學者説,失敗是在於“沒有抓住當下人們情感的焦點問題”,我認為這點太關鍵了,嘉賓們認為呢?
  [胖了]那麼,當下人們的情感焦點是什麼?
  [特邀嘉賓:王 甫]我也贊成要抓住人們的情感焦點問題,但是作為一個晚會,一個聯歡,這個“抓住”要通過互動體現出來,觀眾不是被誰來抓,而是要通過節目的欣賞性來吸引他們。同時通過節目的互動性來強化這種吸引。突出互動性,首先要突出情感的互動,其次要突出懸念,當然,也可以引進一些PK的操作方法。觀看春晚不僅是藝術欣賞,更重要的是心理參與。

  [雨中的紫羅蘭]如果有那麼一天春晚的節目和我們日常的一些娛樂節目一樣,會不會更受歡迎?
  [特邀嘉賓:彭吉象]恐怕也不行,因為現在春晚已經不是一台簡單的晚會,大家對它都有很高的期望值。所以這是春晚難做的最主要的原因。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今年春晚採用漢、川風格方言節目,如湖北小品《招聘》、四川小品《耙耳朵》,但是反響沒有想象中好,因為為了讓全國觀眾都聽得懂,演員們只能將小品中的方言改成了“準普通話”,結果“包袱”沒了味道,不僅全國觀眾不覺得可樂,連地方觀眾都不覺得可樂了。嘉賓覺得就此看,採用地方節目是不是還有一定的局限性?
  【特邀嘉賓:彭吉象】我覺得這種看法有道理。方言小品可能不一定大家都能聽懂,但是如果有字幕,大家配合字幕,也能夠理解小品的內容,而且恰恰是這種方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好的作用,比如説當年非常有名的一部電影《抓壯丁》就是四川方言,結果風靡全國。又比如前幾年一部重慶方言電視劇《山城棒棒軍》在北京上演也非常受歡迎。很多北京觀眾雖然聽不懂方言,但是通過字幕和演員精采的表演,同樣也很喜歡這部方言電視劇。
  【麵包屑兒】這種想法很好,但是還沒有成熟,能做到情景喜劇《東北一家人》的功力估計廣大觀眾也就能接受了,呵呵。


責編:青葉、云云

 共6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