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一盤難做的菜
────關於《托馬斯?肯尼利》一片的拍攝 作者:寒冰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26日 15:29 來源:CCTV.com

  第一次聽到托馬斯?肯尼利的名字,是在今年3月初。大概是2號那天,我接到欄目組電話,説有一個急活要讓我馬上比劃一下。

  這回的拍攝對像是一個澳大利亞人,他這周就要到中國來。開始我還沒聽明白他名字叫什麼,反正是寫《辛德勒名單》的那個作者,我們要對他進行一個專訪,做一期類似談話類的節目,具體情況需要向澳洲使館取得聯絡。這就是一開始我所得到的全部信息。

  至於這個片子該怎麼做,結果會是什麼樣子,我自己也不知道,反正有一點是明確的,這個片子肯定要做出來。

  在與澳洲使館聯絡以後,我知道還有不到五天的準備時間,此時我一點材料都沒有,中文網站幾乎找不到有關托馬斯?肯尼利的信息,英文網站上有不少他的資料。在這些資料中,我了解到托馬斯?肯尼利1935年出生於悉尼,他學過神學,當過牧師,教過書,是當代澳洲最成功的作家之一。

  托馬斯?肯尼利1964年發表了第一篇小説《在威頓的一個地方》,從此開始成為職業作家,當時他29歲。這以後他平均每12至18個月就發表一篇新作,大部分是關於歷史題材的作品。《辛德勒的方舟》問世于1982年,應該是他的第15部作品。這部作品當時在澳洲引起了一些爭議,有些人認為這本書寫得更像新聞報道而不像小説。但在1993年,斯皮爾伯格將小説改編成電影《辛德勒的名單》後,這些爭論就隨之消失了。

  了解到這些信息之後,我準備了一份採訪提綱。按照澳洲使館的安排,托馬斯?肯尼利先生將在3月7日下午17點,給我一個小時的採訪時間,地點由我選擇。

  按照常規來説,要做一個人物的紀錄片,需要很多相關的資料。特別是採訪,僅僅一個小時是遠遠不夠的。但只有一個小時的時間,我該怎麼做?所以我準備了這樣一份採訪提綱:

  1、 您出生在哪?在您童年的時候,家裏的主要經濟來源是什麼?

  2、 您童年最大的樂趣是什麼?還記得哪些細節故事?

  3、 您是猶太人嗎?您的親人或者其他親屬、朋友在二戰期間有被關進集中營的嗎?

  4、 據説您學過神學,為什麼要選擇這門學科呢?後來為什麼又放棄了呢?

  5、 您是在哪一年、在一種什麼樣的情況下選擇了寫作這個職業?為什麼?

  6、 您現在一共發表了多少作品?都是歷史題材的嗎?

  7、 您寫了許多歷史題材的小説,為什麼您會關注歷史題材呢?

  8、 關於辛得勒這個題材您是怎麼樣找到的?為什麼會關注這個題材?

  9、 斯皮爾伯格是怎麼樣找到您的?那是在哪一年?其中有那些細節故事?

  10 為什麼從小説出版到電影拍攝會經歷10年時間?

  11 電影完成後,您最不滿意的地方是哪?為什麼?

  12 這部作品的成功,對您來説意味著什麼?

  13 目前您正在創作的作品是什麼?大概什麼時間完成?

  14 聽説您還拍攝過紀錄片,是什麼內容?

  在我列了這些提綱之後,我發現問題可能提多了,他不見得都能回答。但這至少是要做這個人物必須了解的信息。

  接下來的時間比較緊張和倉促,我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準備功課,兩天后我與這個澳大利亞的老先生見面了。

  3月7日下午,我們很早就?置好了採訪現場。17點多,比原定的時間晚了一些,托馬斯?肯尼利來到我們欄目組。老頭個子不高,大概1米6幾的樣子,中胖,面色紅潤,慈眉善目,禿頂,留著白鬍子,給我感覺有點像巴爾扎克小説中,賽查?皮羅多的樣子。

  老頭一進門,我們還沒説上幾句話,澳洲使館的工作人員就催促我們快點,因為他們要在19點趕到三里屯一個酒吧,去參加一個讀者見面會。因為趕在了上下班時間,那段路會非常堵車。我們倒是早有準備,但苦了托馬斯先生了,他連氣都沒喘勻,坐下來就開始接受採訪。

