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楊淩,45歲,全科副主任醫生,江蘇省鎮江市京口區健康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花山灣衛生服務站主任。她用一顆真誠的心去服務患者,用一雙友愛之手去幫助患者,贏得了患者的信賴和喜愛。楊淩1997年畢業于鎮江醫學院五年制臨床專業, 2002年她取得全科醫師資格,2009年晉陞全科副主任醫師。2012年10月調任花山灣社區衛生服務站站長。由於她和服務站的11個姐妹真誠對待每位患者,視病人如親人,花山灣服務站被居民譽為“愛心港灣”。楊淩也被大家親切地成為“最美社區醫生”“雷鋒式的好醫生”。
花山灣是個老小區,有 3.2萬居民,老人佔了近三分之一,很多是空巢家庭甚至單身老人。除了每天平均180人的門診量外,她們還要為每位居民建立健康檔案,為行動 不便的病人建立家庭病床,健康宣教,上門巡診、送藥等任務,所以她上班時間在站裏坐診,下班後到居民家中出診,她的手機號碼成了健康熱線,24小時開通,深夜常常接到老人的諮詢電話或者緊急求助。
花山灣七區的吳兆淮老人,2014年突發腦梗,出現了肢體癱瘓和大小便失禁,臥床不起,又因前列腺增生,需長期保留導尿,74歲的老伴錢老太太忙裏忙外伺候他。更讓這個家庭不幸的是46歲兒子吳堅去年又突發腦出血,出現左半身癱瘓和右側面部癱瘓。一個家裏躺著兩個癱瘓病人,這讓74歲的錢老太太欲哭無淚,難上加難。老吳每月要換一次導尿管,她就要打120,然後請鄰居幫忙把老吳抬上救護車。吳堅要進行功能訓練,否則就永遠躺著。錢老太太説:“我覺得活的太苦了,生不如死。”楊淩得知她家的情況,主動上門為老吳導尿,儘管服務站沒有男同志,但她們一直堅持幫老吳換導尿管。楊淩每天還堅持上門為吳堅做理療,幫助並指導吳堅進行功能,鼓勵他戰勝病魔,樹立重新站起來的信念。錢老太太説:“楊主任大好人啊,幫了我們的大忙了,無論颳風下雨,楊主任都是隨叫隨到,從不推辭。如今,吳堅已經能扶著墻站起來了,讓我們家看到了希望。”
2014年7月,天氣炎熱,前來看病的華潤新村居民荊玉芳因上吐下瀉,暈倒在服務站門前。楊淩發現後,馬上將她扶到服務站躺下,立即檢查、施藥。輸液後,荊玉芳才恢復意識。交談中得知她的丈夫剛剛去世,沒有家屬陪同,楊淩不放心,讓荊玉芳再多休息休息,自己在那陪著她,下班也沒有回家,事後還經常打電話關心慰問她。荊玉芳逢人就説:“花山灣服務站的楊主任是我的救命恩人!”
2014年大年初二,23軍幹休所魏光勇的八旬老母突發心臟病,不願意去條件好的部隊醫院,非要叫回家過年的兒子打楊淩的電話。她5分鐘就趕到了魏家,從床頭櫃裏找到藥給老人服下後,和老人手拉手地交談起來,如同一對母女。魏光勇感慨地説,“聽母親説,平時都是服務站楊主任送藥上門。不論颳風下雨,嚴寒酷暑,從不間斷。我們一直以為楊主任是幹休所衛生室的,沒想到是地方社區衛生服務站的。”
2015年2月11日,,楊淩正在服務站接診。隔壁水果店的老闆娘突然闖進來,焦急地説:“快快,我兒子暈過去了。”楊淩立即拿起急救箱出門,同事殷勤和楊娟也緊緊跟上。水果店裏,10歲的汪姓男孩緊閉雙眼躺在床上,口吐白沫,孩子的爸爸正拼命呼喚。楊淩衝到床前檢查時,發現孩子嘴裏有不少嘔吐物,幸好呼吸、心跳都有。她迅速摳出孩子嘴裏的嘔吐物,與同事一起實施急救。3分鐘後,孩子哭了一聲,但很快又沒意識了,且突然牙關緊閉。為防止孩子咬壞舌頭,楊淩趕緊把自己的手伸到孩子嘴裏。又過了大約3分鐘,孩子再次清醒。經詢問家長得知,因家長近日忙於生意,男孩放寒假後就迷上了遊戲,已連續兩個晚上沒睡好,餓了就吃膨化食品冷飲,可能晚上受涼發病。考慮到孩子昏迷時間長,楊淩隨後安排其到服務站吸氧。不料,15分鐘以後,孩子再次昏厥。醫護人員一邊給孩子吸氧、輸液,一邊撥打120。急救車很快趕到,把孩子抬上救護車後,滿臉汗水的楊淩回到座位上繼續接待病人,這才發現自己左手的3個手指被孩子咬傷在流血。楊淩搶救患病男孩再次感動了現場目擊者。目睹救人全過程的蔣雙亭夫婦,不停地豎起大拇指稱讚:“好人,真是好人啊!”當晚9時許,網友“荊溪”上傳現場照片並寫道:“去社區衛生站挂水,目睹中國好人、醫德標兵朋友搶救一個10歲孩子的全過程。為了防止昏迷抽搐的孩子自己咬破舌頭,危急中朋友將自己的手指放入孩子口腔,幾個指頭都被咬破了……感動欽佩,無以言表!”
