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

博物館是文物最好的歸宿

來源: 羊城晚報 | 2022年06月15日 09:21
羊城晚報 | 2022年06月15日 09:21
原標題: “博物館是文物最好的歸宿”
正在加載

  觀眾觀看恐龍蛋化石 東莞市博物館供圖

  鄧白捐贈的書畫作品

  葉志強捐贈的1987年版、1991年版《人民日報》

  劉耀勳捐贈的陶瓷品

  鄧白的書畫作品、盧子樞的書畫作品、容庚的遺物、恐龍蛋化石、1987年版《人民日報》……東莞市博物館多年來收到124個團體或個人捐贈的2532件/套藏品,約佔藏品總數的13.55%,成為莞博藏品的重要來源之一。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為弘揚捐贈者的仁心善舉,東莞市博物館特舉辦文物捐贈儀式,為部分文物捐贈者代表頒發捐贈證書。

  東莞市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文物捐贈者心中,博物館是他們手中藏品最好的歸宿。正是由於他們“獨樂不如眾樂”及“珍於心,藏于館,享于眾”的收藏觀,使得更多觀眾能欣賞到這些文物。

  莞博自身就是捐建的

  東莞市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自1929年建立以來,東莞博物館接收了大批捐贈藏品。而東莞博物館自身就是捐建的,是嶺南地區第一家由民間出資建立的博物館。

  20世紀初,在新文化的影響下,邑中進步人士認識到一所現代化的博物圖書館對莞邑人民文化普及的作用,1928年時任東莞明倫堂委員長的徐景唐先生,倡議籌辦東莞博物圖書館。在眾多莞人的努力下,東莞博物圖書館誕生了。東莞博物圖書館由東莞明倫堂出資,廣州昌發公司建造,于1929年竣工。

  博物圖書館位於當時的東莞城區盂山公園(今人民公園)內,建成後因缺乏營運經費,曠置年余,門封窗破。1931年東莞下令由縣財政撥款用於修理、購置用具等,組成籌備委員會,負責博物圖書館開辦事宜。經過近一年的籌備,1932年5月1日東莞縣博物圖書館正式開放。

  東莞博物圖書館建成之初,購書之款及其他經費緊缺,邑人紛紛傾囊捐贈,為博物圖書館的正常運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1959年,東莞縣委撥款對舊館進行大修,另建一間120平方米的文物倉庫,更名為東莞縣博物館。這一年,收到許多村民的捐贈,如黃煒熙捐贈5枚宋代錢幣,樟木頭鎮的賴官送捐贈52件/套解放戰爭時期粵贛湘邊縱隊情報等文物,塘廈鎮的江福粦捐贈26件/套抗戰時期東江縱隊革命文物,中堂鎮的黎敏捐贈9件/套抗戰時期的《前進報》等,這些文物為博物館的復館,展覽的籌辦,提供了有力支撐。

  文物捐獻成了好傳統

  1988年以來,隨著改革開放步伐不斷推進,東莞經濟迅速發展,博物館也迎來了蓬勃發展的良機,博物館的藏品、管理和功能都得到了空前的拓展與完善。從這年開始,一些社會有識之士及友好人士,紛紛為東莞市博物館捐贈文物。

  1988年,蔣光鼐後人及同事捐贈著名將領蔣光鼐先生遺物24件/套,成為東莞博物館一批重要革命文物,也是改革開放後東莞博物館接收的第一批高質量文物捐贈。到了20世紀90年代,文物捐贈進入一個高潮。1992年,鄧白捐贈書畫作品92件/套,這批書畫作品是鄧白積累沉澱下來的各時期的重要代表作;1995年,王匡捐贈47件/套書畫作品,其中有啟功、黃胃、黎雄才、關山月等當代名家的作品;1997年,廣州鑒藏家協會12位藏家捐贈177件/套從漢代至清代的歷代陶瓷,其中有些陶瓷填補了東莞市博物館陶瓷藏品的年代及窯口空白;1999年,容琨、容璞等人捐贈其父著名學者容庚的遺物150件/套,主要為生活學習家居用品;1999年,盧汝圻捐贈其父著名書畫家盧子樞的95件書畫作品;2014年,盧汝圻再次把其父的最後一批作品和遺物共624件/套捐贈給東莞市博物館,其中有大量的寫生畫稿,是研究盧子樞藝術歷程較為珍貴的資料,另有43本記事雜錄資料,是深入研究盧子樞其人、其學、其藝不可或缺的珍貴文物,是了解盧子樞精書畫、善鑒賞,畢生治學的最真實材料。