  採訪進行的還算是順利,因為托馬斯?肯尼利先生是個幽默而且健談的人。話題一説開,就有點收不住。就在他回答到第7個問題的時候,澳洲使館的工作人員開始在一邊不停地指自己的手錶,示意我們注意時間,我也給那個工作人員打手勢,表示我們約定的採訪時間還沒到。但這對我們採訪的影響很大,分散了托馬斯先生的注意力。當時我很搓火,但又不好説,畢竟要照顧到涉外關係。當托馬斯先生回答到第10個問題的時候,使館的工作人員再次忍不住開始干涉了,這時我們的採訪進行了將近40分鐘。又撐了7分鐘,第10個問題勉強回答完,我們不得不停止了採訪。這時我感到很沮喪,僅靠這47分鐘的採訪,怎麼能剪出一部片子來呢?這應了中國人常説的那句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當時就跟托馬斯?肯尼利先生商量,請他再給我提供一些他童年、少年、上神學院,以及開始寫作和獲獎的資料圖片,如果有視頻資料那就太好了。最後我們商定,等他回到澳洲,通過電郵迅速傳給我,老先生爽快地答應了。

  採訪結束後,我一邊整理採訪場記一邊在等待托馬斯?肯尼利先生的來信。過了兩周,沒有任何音訊,我不停地給托馬斯先生發電子郵件,同時也在催促澳洲使館文化官員,請他們通過官方渠道溝通一下,或者另外想想辦法。在這樣的等待中又過去了一個月的時間,依然是音訊全無。片子的播出時間越來越近,我手上那點可憐的採訪,也不可能構成一部片子。這可真成了一盤難做的菜了。我決定馬上改轍,不能再等,通過網絡想辦法。

  網絡世界真是個奇妙的東西,只要你的新主意不斷地閃現,它就會不斷地幫你尋找你需要的東西,關鍵是看你如何去尋寶。在網絡的大海中奔忙了三天,我開始看到了希望。4月28日那天,我找到了有關托馬斯的40多張照片和8分鐘的視頻資料。不過我一點沒有獲得珍貴資料後的那種驚喜和快感,因為這三天之內我只睡了十幾個小時,人困馬乏;還有就是從網上下載的資料有版權問題,可不可用還是一個未知數。在整理這些資料的同時,我與澳洲使館的文化官員進行了溝通,使館方面表示為了不耽誤播出,目前只能這麼辦了,他們先備個案,如果有問題他們出面解釋。到此為止,這個片子也就是這盤菜的配料剛湊齊。

  接下來的問題是要靠我手中的這些資料和採訪,攢出一集片子來。因為資料有限,怎麼才能把這個故事講好,至少讓觀眾看得下去,這也是一件麻煩事,從哪兒開始下手呢?

  我的第一感覺是:首先要告訴觀眾我們介紹的這個人物是誰,為什麼要介紹他?這個澳大利亞作家與我們中國人有什麼關係?所以在片子一開始的時候,就要調動大多數觀眾的經驗值,讓他們對我講述的這個人物感興趣。這樣我在結構的安排上,就從我們中國人最熟悉的《辛德勒名單》入手,講述托馬斯?肯尼利做了什麼?他怎麼做的?他為什麼會這麼做?我覺得這樣觀眾才有興趣看下去。

  當時我這個片子的大概結構是這樣的:

  1、他為什麼要寫小説,(先是學習神學,然後離開了;1964年寫第一部小説,很不成熟)

  (父母都是初中畢業,母親因此耿耿於懷,在家裏放了很多書,他小時候患了哮喘,不能在外邊跟別的孩子玩,所以只能在家裏看書。)

  (他平均每12──18個月就出版一部作品)

  2、為什麼要關注二戰,(兒童時代的經歷:父親參戰,日軍對澳洲進攻)

  3、怎麼樣找到辛德勒這個題材,(1980年,在一次電影節以後)

  4、為什麼有人説像新聞報道而不像小説,他是怎麼寫的。(不能用形容詞,要用事實説話)

  5、斯皮爾伯格後來怎麼樣找到他的。(第二年,打電話簽約,等了10年再次找他)

  6、他對影片《辛德勒名單》不滿意的地方(賣掉胸針、賣掉奔馳車……比較假)

  結構組織好了以後,剪輯還是比較順利的。在錄解説的前一天晚上,我請編導小潘看了一下腳本,他提出了一點重要的意見,那就是在片子3/4的地方,我講述了斯皮爾伯格在拍攝影片《辛德勒名單》時的感受。小潘認為這個地方主要在講述斯皮爾伯格,沒托馬斯什麼事。這個意見非常重要,所以我在這段描述的結尾,加上了一句“影片中所有的場景,都是來自托馬斯?肯尼利的小説《辛德勒方舟》。”這樣一來,補救了這段可能會造成的失誤。

  反正最後這個片子算是稀裏糊塗出來了,至於結果如何,那就要看觀眾的了。不過有一點,觀眾是絕對不會去考慮你的哪部片子有多難做,你缺什麼素材,你花了多少時間,做了多少工作,這一切都與觀眾無關,他們只看結果──好看不好看。就像食客,等菜端上桌你會去考慮是誰買的菜?在哪買的?路有多難走?或者哪道菜的工藝有多大難度?你只管細細地品味桌上的菜夠不夠地道就行了,別的一概不考慮。

責編:木鐸金聲

1/1頁
精彩專輯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