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專家説】吳安華:為醫護人員築起生命“防火墻”
面孔 央視網 發佈時間:2020年09月17日 14:11

央視網消息(記者 康彥龍 郭奕):疫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在湖北抗疫的第一線,如何在儘快救治感染患者的同時保護好醫護工作者,是關係戰“疫”成敗的關鍵,也是時刻高懸在每一支援鄂醫療隊頭頂的利劍。作為國家衛生健康委新冠肺炎醫療救治組專家,來自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感染控制中心的吳安華教授一到武漢面臨的最嚴峻任務就是調研指導醫院做好院內防控,緊急開展相關技術培訓,他一個人先後講課102場,培訓了125支醫療隊近1.5萬人次。央視網記者獨家視頻專訪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吳安華,以下為採訪文字實錄。
  央視網記者:您參加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親臨現場有怎樣的感受?榮譽對您來説有哪些更深層次的意義?
  吳安華:對於表彰大會來説,我的感受挺多。最深的還是生命至上、人民至上這一理念。另外就是以人為本這樣一個思想,我們在這方面不放棄,始終堅持著,我覺得特別難能可貴。其實我們是做了一些本職的工作,我們只不過作為代表去領獎。我覺得首先是對以前工作的一種肯定,更重要的是對以後工作的鞭策。從現在開始,還要繼續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把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做好。
  央視網記者:武漢疫情暴發後,您作為湖南支援武漢的首批醫務人員之一,在武漢前線主要承擔哪些任務?
  吳安華:我當時是作為我們(湖南)省裏第一個到武漢支援的醫生,當時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新冠肺炎醫療救治組成員之一。到武漢後,我們主要承擔三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個方面就是到醫院去調研;第二是主要在早期建言獻策,提出我們的感控想法;第三主要做感控培訓工作。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培訓的工作呢?因為當時武漢的情況非常緊急。當時我們做感控的幾位就提出了兩個建議:第一,在所有的醫療隊裏面要配備醫院感染管理的專職人員,要隨隊來做好所從事醫療工作的感染預防與控制。同時要保護好醫務人員自身安全,要監督指導我們的醫務人員正確使用防護用品。第二,建議各支醫療隊到武漢後應先參加感染預防與控制培訓。這兩個建議很快就被採納了。培訓任務就交給了我們這幾位感控醫生。在武漢期間,我自己培訓了102場,有125支醫療隊,1.5萬人左右。
  央視網記者:馳援武漢期間,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瞬間或人物?
  吳安華:我每天都在被我的培訓對象感動著。特別是一些很稚嫩的面孔,90後和00後的一些小姑娘。培訓時,還有跟我年紀差不多的醫護人員。他們説像我們這個年齡,沒有什麼負擔,還能貢獻一份力量。我們在武漢有時在小區裏做培訓,就看到武漢人民真的是不錯,都待在家裏,街上看不到人。在春節期間,平常會走親訪友的時間,大家都呆在家裏,這都是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貢獻。
  央視網記者: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我們創造了全國4.2萬援鄂醫療隊員零感染的“中國奇跡”,您認為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感控培訓在其中發揮怎樣的作用?
  吳安華:其實我們在最開始培訓的時候,包括我、李六億教授、蔣榮猛教授都沒有説要零感染,我們都不敢説,但是我們説我們儘量把培訓做好。當然取得零感染的成績之後我們都很開心,覺得再累也是值得的。4.26萬人零感染,平均每個人工作50天,這確實是一個奇跡。對於穩定隊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這不能全部歸功於培訓。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參與編寫的《醫療機構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在指南裏,當時跟醫務人員反復強調,特別注意戴口罩和手衛生,就把它單獨作為一條寫進指南。從現在來看,這一點特別重要。另外,指南中第四點裏我們提到關愛醫務人員健康。這在當時是很早提出的,是我們集體智慧的結晶,裏面特別提出要注意休息、注意飲食安全、監測醫務人員健康等。現在看來,這個指南功不可沒。
  央視網記者:您覺得在後疫情時代,院感控制培訓工作重點要放在哪些方面?在院感防控專業人才培養方面,您有哪些建議?
  吳安華: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們影響很大,改變了不少生活習慣,以後特別要加強傳染病發現預防與控制方面的培訓,這是我們以後要加強的。其實,我們的培訓做得再好,我們的學員回去之後要到他們所在醫院做培訓,也未必能有十分好的效果。因為醫院人太多,很多沒有基礎,所以我也反復呼籲,最好的方法是在我們所有醫學本科裏能開設一門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的課。讓醫學生,不管是學臨床、護理、口腔、婦産、兒科的等,在學基礎課的時候就學習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的知識。那麼在他們實習甚至畢業之後就可以用,學完知識很快就可以運用,再到醫院進行適當培訓,就會有很好的效果。
  院感科其實很有它的特點,它有行政職能,更重要的是它有醫務的屬性,像新冠肺炎疫情要怎麼來預防與控制?其實有很多專業知識點,不是説誰到這兒來都可以做這個事情,所以專業本身的人才建設是個大問題。希望在這方面,以後能夠通過什麼形式來加強這樣一個學科的建設。(校對 陳延輝)

編輯:郭奕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