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文儒坊裏的武將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6月29日 11:12 來源:CCTV.com

甘國寶

  夜色籠罩三坊七巷,古老的坊巷褪去了白日的塵囂,顯露出它雍容的氣度。

  今晚,這裡的社區活動站又要組織一場戲曲演出。

  演出的將是福州最具特色的地方戲——閩劇,坊巷內許多老人都聞訊趕來觀瞧。

  這齣戲説的是一個男子因為賭博輸了錢,找表姐借賬,被已是財主老婆的表姐百般奚落:你是個沒出息的人,就會給人家補鞋,又那麼好賭,只配當強盜流落他鄉。

  男子只好去到台灣當兵。

  誰知幾年後,擁有赫赫戰功的男子衣錦還鄉了!

  更巧的是,皇太后居然是他的姑姑,他順理成章變成了當朝皇帝乾隆的表弟,被表哥皇帝再度賜官,做上了“九門提督”。

  從備受表姐奚落的貧賤學徒到貴為乾隆表弟,從嗜賭成性到壯士凱旋再到九門提督,一日十三升,人生際遇反差竟如此之大!這個傳奇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甘國寶。


甘國寶故居殘跡

  閩劇中的甘國寶受到福州人特別的喜愛,然而這些故事哪些是真實,哪些是杜撰?歷史上的甘國寶真的如戲劇所説,是由一個小混混變成一個功勳卓著的大武將的嗎?

  距離福州6小時車路的屏南縣小犁洋村,1709年,甘國寶就出生在這裡。

  甘國寶家境貧寒。然而就像很多大人物一樣,他的出生也被當地人涂上了一層傳奇色彩。

  人們相信這個男孩是白虎星下凡,將來一定能成為虎將。

  年幼的甘國寶行為處事也果然不同凡響。

  屏南是尚武之鄉,現在,人們依然保留著習武傳統,幾乎每一個人隨便拿起什麼都能耍上幾下。

  幼年甘國寶白天去學堂唸書,晚上習武。風雨烈日,寒來暑往,他的課業和武功一天天進步,特別是他的武藝。

  甘國寶14歲參加文童考試,名列前茅;17歲參加武童考試,還是名列前茅。

  一個從貧困山區走出的少年,文武兼備,如果不是日日勤學苦練,再天才的人也斷難有此成就。


甘國寶用手指畫的指虎畫

  看來,甘國寶並不是像戲劇中那樣,懶惰而不思長進,只知道賭博借錢。不過,他們都從社會底層走過,這點倒是一致。

  甘國寶是何時離開了山村?又是何時住進了貴胄雲集的三坊七巷?現在已經找不到確切而又統一的説法,翻開他的人生履歷:19歲中武舉,24歲成為武進士,一個“武”字緊緊追隨他的人生腳步,然而他在三坊七巷選擇的住處,卻偏偏是在文儒坊。

