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節目官網-CCTV-7 科技苑

[科技苑]菜地請來“殺人蜂” 20160406

來源:央視網2016年04月06日 19:33

努力加載中,請稍後...
努力加載中,請稍後...
分享到: 手機觀看
點讚 收藏 評論 客戶端看 安裝央視影音客戶端,隨時隨地給你精彩!
相關稿件

【採訪】雲南省德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教授 郭雲膠:當時第一次過來的時候,我一看,哎呀!越冬的季節,在我們雲南山區人們都穿很厚,來到這裡一看都還穿短袖呢,很熱。我一看肯定是這個問題。

【解説】:郭雲膠説,胡蜂蜂王,只有在氣溫低於15℃的時候,它們才會逐步進入冬眠狀態。在雲南德宏的山區,海拔多都在1500米以上,一月份的平均氣溫,在10℃-15℃度間,這正是蜂王冬眠的適宜溫度。而廣東江門地區呢,雖然和雲南基本都在同個緯度,但因為海拔也就一百多米,冬季很多時候的氣溫,都在20多度,當然這蜂王就睡不踏實了。

【採訪】雲南省德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教授 郭雲膠:所以它就爬過來爬過去,最後是精疲力盡,累死了。

【解説】:看來,在雲南比較成熟的蜂王越冬技術,還不能完全照搬到廣東來。那如何才能給蜂王們創造一個低溫的冬眠環境呢?郭雲膠給汪景安出了個主意,他讓汪景安在基地的旁邊,建了個空調房

【採訪】雲南省德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教授 郭雲膠:用一個空調來調節它所需要的溫度,來人為為它降溫。

【解説】:汪景安在2014年秋季,重新購進一批蜂王,在越冬的時候,就把它們搬進了空調房,並逐步把室溫降到冬眠所需的15℃,果然,蜂王們不再爬來爬去,漸漸地安靜地睡去。

【採訪】廣東省江門市端芬鎮尋皇村胡蜂養殖基地負責人 汪景安:這回就解決了蜂王在廣東越冬會死亡的現象。

【解説】:一般在野外,蜂王都要睡上兩個來月,等到來年開春,氣溫回升到20多度的時候,它們才會逐漸甦醒,築巢産卵。

【採訪】廣東省江門市端芬鎮尋皇村胡蜂養殖基地負責人 汪景安:那我們春節之後,氣溫回升到24度,我們就慢慢把室溫升到合適的度數。那個蜂王就可以正常地出來,就可以讓這只蜂王産出一個最好的蜂種出來。

【解説】:蜂王在廣東,渡過了越冬難題,這往下産卵繁育後代,就水倒渠成了。通常,一隻蜂王,兩三個月內,就可以從一個光桿司令,變成一位擁有兩三千人馬的大王。到了2014年五月份的時候,汪景安就已經繁殖出了幾百窩的蜂群。他迫不及待地要讓這些胡峰去捉蟲了。汪景安知道,胡蜂最怕老窩被人搬動,只要受到驚擾,就會第一時間飛出來蟄人,不過,對於多數胡蜂來説,它們夜晚的視力幾乎為零,所以當晚上搬動蜂窩的時候,它們就不會輕易飛出來蟄人了。利用胡蜂夜盲的特點,汪景安他們都是等天黑以後,才把胡蜂們放置到田間地頭。這樣,放蜂人在打開蜂巢出口時,就可以安全地離開了。

晚上是安全了,可白天,人總得到地裏幹活呀,一般來説,只要人和蜂窩保持十來米的距離,胡蜂是不會主動攻擊人的。但是,如果距離再近一些的話,就可能要出事了!