  據統計顯示,1988年至2021年,東莞市博物館共收到124位愛心人士或團體捐贈藏品2532件/套,約佔館藏總數的13.55%,幾乎涵蓋了東莞市博物館所有藏品類別。

  “從建館之初到現在,不停有人捐贈文物。”自2005年任東莞市博物館保管部主任,十多年來,楊曉東幾乎參與了莞博所有的文物徵集工作,他表示,社會捐贈成為了東莞市博物館館藏的重要來源之一,有些捐贈品還填補了館藏空白,為東莞市博物館開展藏品研究、陳列展示、宣傳教育、文化傳播等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外來工捐贈恐龍蛋

  東莞市博物館接受的社會捐贈中,文物價值有高達近千萬元的,也有僅區區幾十元的,但捐贈者的善舉、公德和公益之心是一致的。

  1949年10月的一天,東莞中學接到了四處張貼發放東莞解放佈告的任務,一個參與張貼佈告、名叫張況的學生,意識到這張佈告對東莞的重要性,於是留藏了一份。2005年,當他看到東莞市博物館徵集文物的消息後,無償捐出了這份珍藏50多年的文物。

  2007年,一位來自廣西開挖土機的外來務工人員,把他挖出的65件恐龍蛋化石,分三次先後捐給了博物館;2009年12月,來自湖南懷化的外來務工人員捐贈2件戰國銅箭鏃給博物館……類似這樣的外來人員捐贈文物的例子還有不少。楊曉東記得,有一天,一位西北來的務工人員,背著自己在新疆挖土時挖到的古生物化石來找他鑒定,而後把半個書包的化石全部捐給了莞博。捐贈者留下工廠地址和名稱便離開了。楊曉東之後曾到工廠找,但那位捐贈者已經辭工走了,“證書也沒法給到他了。”

  東莞市博物館負責人表示,對公眾捐來的文物,博物館將妥善保管,最大化地延長其壽命;開展專題研討,出版相關書籍;籌辦基本陳列,策劃專題展覽,讓捐贈文物充分發揮其社會文化效益。

  這裡是藏品最好歸宿

  1987年5月30日,《人民日報》頭版報道陜西扶風法門寺出土大量稀世珍寶,時隔35年,“大唐寶藏——法門寺地宮文物精粹特展”在東莞展出。得知“法門寺地宮文物精粹特展”在東莞市博物館的展出消息,6月2日,東莞樂人谷茶文化博物館館長葉志強將自己收藏的1987年5月30日的《人民日報》捐贈給東莞市博物館,此次他共捐贈了1987年版、1991年版《人民日報》各一份,均有刊發法門寺地宮出土文物的報道。

  這次捐贈並不是葉志強的第一次捐贈,2020年,中國農業博物館籌建茶葉分館,葉志強得知消息後,主動捐贈了78件藏品。

  在劉耀勳看來,博物館是他的陶瓷及制陶設備最好的歸宿。今年72歲的劉耀勳從事陶瓷行業50餘年,從學徒做到了董事長,一生的心血都在其中。2016年陶瓷廠結業的時候,留下了大量的陶瓷和制陶設備,它們的歸宿成了劉耀勳最牽掛的事。當東莞市博物館工作人員找到劉耀勳時,他非常高興,一口氣捐出826件/套陶瓷及模具。他希望大家可以通過這些陶瓷及模具了解到東莞工業發展的一些歷史。(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余曉玲 實習生 徐芙蓉 彭欽)

編輯: 阮崢 責任編輯: 劉洋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正在閱讀: 博物館是文物最好的歸宿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