  文儒坊長460多米,是現在三坊七巷中最長的一個。

  這塊石碑立在文儒坊坊口,看上去有年頭了,佈滿了風雨侵蝕的痕跡。

  上面的文字卻還清晰可辨:坊墻之內,不得私自開門奉祀神佛、搭蓋遮蔽、寄頓物件,以防失火;三社官街,禁止排列木料等物,以免影響整個社區的形象。

  看看落款,光緒辛巳年,那是1881年!這恐怕是全國都罕見的現在還佇立在原地的舊式社區公約吧。

  這個公約碑和甘國寶並無瓜葛,因為那時甘國寶已經離開人世105年了。

  在六子科甲的陳家隔壁,文儒坊51號,當年就是甘國寶家裏的祠堂,還有一種説法是佛堂。

  據説甘國寶的母親熱衷於吃齋唸佛,孝順的甘國寶專門為母親買下這幢房子,讓老人長期居住。


甘國寶在福建水師提督府留下的石刻

  而甘國寶自己住的房子則在文儒坊28號。

  1919年,文儒坊盡頭的福州舊城墻被拆除,新建成的柏油路把文儒坊一截兩斷。

  甘國寶故居也只剩下這一堵老墻了。

  如果只有歲月的變遷,故居也許不至於損毀得如此嚴重——

  1938年6月,一場百年未遇的大洪水襲擊了福州。

  由於靠近護城河,甘國寶故居難逃厄運。

  水把甘家大院淹到一米多高,屋倒墻塌,28號甘國寶故居就這樣被水吞沒了。51號祠堂也僅剩後邊的這一座小樓。

  大水來了,又走了,城市前進的步履沒有因此停下,一座房子的生命卻戛然而止。

  不過,甘國寶的故事卻遠遠沒有隨此終結,他的傳奇人生仍舊持續不斷地在三坊七巷中上演著。


閩劇傳統劇目甘國寶與王蓮蓮

  當年甘國寶從文儒坊進進出出,一定經常路過這裡。

  這是明代抗倭名將張經的老家,就在甘家祠堂51號的斜對面。

  嘉靖三十三年,江浙沿海一帶倭寇橫行,時任總督大臣並挂兵部尚書銜的張經率領江南江北七省軍隊積極抗倭。

  第二年,他在俞大猷和盧鏜的配合下,先後在浙江嘉興市北一帶大破倭寇,被稱為“軍興以來戰功第一”,一時間舉國歡騰。然而,張經卻在這時得罪了相爺嚴嵩。嚴嵩誣告張經,説其實張經完全可以更早一點兒與敵作戰,但他就是遲遲不戰,這不明顯是養寇嘛。

  嘉靖很聽嚴嵩的話,張經抗倭大勝那一年的十月,他就在北京被斬首了。京城的百姓不幹了——這麼能幹的大臣,而且還打了大勝戰,卻被殺了!成何體統!於是百姓們集體罷市三天。

  皇帝不得已給張經平了反,還重新大修他的墓地。然後重用張經曾經啟用的年輕將領。

  這個年輕將領在其後數年間也曾多次入閩抗倭,途經福州時,據説曾在文儒坊閩山巷內暫住。這個年輕將領就是後來同樣戰功卓著的戚繼光。

  當一身好武藝的甘國寶在悠悠老巷中揮動拳腳時,張經和戚繼光的身影是否曾一次又一次疊現于他的眼前?像前輩一樣肩擔道義成就大業的想法是否曾經激蕩過他的心胸?

  從乾隆二十年開始,甘國寶相繼任貴州威寧、浙江溫州、閩粵南澳總兵,開始了他為國效力的人生歷程。


閩山巷

  戲裏説,甘國寶因為不學好,賭博輸光師傅的錢,走投無路於是不得不去台灣當兵。這當然也不可能。那麼甘國寶到底有沒有去台灣,如果去過,是為什麼去的呢?

  乾隆,這位滿清入關後的第四位皇帝,在他去世的200年後,頻繁出現在銀屏上,反復被人們戲説,特別是他的身世,更讓老百姓津津樂道。

  然而正史卻是,乾隆的生母鈕祜祿氏,正宗的滿洲鑲黃旗人,不姓甘,也不是漢女。甘國寶是乾隆的表弟看來只是老百姓美好的心願罷了。

  不過台灣,甘國寶的確是去了。

  1759年,台灣內部盜匪猖獗,外部倭寇虎視眈眈,派誰去平息呢?還是那個哪有難就去哪的甘國寶吧。

  甘國寶被委任為台灣總兵;乾隆特別召諭:台灣是第一要地,不同他處,不是才幹優良、見識明徹者不能勝任。

  無論戲裏戲外,家住福州三坊七巷的甘國寶一生最出彩的章節都是在台灣寫下的。

  一到台灣,甘國寶首先擒獲盜匪頭目。群賊無首,眾強盜難成氣候,匪患平息了。

  接著,甘國寶重視團結當地少數民族。他倡導禮儀,籌辦學堂,教他們學習中華文化,學習織布耕田。


乾隆賜給甘國寶的福匾

  在甘國寶的主持下,“士兵們安心防務,百姓安居樂業”,台灣島內一派祥和。

  倭寇從海上來,身為台灣總兵的他就身先士卒捨身迎上,他率領的船隻終日在海上巡弋;結果,甘國寶兩度任台灣總兵,在台灣共住了四年,倭寇領教了甘國寶的厲害,終於 “懾其威,服其勇”,不敢再來放肆。