人走得離蜂巢太近,就會遭到攻擊。可為了不被蜂蟄,總不能讓人穿著笨重的防蜂服,去田裏幹活吧?咋辦呢?汪景安就去蜂窩邊,觀察蹲守,很快,他發現了一個現象。

【採訪】廣東省江門市端芬鎮尋皇村胡蜂養殖基地負責人 汪景安:胡蜂它對晃動比較厲害的物體比較敏感,如果太靠近它的蜂窩,它的守衛蜂就會主動攻擊經過的一些物體。

【解説】:蟄人的,主要是守門的胡蜂,它們對近距離的移動目標,最為敏感,當移動物體,距離它們四五米時,蜂巢口的守衛蜂就會立刻出擊了,可是人在菜地幹活,難免有疏忽靠近的時候,如何才能做萬無一失呢?汪景安想出了一招兒。

【採訪】廣東省江門市端芬鎮尋皇村胡蜂養殖基地負責人 汪景安:想了一個辦法,用到黑沙網。

【解説】:胡蜂對黑色的東西最不敏感,汪景安就找來黑沙網,在距離蜂巢一米左右的地方,將蜂巢出口遮擋上。

【採訪】廣東省江門市端芬鎮尋皇村胡蜂養殖基地負責人 汪景安:因為黑沙網在洞口那裏 把守衛蜂的視線擋住了,人經過的時候,就像一個墻體一樣,守衛蜂不能直接看到人。

【解説】:選擇用黑沙網,而不是黑布遮擋,汪景安還有一個考慮:因為胡蜂的蜂巢,永遠都需要保持一個通風乾燥的環境,所以黑沙網,就能夠讓風隨時通過,吹進蜂洞口。通過這個辦法,汪景安觀察到,即便人走到黑沙網跟前,胡蜂們都是置若罔聞,與人相安無事。

【採訪】廣東省江門市端芬鎮尋皇村胡蜂養殖基地負責人 汪景安:所以摘瓜 除草這個動作都非常安全。

【解説】:胡蜂不再蟄人,汪景安也欣喜地看到了,胡蜂每天捉害蟲的盛況。

港商盧銳洪,在中山市有幾百畝的有機菜地,一直苦於沒有有效的殺蟲良方,他就請了汪景安去,結果僅僅個把月的功夫,他的臉上就樂開了花。

【採訪】廣東省中山市某蔬菜種植基地負責人 盧銳洪 :你看吧,我們這裡都沒有什麼蟲子、蟲眼了,馬蜂天天幫我們捉蟲子,你説多好。

【解説】:見到越來越多的人,向自己豎大拇指,汪景安這心裏美滋滋的。然而,後來一個叫王國存的農場主,卻告訴他,你這胡蜂殺蟲好是好,但還是有個大缺陷。

【採訪】種植戶 王國存:你看,我這麼多菜,這都是晚上出來的害蟲危害的。我手裏這把菜,差不多半斤,被蟲子危害的。因為胡蜂是白天行動嘛 白天捉蟲效果比較好,晚上它就鑽蜂箱休息啦。

【解説】:的確,也不怪人家挑毛病,汪景安手上養的這些胡蜂,在夜晚就是個瞎子,天一擦黑要是不趕緊回巢,怕是連家門都找不著了,而有些蔬菜,卻偏偏是被晚上出來的害蟲吃的

【採訪】廣東省昆蟲研究所研究員 韓詩疇:你看這塊地,被蟲基本上咬的沒什麼收成了,表面上看不到蟲子。

【解説】:那蟲子哪去了呢?原來,白天時它們都藏到了地下。

【採訪】廣東省昆蟲研究所研究員 韓詩疇:這是夜蛾的幼蟲,它就是白天鑽到地下,夜晚、太陽落山它就出來吃這個菜葉,所以馬蜂就找不到它。

【解説】:大部分的蛾類幼蟲,都是夜晚才出來啃食菜葉的,一般的胡蜂還真拿它們沒辦法,那有沒有一種能晚上出來捉蟲的胡蜂呢?汪景安就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再次向郭雲膠教授諮詢,沒想到,郭教授真的給了他驚喜。

【採訪】雲南省德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教授 郭雲膠:汪先生一提到這個問題,我馬上就想到 這個問題不難解決。

【解説】:郭雲膠告訴汪景安,的確是有一種專門晚上出來捉蟲子的胡蜂,

【採訪】雲南省德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教授 郭雲膠:我們老百姓叫它夜食蜂。

【解説】夜食蜂是一種鮮為人知的小胡蜂,個體雖小,但毒性更強,它們隱居在雲南的一些山區,晝伏夜出。作為師傅呢,郭雲膠倒並沒故意給汪景安留一手,而是當時這種蜂,還沒大量養殖,蜂種不多。要想得到它們,就得再到雲南德宏,找一個人幫忙。

【採訪】廣東省江門市端芬鎮尋皇村胡蜂養殖基地負責人 汪景安:教授給我推薦的一個人 就是他,陶師傅.

