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軍事頻道 > 滾動新聞

《征服人心的戰爭——現代戰爭中的心理戰》

發佈時間: 2013年12月13日 16: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央視網 | 手機看新聞

掃一掃,立即關注!

央視網新聞官方微信

關注網絡新聞聯播微博

原標題:

 

  (3)無論傳單,還是探照燈和電影,都是以視覺為突破口,利用光波,對人的心理活動施加影響和誘導。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一類的心理戰也不斷花樣翻新。在近幾場局部戰爭中,心理戰越來越受到重視。

  “沙漠風暴”行動中,在多國部隊與伊拉克軍隊進行地面會戰的前一天,兩架美軍現代化的噴氣式戰機高速飛到科威特上空,在伊拉克軍隊的頭頂上,憑藉高超的飛行技巧,利用彩色尾氣在空中“畫”出一幅幾十平方公里大的伊拉克國旗。伊軍士兵看見後,立即發出驚嘆與歡呼。在他們眼裏,這就是真主保祐的證明。但是很快,這兩架美軍飛機又交叉飛回來,用白色的尾氣,在國旗圖案上打了巨大“X”,這簡直是當著伊拉克人的面,宣判這個國家的死刑,多國部隊一片歡騰,而伊軍士兵則垂頭喪氣。這個心理戰雖然規模很小,但也頗為經典。首先,它利用先進戰機,在高空施行,能強化美軍武器優良、技術先進的印象;其次天空高不可測,在各種文化中都是神靈出沒的空間,很容易讓人想到自己的無力和渺小,信奉伊斯蘭教的伊軍士兵尤其如此。這種強弱對比,便是美軍心理戰專家想要達到的效果。

  視覺可以被當做心理戰的突破口,聽覺行不行呢?當然可以。在特定的條件下,音樂也能成為心理戰的炸彈。它幫助美軍炸開了巴拿馬前總統諾列加的精神防線。

  1989年12月20日淩晨,美軍以“打擊毒品走私與自衛”為藉口,出動兩萬多精銳部隊,24小時佔領巴拿馬。然而找來找去,美軍的真正目標——巴拿馬總統諾列加卻找不到了。原來諾列加躲到梵蒂岡駐巴拿馬大使館裏。美軍得到消息,立即對使館實施立體的封鎖。使館畢竟是別國領土,美國人不能進去抓人呀。在與梵蒂岡官員展開一輪又一輪談判的同時,針對諾列加的心理攻勢也悄然展開。

  具體怎麼做的呢?美國人找了個理由,説有些不受歡迎的媒體,試圖偷聽美軍與大使館之間的電話往來。為了保守秘密,他們決定實施干擾。於是他們在使館對面的公園架起一排高音喇叭,不停地播放抨擊諾列加的報道,間隔播放音樂。什麼音樂呢?諾列加最討厭的搖滾樂,主打音樂也是美國專家精挑細選的,叫做《無處可逃》。

  國土全部被佔領,自己只能棲居使館,而使館從法理上講屬於別國領土。對於國家總統而言,這本來就是巨大的心理打擊,眼前天上有直升機來回穿梭,卡卡塔塔的槳葉扇起巨大的氣流,街上有裝甲車和全副武裝的士兵,寸步不離;而更煩心、更讓他受不了的就是耳邊二十四小時不停的噪聲。尤其是那首《無處可逃》讓他無法忍受,越不想聽美國人越讓他聽。他越聽越感覺到,自己無處可逃。他躲在使館二樓的一個小房間內,任何人都不接觸,疲憊,緊張,孤獨、冷漠佔領他的全部神經。終於崩潰了,美軍的音樂炸彈硬是炸開了他最後一道心理防線。1月3日晚上八點多,關閉多日的大使館大門打開,諾列加向美軍投降。看來他那是真的受不了啦。

 

  (4)從飛機高空拋灑傳單,到希特勒的電影,蘇軍的強光,美軍的噴氣式戰機和搖滾樂,我們可以看出,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心理戰也不斷地花樣翻新。一般説來,最先進的科技成果,總會首先應用於軍事。因為戰爭是最大的投資。它的結果會直接影響整個國家,乃至整個民族的興衰。從這個意義上講,大量嶄新的科技手段投入心理戰,也就是勢所必然。這是心理戰在現代戰爭條件飛速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

