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2020溫暖再出發 張秀怡的孝心故事

CCTV節目官網-CCTV-14 2020尋找最美孝心少年 來源:央視網2020年11月02日 11:39 A-A+

央視網消息:張秀怡,女,遼寧省瀋陽市。

張秀怡在家庭生活的耳濡目染中,對孝心二字有了自己的詮釋。在奶奶生病時,她陪伴在旁,悉心照料;姥爺住院時,她又開導姥姥,溫暖了老人的心。

“一字為本,傳承千載”。這個字上為老、下為子,深深地印刻在一位小姑娘的心裏。對,這就是“孝”字。這位小姑娘就是遼寧省實驗學校七年四班的孝心少年——張秀怡。她深刻地理解“孝”的含義:子能承其兩親,並能順其意。《孝經》中説:“夫孝,德之本也。”可見,“孝”為道德衡量的首要標準。   

中華“孝”的觀念源遠流長,承其父輩的品質,張秀怡一直在家庭中感受孝道。她的爺爺是個退伍軍人,從老家河北省到黑龍江入伍,再到遼寧服役,一生都在輾轉中度過,可這絲毫不影響其對自己父母的掛念。身處兩省,每年她的爺爺都會回到老家看望父母,幫助父母耕種、收割。當張秀怡小的時候,是在電話裏面向太爺爺太奶奶表達問候;當她長大了,是隨著爺爺一同去看望老人們。太爺爺96歲高齡了,每每看著太爺爺精神矍鑠的面龐,開朗的笑容,她看到了爺爺身上的孝道。孝,是一種牽掛,無論你身處何方都會為它找到停步的理由。

張秀怡的爸爸是個科技工作者,工作繁忙,經常加班、出差,但在工作的同時,總會擠出時間去看望身在撫順的父母。張秀怡的奶奶身體不好,已經腦梗復發三次入院治療了,每一次爸爸都陪在身邊。當爸爸工作繁忙的時候,更是一邊照顧張秀怡的奶奶,一邊在病房裏書寫材料、制定計劃。每到節假日,張秀怡都會跟隨父母回到撫順看望爺爺奶奶,陪老人們聊聊天。雖然她的奶奶因為口齒不清説話費勁,可張秀怡卻是奶奶的最佳聽眾。望著奶奶老去的面龐,渾濁的眼睛,張秀怡感受到了孝道的溫情。孝,是一份責任,無論你繁忙與否都應該為它而竭盡全力。

在家庭生活的耳濡目染中,張秀怡有著自己對孝心的最好詮釋:每次長輩來到家,她都會在門口迎送並説“姥爺您來了。”“姥爺,再見”。在與家人吃飯時,她也一定是要等待長輩。吃完飯,她更是會搶在姥姥前面去刷碗。面對長輩的教育,她悉心聆聽,從不頂嘴、不反駁。張秀怡還經常為姥姥姥爺送去自己做的小美食。每次出去旅遊,更少不了為4位老人精心準備的禮物。她的心裏,孝心是一條涓涓流淌的小溪,只要持之以恒地堅持,哪怕細小,但終會匯入愛的江河。

奶奶一直是她的牽掛。一次因為中風再次入院,她和媽媽當天就趕回了撫順,看到奶奶昏睡的樣子,她流出了痛心的眼淚。為奶奶打飯、給奶奶喂飯,不斷陪奶奶聊天,張秀怡甘之如飴,因為她做的就是小時候奶奶為她做的一切。因為第二天還要上課,她和媽媽當晚又趕回了瀋陽。可是張秀怡卻還是不放心。於是,在兩個星期中,張秀怡和媽媽每週都回撫順兩次,就為了儘自己的一份孝心。在照顧奶奶的過程中,她逐漸成長了起來,終於明白:孝心,是一種力量,無論你是否孱弱,它都會讓你堅強起來。

這份成長,讓張秀怡不斷超越自己:疫情期間,她的姥爺因為心梗入院治療,爸爸媽媽輪流照顧,家裏只剩下她和姥姥。姥姥70多歲了,一下沒了主心骨。張秀怡問自己:我該怎麼辦?每天她把開導姥姥當做她的一個工作來做,讓姥姥開心把煩惱擠走,姥姥的精神一下子振奮了許多。她還與姥姥共同上市場買菜、做飯,並且還有了自己的拿手好菜,姥姥的負擔又減輕了許多。爸爸媽媽看到現在的她,流出了感動的淚水。可是張秀怡想説,是父輩們擁有孝道的心,讓她繼承了下來,這是多麼珍貴的傳家寶呀!孝心,是一份寶藏,有它的地方就是愛的樂園。

孟子云: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林語堂説: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一個有教養的人定愛他的父母。在濃厚的家庭氛圍熏陶下,張秀怡傳承著祖輩的孝道,讓孝心綻放光芒。她想,中華民族的這種傳承,並將延亙韆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