2014年1月29日上午,天氣很冷,雨下得很大,一位乘車到花山灣買包子的包姓老大爺暈倒在花山灣旅遊超市門口。聽到居民喊叫後,楊淩和同事楊娟醫生、邱亞萍護士立即趕到現場。經過一番檢查,發現老人基本沒有呼吸心跳,楊娟立即跪下敲擊和按壓老人心臟,楊淩則跪在積滿水的地上,迅速用手摳出老人嘴裏的嘔吐物,在未經任何消毒的情況下,直接口對口為病人做人工呼吸。當時天氣很冷,冬雨刺骨,楊淩她們三人就這樣跪在冰冷潮濕的水泥地上,交替著為老人做心臟按壓,3人的白大褂和褲子全濕透了,頭上冒著熱氣,臉上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汗水。圍觀的群眾自發地為她們打傘擋雨,不顧自己被淋濕。救護車很快趕到,她們又幫著把病人抬上車。救護車離開後,楊淩又向周圍群眾了解老人的家庭住址和聯絡方法,以便及時告知家屬。當時在場的居民非常激動,特別是63歲的花山灣居民胡慶雲不顧自己渾身被淋濕,親自跑到鎮江日報社請記者報道此事,並把這件事發到網上,網友把她口對口實施人工呼吸稱為“天使之吻”並回帖給了很多點讚。此後家屬也將鮮花、水果和錦旗送到服務站,真的讓人感動!
這樣的事情,對楊淩來説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在楊淩看來,救死扶傷是醫護工作者的職責;作為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工作人員,為社區居民服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他們理應用最優質的服務,報答社會的厚愛!他們一直是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關愛社區的每一位居民。
用理解寬容消除醫患矛盾
當前醫患關繫緊張,醫療糾紛攀升。而在花山灣衛生服務站,她們寧願自己延遲下班,從不“轟”病人。為此,老人經常誇楊淩“熱心”、“好脾氣”和“不厭其煩”。居民嚴鎮萍説:“如果所有的醫生都能像楊主任這樣,就不會有醫患矛盾了。”
2013年4月份,49歲的社區慢病患者施勇升接受了健康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的免費體檢時,由於抽血時過分緊張,抽血後按壓不到位,導致小臂內側鼓了個包,出現皮下淤血,為此施勇升心生怨氣。儘管不是院方責任,但楊淩為了讓他心情早些平靜下來,防止心情不好導致血壓升高,她自費購買了禮品上門看望,平復了病人的情緒。在此過程中,她發現施勇升脾氣急躁,這對控制高血壓不利,遂邀請他每天到站裏免費量血壓。不料施勇升一到服務站就緊張,導致測量值比實際數值偏高,她便安排片區責任護士每週上門測量,同時加以藥物治療,使得病情得到了很好地控制。今年端午節,她還購買了水果上門看望。現在,施勇升也由當初的“挑刺者”成為了楊淩組建的高血壓健康小組組長。
花山灣八區居民張梅(應當事人要求化名)患頑固性高血壓10年,吃過的降壓藥無數,血壓一直降不到正常範圍,為此痛苦不堪。去年3月,張梅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找到楊淩。見她的血壓高,而且吃的藥太多,楊淩決定給她“調藥”。一個月過去,見血壓沒有降,張梅已經不耐煩了,對她吼,嫌她煩,罵她沒有用。楊淩在安慰張梅要有信心的同時,告訴她一直在研究她的病情,並提出她的想法,她懷疑張梅腎臟有問題。“你腎臟才有問題呢?”怒氣沖衝的張梅回敬楊淩説。楊淩心平氣和地對她説:“最後一次好嗎?我給你聯絡好江濱醫院CT室了,如果做出來沒問題,費用我來承擔,你不用交錢。” 張梅半信半疑地前往檢查,果然查出腎上腺上有個很小的腫塊。隨後,楊淩又幫她聯絡了手術醫院泌尿外科的主任。手術當天淩晨7點多,楊淩就趕到醫院,一直把張梅送到手術室門口,笑著鼓勵她“要堅強”。當時張梅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住院期間,楊淩每天晚上下了班都去看她,出院回家後,也多次到家中給她量血壓。如今張梅的病徹底好了,再也不用吃任何藥了。
堅決做個有醫德的醫生
