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最美新農人|良法穩生産,他們在種一種很新的地
不進滾動 央視網 發佈時間:2024年01月22日 10:12

央視網消息:“農業農村工作,説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2022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邁上2萬元臺階。新時代十年,農民收入十連增、城鄉居民收入比十連降。在合作社駕駛農機、在工廠進行農産品加工……我國農民正在多渠道增加收入。那誰來種地,怎麼種地?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道路怎麼走?我們有“良法”!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促進農業經營增效。深入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支持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據發展需要辦企業,帶動小農戶合作經營、共同增收。

如今,各地的專業合作社已成為把農田種好、把農民帶好,扛穩糧食安全責任的重要角色。比如農戶與當地合作社簽訂協議,合作社為農戶提供統一的優質稻品種、統一的技術服務、統一的收購。這樣一來,農民可以拿到産量高、比較抗蟲害的品種,作業時使用合作社的農機,不僅節約了人力、物力,還能在豐收時選擇讓合作社收購糧食,獲得穩定的收入。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還要求,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促進行動,大力發展代耕代種、代管代收、全程託管等社會化服務,鼓勵區域性綜合服務平臺建設,促進農業節本增效、提質增效、營銷增效。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懂技術的村民到合作社當農機手,家裏的土地就可以交給村集體或者家庭農場統一種植、管理和銷售。有些人家裏的土地撂荒,也可以託管出去。土地託管最大的優勢就是打破一家一戶承包地的界限,實行集中連片作業。一方面,批量購買各種農資、集中使用農業機械,能明顯降低生産成本,解放大批從事田間耕作的勞動力,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另一方面耕地面積增加了,有利於機械作業,規避土地租金風險,解決耕地流轉後的“非糧化”“非農化”等問題。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郝棟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是完善利益鏈、提升創新鏈,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要加強科技在多元化新型經營主體、多層次社會服務組織培育中的支撐作用;通過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

編輯:陳詩文責任編輯:劉亮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