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導演闡述
最初的依據是作家北北所寫《三坊七巷》一書,看後即感慨一個方圓只有44萬平方米的地方竟出現了大大小小100多位照耀歷史的人物,真是不簡單!三坊七巷究竟有什麼樣的魔力吸引這麼多名人扎堆?當地的歷史文化又怎樣影響了這些名人的成長?這應該是一個既包含歷史文化又包含人文地理的一個好選題,而這兩個問號應該是這個節目要努力探索的終極目標。
三坊七巷
坊裏流金巷是銀
1911年,當辛亥革命的炮火正在廣州城隆隆作響時,福州城內的三坊七巷也悄悄迎來了一次生活上的變革。 幾根電纜通到巷子裏,一盞盞電燈照亮了這些大宅院。 其中當然包括宮巷的劉家,因為劉家正是當時整個福州電力的輸送者。 商賈雲集的古老坊巷從此迎來了新的工商業形態。 三坊七巷之所以在建築佈局上被人們津津樂道,最大的奧妙就在於這條街。
楊橋巷17號
一百年前,這裡還只是一條小巷。 民國初期,它被人們從楊橋巷改造成了楊橋路。 在繁華與時尚的日益變遷中,17號林覺民故居還是頑強地堅守了下來。 它古樸的朱門灰瓦曲線山墻雖然有些異樣,卻仍然在訴説著這個老屋曾經見證過的滄桑往事。 老屋據説建於清中葉,最初的主人是誰無從知曉。往上查,只有一個別號叫崧甫的男人,他是林覺民的曾祖父。 世事更迭,崧甫究竟是一介書生還是一員官宦?如今都沒人知道了,除了這幢房子,時光吞沒了他的一切。
文儒坊裏的武將
夜色籠罩三坊七巷,古老的坊巷褪去了白日的塵囂,顯露出它雍容的氣度。 今晚,這裡的社區活動站又要組織一場戲曲演出。 演出的將是福州最具特色的地方戲——閩劇,坊巷內許多老人都聞訊趕來觀瞧。 這齣戲説的是一個男子因為賭博輸了錢,找表姐借賬,被已是財主老婆的表姐百般奚落:你是個沒出息的人,就會給人家補鞋,又那麼好賭,只配當強盜流落他鄉。 男子只好去到台灣當兵。 誰知幾年後,擁有赫赫戰功的男子衣錦還鄉了! 更巧的是,皇太后居然是他的姑姑,他順理成章變成了當朝皇帝乾隆的表弟,被表哥皇帝再度賜官,做上了“九門提督”。
筆墨文章滿坊巷
文儒坊的這幢房子,一百多年前,曾經遠近聞名。 聞名是因為這個家族自從明嘉靖年間走出第一位進士後,持續若干代,一直在科舉路上凱歌高奏,在清同治、光緒時達到頂峰。那時陳家七個兒子,除第五子早亡,其餘六子皆中舉,其中四個進士,三個翰林,長子陳寶琛還成為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 陳家理所當然成為整個三坊七巷濃濃書香的代言人。 早在陳家六子科甲之前,三坊七巷就聚居了福州乃至福建大部分碩學通儒。 這裡曾住著清嘉慶道光時期兩位有名的讀書人,一位是陳壽祺,福建四大書院之一鰲峰書院的院長。陳壽祺走後,房子的主人換成江蘇巡撫梁章鉅。
嚴復與郎官巷
1921年10月3日,一陣陣沉重的喘息聲從郎官巷這所房中傳出。 一位老人在書桌旁艱難寫下遺囑。 他曾積極倡導西學救國,翻譯了《天演論》等8部西方科學著作;現在,他卻告訴兒孫:中國不滅,舊法可損益,必不可叛。 他曾在報上痛陳鴉片害民,自己卻無奈染上煙癮,現在,他告誡兒孫:人要樂生,以身體健康為第一要義。 他曾大聲疾呼廢除八股,自己卻四次參加科舉,現在,他寫道:要知做人分量,不易圓滿。 24天后,很多中國人聽到這個消息:一個叫嚴復的大學者在他郎官巷的寓所中去世了。
宮巷的沈家大院
福州建城的時間是公元前202年,修建者是越王勾踐的後裔——無諸。 100多年後,西晉戰亂,中原望族衣冠南渡。 不知道是什麼吸引了這些貴胄,他們中的一部分來到福州,選在三坊七巷落腳了。當然,那時的三坊七巷還遠遠不是現在的樣子,也就是部分中原大姓的家族聚居點。 後來經過數百年幾代人的經營,到了唐末,公元十世紀初,福州城已經頗具規模,三坊七巷的坊巷格局在那時初步形成; 宋代三坊七巷完善定型,而且一如既往成為高官顯貴們的住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