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這是陶明春被評為“徐州好人”時獲得的讚語。作為一名醫生,他沒有做過驚天動地的大手術,沒有研發過世人矚目的新技術,但卻在平凡的基層醫療工作中獲得了居民的認可,病人的尊敬。
陶明春醫生,男,1974年12月出生於重慶涪陵的一個偏遠山村,係中共黨員,本科學歷、醫學學士。
從醫之路,從村醫開始 1995年7月,衛校畢業的陶明春回到涪陵農村老家,做了一名鄉村醫生。在父親的幫助下,他向親朋好友借了兩萬多元錢蓋起一座小小的衛生室,從此擔起了全村幾百父老鄉親預防保健、疾病診治的重擔。為了給村裏的鄉親治病,陶醫生經常要背著沉重的藥箱在蜿蜒崎嶇的山路上一走就是幾十公里,遇上陰雨天,山路泥濘,腳下一滑,連人帶藥箱一同滾到山下的情況也是常有的。但他並沒有被這些困難嚇倒,而是始終堅持在各個鄉村開展巡診。
德高技精,勇於擔當 雖然才中專學歷,但他對醫學知識的鑽研卻很刻苦,在實踐中十分注意經驗的積累和總結,而且對病人非常熱情友善,鄉親們都誇他不僅能解除病痛,還能讓病人感到溫暖。因為良好的口碑,鄰村的鄉親也慕名前來找他治病。一個除夕的夜晚,鄰村的吳大娘,突然意識不清,肢體活動障礙,家屬找了附近兩家村衛生室,醫生均因病情過於嚴重而不願出診。情急之下,家屬只好去請距離較遠的陶醫生,正吃團圓飯的陶醫生詳細詢問病情後,二話沒説,準備好急救藥品,便隨病人家屬火速趕往其家中。經過細心診查,他判定吳大娘發生了腦梗塞,情況十分危急。吳大娘的家離最近的鄉鎮醫院也有十幾公里山路,此刻如果強行轉送,一路的顛簸必然危及老人生命。家人再三懇請陶醫生就地救治,緊急關頭他精心制定了治療方案,並一直守護在老人床旁監護。經過三天三夜的不眠不休,終於將老人從死神的手裏搶了回來。接下來半個月的治療,都是陶醫生在吳大娘家中完成的,這一年,他在吳大娘的病榻旁度過了一個難忘的春節。當吳大娘的病情穩定後,陶醫生卻累倒了!
濟南求學,學成返鄉 小有成就的陶醫生,不但沒有感到滿足,反而愈覺自己醫學知識的匱乏。2000年他毅然遠赴山東濟南求學,2003年畢業時,正值全國抗擊非典的關鍵時刻,儘管實習醫院(山東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帶教老師都挽留他留在該院工作,但他深知此刻家鄉父老更需要他,於是婉拒了恩師的好意,義無反顧地回到老家,投入到家鄉抗擊非典的戰鬥中。
英雄無用武,村醫去尋夢 2005年,村裏已有5名鄉村醫生,隨著打工潮的席捲,陶醫生所在村的青壯年,甚至50、60歲的中老年人紛紛外出打工,村裏的常住人口驟減至只有100余人,陶醫生突然閒了下來。此時城裏的社區衛生服務卻正在悄然興起,得知這一信息後,不願甘於平庸的他,剛過完春節,便踏上了尋夢之路。
初為社區醫生,艱難打基礎 經同學引薦,陶醫生來到江蘇省徐州市,受聘于鼓樓區環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為一名社區醫生。初來乍到,為了節約開銷,陶醫生夫妻二人只好擠住在病房樓頂層一間僅約10平米的閣樓裏,這一住就是10年。當時徐州的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還處於起步階段,沒有成熟的經驗可借鑒。經過認真思考,陶醫生決定首先摸清轄區居民的健康狀況、了解他們的健康需求。於是他開始奔走在徐州這座于他而言還很陌生的城市,穿行于轄區的每一個角落,逐戶開展健康調查。因為是外地人,居民們都不認識他,一開始不知受了多少冷眼,吃了多少閉門羹。但他始終沒有放棄,他想方設法爭取居委會工作人員的理解和支持,尋求他們予以幫助。他主動和樓長、熱心的街坊們拉近關係,取得信任,便於深入開展工作。在曆盡種種艱辛後,陶醫生終於用真誠和執著敲開了百姓的家門、叩開了他們的心扉。由於人手不夠,白天收集的居民健康信息,只能晚上加班整理,錄入電腦。當整座城市萬籟俱寂時,他卻在挑燈夜戰,實在在困得不行,就趴在桌子上小憩一會,而後接著再幹。歷經3個寒來暑往,陶醫生的面容開始有些憔悴,臉上也因長時間面對電腦而長出了褐斑,但換來的卻是轄區90%居民健康檔案的建立,撰寫出第一份社區診斷報告,為開展居民健康管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今,這些檔案都實現了電子化動態管理,正在為居民的健康管理髮揮著重要作用。
開展健康教育,防病抓源頭 從事社區工作一段時間後,陶醫生發現很多常見病的發病與人們的健康知識匱乏關係十分密切,要想減少發病,首先得普及正確的預防保健知識。於是他開始搞健康教育,然而搞健康教育可是個苦差事,每次講座或搞活動,他都得提前很長時間準備講稿、做PPT,安排場地,還得一個個打電話通知居民來參加,甚至還要向朋友借筆記本電腦和投影儀等設備。他主動深入到社區、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各種場所去開展健教活動,將枯燥的健康知識通過簡潔明了的課件和形象的比喻講得生動而風趣。他還不滿足於此,為了讓百姓能夠記住健康知識和掌握防病技能,他還自寫劇本,和同事們自編自導自演了疾病防治小品,把索然乏味的説教融入生動、風趣的小品情節中,讓百姓在笑聲中學習、掌握健康知識。陶醫生的努力對提高居民的健康知識具有很大幫助。
