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産業鏈之中游
鋼貿商加速優勝劣汰
今年3月,因鋼材産品市場價與出廠價倒挂導致虧損,杭州的沙鋼鋼貿商一邊集體銷售沙鋼部分産品,一邊聯合向沙鋼發公開信,要求鋼廠對2月份的計劃量繼續進行追補。此後,華東、華南的鋼貿協會也紛紛效倣,上演了中國鋼市上極為罕見的鋼貿商“造反”一幕。
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的調研顯示,2012年我國鋼貿商有九成虧損,其餘6%-7%持平,僅有3%-4%盈利。北京蘭格鋼鐵電子交易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長慶則更為悲觀,他認為鋼貿行業的平均利潤率不足5‰。
鋼貿企業向銀行貸款越來越難也已經成為普遍現象,以至於一些鋼貿企業甚至在擔保、連保中發生資金鏈斷裂而“跑路”的事件。《中國冶金報》調查發現,現在終端用戶拖欠鋼貿企業的貨款情況越來越嚴重,遼寧省鋼鐵流通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據不完全統計,遼寧地區鋼貿商被國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企業拖欠佔用的貨款達400億元以上。
新湖期貨近期調研發現,隨著鋼貿融資越來越難,市場上許多二級及更末端的鋼貿商已經逃離鋼貿市場,更多鋼貿商持續保持低庫存策略。因此,鋼材庫存壓力逐步轉移至上遊鋼廠環節,這又反過來促使鋼廠的銷售渠道發生轉變——尋找直接銷售渠道,增加直供比例,努力尋求出口。
記者近期從華北地區百家鋼貿商的一個“抱團會”上獲悉,鋼貿商轉型之説由來已久,轉型方向包括做流通、中間加工、電商、“一站式”服務商等,但成功者寥寥,主要原因是缺錢。許多難以全身而退的一級鋼貿商,有的正在和鋼廠討價還價,擬將“協議戶”模式轉變成佣金模式;有的貿易商則抱團和銀行協商聯合貸款;還有的電商平臺和銀行對接,用物聯網技術推動鋼貿商做動産抵押。
■産業鏈之下游
短期利好長期存隱憂
“鋼材的下游需求主要分為建築和製造業兩大類。”新湖期貨研究所副所長翁鳴曉介紹,調研顯示,建築業方面,目前房地産行業數據出現增速回落的情況,而基建行業增速保持穩定增長。製造業方面,鋼材的下游需求主要包括機械、汽車、家電、船舶、集裝箱、金屬製品、出口等。分行業看,機械行業小幅增長;汽車行業1-8月産量累計增速12.8%,較前幾年有所下滑;家電行業依然保持小幅穩定增長;船舶行業新接訂單增速有所回升,而完成訂單量及手持訂單量繼續保持增速下滑;鋼材出口1-8月累計增長17.3%。“總體來看,今年鋼市下游需求較去年有較大增長,需求一直保持穩定。”翁鳴曉説。
“通常,上遊原材料價格降低,對下游行業是利好。”徐向春告訴記者,從産能過剩苗頭已經出現的2007年起,我國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利潤率、全國工業企業銷售利潤率的走勢呈現明顯的剪刀差:2007年全國工業企業銷售利潤率為6.8%,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利潤率為6%;而到了2013年6月,二者分別是5.4%和1.23%。“鋼鐵産能過剩,産品價格處於低位,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下游産業的需求。”徐向春説。
不過徐向春指出,全産業鏈的某個環節過剩,有可能造成這個環節盈利狀況差,位於該環節的企業在産品研發和提高産品質量上投入減少,從長遠看會間接損害下游産業的利益。他介紹説,目前國內鋼鐵産能過剩呈現出結構性特徵,其中高端板材需求偏弱,過剩情況反比低端産品明顯。
公開資料顯示,儘管我國鋼鐵産能嚴重過剩,但每年仍進口鋼鐵1000多萬噸,價格很高,主要原因並不是我國企業硬體實力不行,而是在軟體設計、工藝操作等領域差距很大。
□宏觀視角
從刺激到過剩再到削減
從宏觀環境上看,鋼鐵業的過剩只不過是我國傳統製造業、大宗商品行業發展里程的縮影,從高速發展到産能過剩,再到國家最高層面“鐵腕”化解過剩,“大亂”之後的“大治”5年後能否到來?
新湖期貨研究所副所長翁鳴曉認為,宏觀經濟與鋼鐵行業的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絡。在經濟快速增長階段,對於鋼材的需求增長帶動鋼價上漲,提高鋼鐵行業的利潤,因此新增産能就快速上馬。從2002年開始,在國內經濟快速增長的環境下,鋼鐵産能快速上升,尤其是金融危機後的2009年,4萬億投資大量進入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鋼鐵産能加速提升。而當經濟出現下滑時,産能過剩問題便會凸顯。
4萬億紅利消耗殆盡後,鋼鐵業不得不開始反思。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認為,産能過剩是一個行業走向成熟的標誌。“我國鋼鐵業的轉型升級一定是在産能過剩的背景下進行的,適度的産能過剩有利於行業的充分競爭。”他説,中國鋼鐵業産能過剩的演變狀況基本與當年西方老牌的鋼鐵大國相似。
其實,早在2003年起,防止盲目投資、減産、限産一直是國家有關部門對鋼鐵業的要求。2003年,國家發改委等五部委聯合發佈了《關於制止鋼鐵行業盲目投資的若干意見》;2005年,國家發改委又發佈《鋼鐵産業發展政策》,旨在促鋼鐵業集中度提高。此後,每年還公佈淘汰鋼鐵産業落後産能的企業名單。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2年,我國累計減少粗鋼産能7600萬噸,而同時期全國累計新增粗鋼産能卻 有4.4 億噸,淘汰速度比不上産能的增長。鋼鐵業調控了10年,産能卻從2003年的近3億噸增至2012年的近10億噸。還有分析人士指出,此前淘汰落後産能的標準是400立方米的高爐、30噸的轉爐,這一標準太低。
在充分認識化解産能嚴重過剩矛盾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情況下,今年10月15日,國家最高層面終於出手。國務院發佈《關於化解産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指出,2012年底,我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産能利用率分別僅為72%、73.7%、71.9%、73.1%和75%,明顯低於國際通常水平,“這些産能嚴重過剩行業仍有一批在建、擬建項目,如不及時採取措施加以化解,勢必會加劇市場惡性競爭,造成行業虧損面擴大、企業職工失業、銀行不良資産增加、能源資源瓶頸加劇、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直接危及産業健康發展,甚至影響到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