  心理戰的另外一個發展趨勢,是與作戰形式緊密結合。現代科學的發展趨勢,一方面是分工越來越細,學科越來越多;另外一方面,學科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比如有物理化學,生物化學等等。心理戰的發展也與之類似。比如它與情報戰,就經常緊密結合,難分彼此。而從本源上分析,情報戰和心理戰都屬於心戰範疇,慢慢分家是彼此發展壯大的必然結果。二戰期間,英國城市考文垂的慘痛經歷,便是這種結合的殘酷見證。

  當時德軍已經淘汰人工編碼的密碼技術,採用機器編碼。這種全新的編碼方式很難破譯,它就是恩尼格瑪,涵義是“謎”。幸運的是,盟軍利用逃亡的猶太工程師,掌握了這種技術,德軍的重大行動,對於英國而言幾乎完全透明。因而,德軍在戰爭初期對英國的狂轟濫炸雖然慘烈,但並未從根本上擊倒英國。

  破譯恩尼格瑪,這是盟軍的最高機密。為保護這個機密,英國經常要對德軍展開代價高昂的痛苦的心理博弈。為了爭奪對大西洋航線的控制權,英德鬥爭激烈。德國潛艇的狼群戰術,熟悉軍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德軍每一次大的行動,英國高層其實都已經掌握,可是卻不敢每次都採取相應的防衛措施。英國船隊為此蒙受了重大損失。1942年,平均每天都有5艘英國商船被德國潛艇擊沉。

  對於英國而言,更加重大的抉擇發生於1940年。德國空軍計劃11月15日轟炸英國軍需工業基地考文垂。那裏分佈有許多生産轟炸機、裝甲車和重型卡車的工廠,非常重要。為此英軍曾制定“冷衝”的應對計劃,使用飛機和防空炮火、探照燈以及煙幕防禦設施,挫敗德軍企圖,同時疏散居民和重要工廠。

  情報和計劃都送到了英國首相丘吉爾的案前。丘吉爾面臨兩難選擇。他有理由相信,轟炸考文垂是希特勒的試探。因為此前英軍通過事先有針對性的部署,讓德軍屢屢付出沉重代價,很難不引起希特勒的警覺。如果在考文垂還要採取防禦措施,必然會讓納粹警覺。尤其是事先的疏散和預警安排,根本無法對德國保密。

  經過縝密的分析和痛苦的思索,丘吉爾最終做出艱難的決定:不在考文垂以及另外一個也將遭遇轟炸的城市伯明翰,採取任何特殊的防禦措施,不向市政當局、消防隊和醫院發出任何警報,更不組織人員疏散。以這個軍需工業基地為代價,換取盟軍的最高機密。最終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在英語中考文垂這個詞語後來成為“極度毀滅”的代名詞。

  丘吉爾以犧牲考文垂為代價,成功主導了對希特勒警覺的預防性誘騙。這讓我想起了日本人偷襲珍珠港。史學者們提出過很多的疑問,集中到一點就是羅斯福事先到底知不知道?

  “珍珠港事件”,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展開説了。我想説的是,羅斯福如果不知道,太平洋艦隊的航母主力為什麼不在港內?羅斯福為什麼提前一個月,要求一批醫護人員和急救物資集結,準備隨時待命?美國高層將領為何在那天行為異常?馬歇爾為何不用快捷的電話通知指揮官,卻用既麻煩又費時的有線電報?難道真是羅斯福的“苦肉計”? 如果是,那這個代價未免也太大了。

  大家知道,日本向來好“偷”。不僅美國人知道,地球人都知道。甲午年偷襲北洋水師,日俄戰爭時偷襲俄國艦隊,二戰時先是偷襲蘇聯諾門坎,後又偷襲珍珠港,偷襲這個偷襲那個……而且“偷”得極其卑鄙無恥。

  當然,“珍珠港事件”的這種説法,僅僅是各方猜測,但不管這種猜測是否正確,美國確實因此而捲入了戰爭。從二戰的結局看:美國人可以不知道,羅斯福必須不知道,我們只能等待有關資料的全部解密。

  羅斯福與丘吉爾的“苦肉計”,可以説,曲異同工!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