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3日19:00,《電視批判》論壇策劃了“主持人低俗誰之過”的主題系列在線,本期特別邀請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姚喜雙、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研究所副所長吳鬱與廣大網友探討:規範等於限制嗎——談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批評與評價體系。 姚喜雙教授談到對規範的認識時説:越是規範的,越是自由的,因為規範的對大多數人提供了平臺,創造了更廣闊的溝通的空間。假如,語言不通,表達不明確,語音不準確就很難溝通,所以只有規範才能獲得傳播的自由。這是規範必要性的內在動因。世界許多國家,那些優秀的播音員和主持人語言都是標準和規範的,這體現了他們自身的素質,體現了他們的文化水平,體現了一個民族文明的程度。我相信我們各電臺播音員主持人也能做好。 吳鬱教授認為:規範不等於限制死了,中國人俗話説“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比如説電視傳播主持人、播音員説的話必須先有規範,就是大家共同能夠接受的,這樣就有一個能夠溝通的平臺,這樣才能保證它的傳播是大多數人能夠接受的,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是它是提倡多樣化的。

開場白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各位網友大家好!面對當前節目主持人時有發生的媚俗、低俗行為等不良傾向,從今天起,《電視批判》論壇將進行“主持傾向低俗誰之過”的系列探討,歡迎網友各抒己見。今天我們首先邀請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姚喜雙、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研究所副所長吳鬱與廣大網友探討:規範等於限制嗎——談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批評與評價體系。歡迎大家踴躍參與。 現在請兩位嘉賓和網友問候一聲? [特邀嘉賓:吳 鬱]開場白:網友朋友們好!我是中國傳媒大學的吳鬱,很高興今天在網上和朋友們聊聊大家感興趣的關於主持人的問題!歡迎大家參與! [《社會記錄》主持人:阿丘]開場白:大家好,非常榮幸能和兩位主持播音界的大腕老師一起和大夥探討有關主持人、播音員,以及電視節目的一些現實問題,希望我們能夠暢所欲言,就像老朋友聊天一樣。 [特邀嘉賓:姚喜雙]開場白:大家好,央視國際網站給我們提供一個非常好的題目和交流的機會,非常感謝許多網友朋友提前給我們提出了問題。今天要談的是規範和限制的關係。有一位網友問規範和限制的含義是什麼?按現代漢語詞典的説法是規範有約定俗成或明文規定標準;再一個含義在一定的範圍內達到這個標準;限制是指按照規定的範圍或規定一個範圍或是不超出這個範圍。我認為播音主持的規範,不僅僅指語音的規範它至少應該包括三個層面:一是語言層面,包括語音、詞彙、語法的規範,二是播音技術的規範,包括播音技巧系統,有內部技巧外部技巧等,三是,新聞傳播的層面,主要是指符合傳播規律如語言樣式,政策分寸等方面的把握,所以我認為規範是一個綜合的系統,把握應綜合把握,不能只看一個方面。限制,並不是制止,限制是對規律的集中的把握,創造性往往在限制性中體現。規範不應是單一和機械的,規範的標準分為剛性的和柔性的,比如,在語音詞彙語法方面,可以剛一些,在技巧和傳播方面可以柔一些。規範和限制在相互作用中不斷體現。
責編:青葉、楊劍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