  時至今日,甘國寶在台灣仍有著經久難衰的影響力。

  將自己眼中的第一要地台灣交給甘國寶負責,看來即使不是表兄弟,乾隆對甘國寶也頗為賞識。他還曾經召見甘國寶與自己一同進食,並賞賜頂戴花翎。

  1768年,甘國寶59歲時,乾隆御書一塊“福”字豎匾贈予他。這塊匾至今仍存放在漈下村甘氏宗祠內。

  為了獎勵甘國寶的作為,乾隆還特別賞賜他一個馬車。

  榮譽加身後的第二年,1769年,甘國寶調任福建陸路提督。

  甘國寶的一生還做過很多提督。

  這裡是福建水師提督府舊址。這兩個大字就是甘國寶在福建水師提督任上留下的。


文儒坊坊口

  歷數甘國寶所有的提督頭銜,並沒有一個“九門提督”——看來,那也僅僅是老百姓的又一個美好心願吧。

  這是甘國寶的畫作。

  它不是用毛筆、而是用手指畫的。

  虎將甘國寶所畫的‘指虎’形態各異,走著的、臥著的、上山虎、下山虎,都能‘傳其威鷙之神’,栩栩如生。

  現在仍然居住在51號大院的甘家第六代兒媳茹曼真,還清楚地記得姐姐當年看到紙虎畫的感受。

  紙虎畫,白虎星下凡,虎將,這一切,都隨著時光遠去了。

  如今,在經受過洪水洗禮、歲月磨難的老屋中,生活在此的甘家後人也只有這個70歲的老人了。

  戎馬一生的甘國寶的真實性情也隨著老屋的倒塌而漸行漸遠,老百姓記下的只有舞臺上的這個戲劇形象。

  三坊七巷中有過無數巨商富賈達官名儒,卻只有甘國寶被塗抹了層層油彩。

  他的走投無路窘迫難堪,他的峰迴路轉柳暗花明,他的功成名就揚眉吐氣,一切都煞有介事地鋪敘著。


衣錦坊

  據説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福州曾出現兩三個戲班競相選用名角演出《甘國寶》賽戲的場面。

  八十年代中期,連江縣閩劇團編演的《甘國寶》,轟動一時,在福州五區八縣連續上演一千多場,場場爆滿。

  在戲裏,甘國寶栩栩如生,人們竭盡想象將一個“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故事演繹得淋漓盡致跌宕起伏,可是關於他的真實故事卻零星而破碎,沒有多少完整具體的記載。

  1776年,他出巡閩地八府,途經泉州府時忽染重病而逝,,終年67歲。

  染什麼病?不知道。據説屍骨從泉州運回後,葬在福州北郊外的貓兒山。但究竟在貓兒山上具體何處?還是不知道。甚至連家族有過怎樣的悲歡情節,婚戀的花燭何時點燃?子孫的繁衍是密是疏?這一切,也都很難説得清。

  甘國寶死後兩百多年,2003年8月,福建成立了關於他的研究會,9月,台灣也相應成立了“甘國寶歷史文化研究會”。

  然而,甘國寶故居卻再也無法恢復它原來的模樣了。好在,三坊七巷還完好地保留下另一個武將漂亮的故居。

  這幢西式風格的小洋樓是民國時期曾任海軍部次長兼第一艦隊司令、閩廈警備司令的陳季良的住處。

  這些精美的玻璃、考究的木料全部取自國外。

  1920年,陳季良因為支持蘇聯紅軍與日本作戰而受到排擠,於是回家建造此樓。

  1936年,陳季良又受蔣介石的排擠,他再度回到家裏,給這座洋樓取名“退思樓”。

  抗日戰爭爆發後,身為軍人的陳季良不願意只呆在家裏退思,他重新披掛上陣,指揮了著名的江陰戰役。

  當時,中國海軍主力軍艦共計六艘駐紮在江陰水面,水下,還有35艘廢棄的舊艦和商船。40多艘軍艦組成了一道封鎖線,海軍次長陳季良親自坐鎮艦上,指揮艦隊日夜把守。


1881年立再問儒坊坊口的公約碑

  日軍沿江而上的企圖被瓦解,只好派飛機經江陰前往南京等地轟炸,陳季良便指揮艦隊用高射炮攔截。日本人很惱火,又派出100多架飛機蜂擁前往江陰,密集的轟炸中,陳季良沒有退縮,仍舊率領部隊還擊,這一天的惡戰共持續了4個小時……

  當陳季良重新回到三坊七巷,在小樓裏看花開花落,他的眼前是否浮現過那天,江陰水面猛烈燃燒的煙火呢?

  除了陳季良、張經、甘國寶,三坊七巷中的軍人還有:宮巷國民海軍總長劉冠雄、吉庇巷國民海軍總司令部左司令、曾任北洋水師鎮中艦管帶的藍建樞,黃巷曾任毛澤東軍事顧問、中國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的郭家後人郭化若。

  如今,吉庇巷已經拓成了馬路,曾經五子登科、文儒坊的大學者郭柏蔭故居卻還堅守著百年滄桑,在夕陽中默默無語;或許,那些曾經輝耀歷史的古人在老巷中悠悠往來的舊日身影,早已深深銘刻在這裡的每一塊磚石裏了。

  福州男人在很多人印象中是溫良恭儉讓的,懂得照顧家庭、體恤妻子、憐愛子女,一副模範丈夫的好形象。

  其實溫情之外,也仍然有血性豪情瀰漫于溫潤的榕樹下,猛然間一爆發,便可能驚人。

  有一個例子發生在1911年。

  那一年,中國發生了一場千年未有之變革;有24個福州人倒在了這場變革中。其中兩個人的家離文儒坊很近,就在隔一條坊的楊橋巷內,他們是林長民的堂弟、林徽因的堂叔林覺民和林尹民。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