【解説】:陶順碧是和郭雲膠搞胡蜂合作研究的農戶,他告訴汪景安,要找到夜食蜂蜂窩,必須得晚上行動。

【採訪】陶順碧:它是晚上出來找食物的。

【解説】:不過,這晚上黑燈瞎火的,怎麼才能發現它們呢?

陶順碧:它飛的時候我們能聽到它的聲音。嗡,就這種聲音。

【解説】:黑夜,萬籟俱靜,當夜食蜂從遠處的頭頂飛來,它們獨特的嗡鳴聲,就會首先暴露它們的行蹤,此時手電筒就要派上用場了

【採訪】陶順碧:你看,掉下來了。

【解説】:夜食蜂遇到強光照射,立刻就變成了瞎子,從夜空中跌落到地上。捉蜂人此時就要趕上去查看,掉到地上的胡蜂,嘴巴上是否叼著昆蟲,如果沒有,就説明它們剛從巢穴出來,正準備外出採食,放它們飛走就行了。

那如果掉下來的胡蜂,嘴巴裏是叼著昆蟲的?那就正是我們要尋找的目標,這證明它們正準備銜著食物,往家裏飛呢。

【採訪】陶順碧:現在我們把電筒關了 它就回巢了

【解説】:電筒關閉後,夜食蜂很快就會恢復視力,繼續咬著蟲子起飛,沿直線,飛向巢穴的方向,捉蜂人只需跟隨它,瞄著那個方向,向前搜尋就是了,當聽到頭頂有越來越多的嗡鳴聲時,離蜂巢也就越來越近了,這表明,有更多的胡蜂正從巢穴裏進進出出,忙著外出捕食呢。

【採訪】陶順碧:就在那裏了,你看,電筒照的那裏。

【解説】:汪景安在陶順碧的幫助下,2015年初夏,就把在雲南捕獲的幾窩夜食蜂,運回廣東繁殖,這夜食蜂繁育起來就簡單了很多,它們一窩一個夏天,自己就可以分出二三十窩新蜂群。因此,當年汪景安就獲得了近百窩的夜食蜂,針對一些受夜晚蟲害,啃食嚴重的菜地,他把夜食蜂運過去之後,很快就收到了奇效。

【採訪】農戶:經過夜噬蜂除蟲,效果特別明顯。你看,葉片比較好,又那麼整齊,蟲子都沒有了。

【解説】:根據不同的蟲害情況,使用不同的蜂種,去殺蟲,汪景安這除蟲大師的名號,也是不徑而走。

汪景安算過一筆帳,讓胡蜂幫著菜農們殺蟲,這一年下來,除每畝殺蟲的佣金收入,還有額外的進賬呢。

【採訪】:

廣東省江門市端芬鎮尋皇村胡蜂養殖基地負責人 汪景安:我們這個胡蜂給蔬菜基地除蟲大概一畝一窩,還有蜂蛹、蜂酒、加上蜂毒的話,最起碼一窩有30000塊的收入。

雲南省德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産學研領導小組組長 衛崗:通過胡蜂來進行生物防治,它將會創造一個大的産業,對我們種植無公害的蔬菜和農産品提供了非常好的保障。

【主持人】:胡蜂曾一度被稱為殺人蜂,而如今,汪景安把它們請到蔬菜基地,成為了幫著人們殺蟲的好幫手,可以説,汪景安在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上,又為大家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 視頻簡介
  • 欄目介紹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16年04月06日 19:33

視頻簡介: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廣東佛山的黃復周管理著上百畝的蔬菜園,經常面臨病蟲害的威脅。胡蜂被稱作“殺人蜂”,但它更是殺蟲的能手。黃復周引進胡蜂進入蔬菜大棚,能有效抑制病蟲害,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 (《科技苑》 20160406 菜地請來“殺人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