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新時尚”還需成習慣
日前,北京全民垃圾分類參與率達到90%。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有了越來越深厚的群眾基礎,但要在全國城市真正把這件“關鍵小事”辦好,還需進一步調動發揮每個市民的主觀能動性。
首先,要循序漸進。現階段,對多數城市而言,分類原則“宜粗不宜細”,垃圾分類的標準、流程應簡便易行,讓群眾容易接受。簡化垃圾分類邏輯、設置通俗易懂的分類標準,可以大大提高人們的分類意願。比如,按照“容易爛”“不容易爛”“能賣錢”“不能賣錢”等分類,讓老百姓一聽就懂,易接受、易操作、易執行、易堅持。
其次,可以獎懲並舉。5月18日,重慶兩江新區開出首張針對個別單位的垃圾分類罰單。在社區及市政執法人員多次上門宣傳勸誡的情況下,某超市仍存在未分類投放生活垃圾的違規行為。很多國家都有禁止亂扔垃圾的法律,也有鼓勵廢物回收、減少垃圾量的獎勵舉措。有的國家還實行了飲料瓶退還押金制。
目前,我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以倡導為主,缺乏約束力,對居民個人參與垃圾分類缺乏有效的管控手段,需要通過立法來強化。可喜的是,很多地方已邁出獎懲並舉的步子,廣州在垃圾分類有罰則之後,也推出了獎勵規則;福建漳州的“互聯網+智慧垃圾分類”數字化管理系統平臺為主動分類投放垃圾的家庭自動計算積分,作為兌換獎勵的依據。垃圾分類不應只有“軟約束”,而需要通過頂層設計落實責任,強化宣傳引導、獎懲並舉,才能使每個居民真正成為垃圾分類的行動者、建設者,而不是旁觀者、批評者。
此外,還要關注重點人群。2018年有一部很火的紀錄片《日本的學校午餐》,孩子們吃完午飯後,第一件事就是把牛奶盒壓扁,然後由一名同學把全班的牛奶盒紙片沖洗曬乾,第二天送到回收站。孩子是垃圾分類的未來推進力量,從娃娃抓起,教會他們行之有效的分類方法,讓其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垃圾分類才能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目前,國內很多地方都針對老年人開展了垃圾分類的培訓宣講活動,事實上,有餘力有熱情的老年人不是推進垃圾分類的困難戶,完全可以成為主力軍。
惟有每個居民都真正履行責任,為改善生活環境作出努力、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才能凝聚力量打好垃圾分類這場全民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