奇招管慢病,也是蠻拼的 慢性病的防治是社區衛生工作的重點,更是難點。為了搞好慢性病防治工作,陶醫生真是煞費了一番苦心,他不僅先後設計並開展了“社區糖尿病管理項目”、“社區高血壓綜合防治項目”、“慢性病粗雜糧干預項目”等一系列針對各類慢性病及高危人群的專項工活動,而且率先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設了慢性病專科門診。漸漸地,陶醫生的付出開始顯現成效,社區的慢性病人被陶醫生所構建的強大“磁場”吸引並聚集,他們的治療在陶醫生的引導下也逐漸正規起來。經陶醫生治療、管理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多達6000余人,其中80%以上都接受了規範健康管理,病情控制良好。慢性病人的治療和管理比其他病人要複雜得多,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也更多,隨著陶醫生管理的患者不斷增多,他的工作量越來越大。他常年白天接診、出診,晚上照常加班整理病人的資料,使得他始終處於超負荷工作狀態。有一天,陶醫生又一次連續工作了16個小時,回到家中妻子見他疲憊不堪,神情有些痛苦,便關心的問怎麼了?他只説是累了,感覺頭有些脹痛,歇歇就會好的。妻子實在不放心,給他測量血壓才發現他的血壓竟然高達180/120mmHg,心疼得妻子又氣又怨,説他只知道病人的健康,卻不管自己的死活!趕緊買了藥給他服下。第二天,陶醫生來不及歇息片刻,又投入到為百姓服務的緊張工作中。
服務全天候,健康守門人 2010年陶醫生在徐州市率先推出了家庭醫生服務,免費擔當居民的健康守門人。80多歲的盧秉田老人,患有糖尿病、腦梗塞等多種疾病,他主動與陶醫生簽定了家庭醫生服務協議。一個冬季的深夜,因前列腺增生尿儲留近24小時,兒女都不在身邊,急得老伴團團轉。慌亂中,老人突然想到,床頭櫃上放著陶醫生的聯絡卡,於是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撥了卡上的電話,電話很快接通了,陶醫生仔細詢問老人的病情後,一邊安慰老人、一邊承若很快將會上門服務。此時已經很難打到出租車,陶醫生背著急診箱蹬上自行車便奮力衝進了茫茫夜色中。20分鐘後,陶醫生出現在老人家中,熟練地幫助老人導了尿,老人的燃眉之急就這樣通過一個電話得到了解決,感動得二老連連稱謝,動情的説:“真是沒想到,這麼晚了你還能趕來,真是比親人還親!”。高希銘、孫秀蘭夫婦年事已高,因身患多種疾病,行動十分困難,陶醫生便定期上門為他體檢、指導治療和送醫送藥。許世升老人淩晨突發腦梗死,是陶醫生第一時間趕到家中,及時將他轉送到醫院救治才轉危為安。陶醫生服務的居民中,象盧大爺他們這樣的患者還有很多很多,在他的時間表裏,從來沒有節假日和上下班時間,只要患者有需求,他總是隨叫隨到。
覆蓋無盲區,服務“OTO” 為了實現服務全覆蓋,讓更多的居民以更便捷的方式享受社區衛生服務,早在2008年陶醫生就在服務轄區較遠的社區創建了徐州市首個社區醫生工作室——陶醫生工作室,並建立了網站,開啟了線上線下管健康的“OTO”服務模式,從而突破了傳統服務模式的時空限制,拓展了居民獲取健康知識、尋求健康幫助的渠道。如今他的網站訪問量已近200萬人次,為成百上千的網友提供了健康諮詢和幫助。
傳播急救知識,提高大眾應急能力 陶醫生不僅專注于社區疾病的防治,還十分傾力於院前急救知識和技能的普及。他每年都要和當地紅十字會一起到社區、企事業單位、學校等開展針對社會各個群體的心肺復蘇、避震減災、意外傷害等急救技能的普及培訓。近年來他先後開展院前急救培訓100余場次,對提高市民處置意外傷害的能力,減少意外傷亡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合格的醫生,不稱職的父子 了解陶醫生的人都説他是個好醫生,可有誰知道他卻是一個不稱職的父親和兒子呢?來到徐州後他不得不將女兒留在老家託付給父母,他的遠行使父母成了空巢老人、女兒成了留守兒童。當女兒發著高燒在電話裏哭喊著要爸爸時、當女兒通過電話告訴他正在吃老師發的“留守兒童餅乾”時,陶醫生除了滿懷愧疚外,還感到一種揪心的疼痛。當他從哥哥的來電裏得知父親因腰椎間盤突出疼痛難忍和因腎結石需要住院手術時,既是醫生又是兒子的他此時卻在為別人父母的健康奔波忙碌,不禁雙眼濕潤,只能朝著家鄉的方向深情一躬遙祝父親安康!身在異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何嘗不時刻撩撥著陶醫生的心弦?作為一名從山村裏走出來的社區醫生,他沒有幹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在平凡的社區衛生工作中,他把滿腔的愛奉獻給了服務的每一位居民,奉獻給了他深愛的社區衛生事業!他是合格健康守門人,卻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