從穿上白大衣的那天起,楊淩就把自己定位為白衣天使。既然是天使,她就盡力完美自己,不讓自己有瑕疵。 家住健康路的73歲居民高永儀是她在健康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時結識的患者。他2008年雙腿疼痛,上下樓梯困難,到市區某醫院骨科看病,所專家建議他換人工關節,要花費幾萬元。後來他找到楊淩,諮詢手術能不能做。楊淩告訴他:“這些廣告我也看到了,他們也叫我推薦一些病人給他們。我對他們説,你們把成功的案例告訴我,我去訪一訪,看看行不行,如果行,就推薦;如果不行,我不會推薦的。”後來楊淩診斷出高永儀得的是丹毒,只開了60多元的藥就吃好了。現在高永儀每天能堅持走六、七公里,上下樓都很自如。他對楊淩説:“我這輩子跟定楊醫生了。我告訴我兒子:我將來要有什麼情況,你就帶我找楊醫生。”
去年3月的一個星期五下午,服務站剛要鎖門下班,住花山灣八區、即將赴美與兒子團聚的81歲老人黃旭東,手裏捧著一個包,來到服務站感謝她此前幫他調整好血壓、血糖,説兒子去美國頭一年寄給他一盒西洋參,收藏10年了,都沒舍得吃,現在要把它送給楊淩。説著他便一層一層地打開包裝的塑料紙,裏面有一個西洋參罐子。
楊淩堅辭不受,老人説:“在鎮江我已沒有親人了,你們就是我的親人,不留給你們還留給誰?這麼好的東西,我總不至於再帶給我兒子吧。”老人停頓了一下又説:“哎!我老太婆臨死之前,我也沒舍得給她吃。”老人像個犯錯誤的孩子,抹起了眼淚,她們只好先收下。
老人離開後,好奇的同事打開了罐子,大家發現,罐子裏的西洋參全被蟲子蛀了,幸虧視力不好的黃老自己沒有吃。過了一天,楊淩把罐子裏的殘渣倒掉,把罐子清洗後晾幹,裝上從藥店買來的上好西洋參,同陳南靜醫生一道送“還”老人。告訴黃老,“我們還年輕,用不著吃這個。”
解開一對抑鬱症夫婦心結
作為社區醫生不僅要會治病救人,還要能夠走進患者的內心世界,盡力解開他們的心結,撫平他們的心理創傷。 張力(化名)夫婦,原本是社區的精神病患者。 張力和妻子王琴(化名)都是本市一家企業的工人,由於一次意外,張力的右腿和右手的三個手指被切斷。後來單位倒閉了,妻子也下崗了,就在社區做了清潔工。8年前,7歲的兒子得了白血病夭折了,夫妻兩個都因生活的變故,得了抑鬱症,失去了勞動能力,只能靠政府的低保金過日子。 楊淩到花山灣社區後,為他們送藥時,發現他們很可憐。藥物可以緩解症狀,但不能治愈他們心裏的創傷。她就試圖慢慢了解他們,接觸他們,下班就去看看他們。開始他們都很拒絕,不讓她去,不給她開門。慢慢地,兩人願意和楊淩談話了,再後來在楊淩面前哭訴了他們的遭遇。有一個多星期,每天中午下了班楊淩都到他們家去,給他們做點簡單的午飯,和他們一起吃。後來楊淩給他們找了在家糊紙杯的活。第一個月,人家給了500塊錢的加工費,楊淩貼了200塊,給了他們700塊,告訴兩人“這是你們勞動所得”。受到鼓舞的夫妻倆第二個月就拿了800塊,第3個月就拿到了1300元。楊淩還托京口環衛所的親戚周登霞安排王琴做了清潔工。如今,夫妻倆自食其力,再也不覺得自己是廢人了。
社區有很多老人是老病號,不少人收入低甚至沒有經濟來源,支付數十元藥費都很困難。為幫助他們,楊淩的辦公桌抽屜內放了不少“零錢”,遇到忘記帶錢或沒經濟來源的老人,主動幫他們墊付掛號費和部分藥費,為此每月花費少則幾十元,多則數百元。如居民林志根家,他是聾啞人,妻子是智障,丈母娘患有癌症,一家人生活非常困難。林志根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平時他們家人來看病,楊淩都是幫助他們墊付醫藥費掛號費。過年過節,還去看望慰問他們。為了社區的這些貧困家庭,花山灣服務站還成立了愛心賬戶,楊淩把她獲得的獎勵全部存入愛心賬戶。
為更好地服務轄區居民,楊淩還經常組織社會公益活動,多次組織桃花山莊幼兒園孩子、江南中學學生、江蘇大學、鎮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以及衛生服務站的姐妹們獻愛心,慰問社區貧困家庭。
讓生命享受最後一縷陽光
生如夏花之絢爛,逝如秋葉之靜美。處於死亡邊緣的患者,內心深處渴望被關懷,渴望被理解。楊淩嘗試著給予他們臨終關懷,讓他們感受生命的最後溫暖。
邵長富老人是花山灣七區的居民,2013年10月被確診為胰腺癌晚期,已經有肝轉移和消化道梗阻的現象,失去了手術的機會,醫生告訴家屬老人最多還能堅持一個月,建議回家靜養。 楊淩接到上級醫院下轉至社區的病人信息,立即打電話詢問老人的情況。得知老人進食即吐,非常痛苦,下班後趕到老人家中探望。看著家境貧困而又被病痛折磨的老人,得知其老伴沒有工作,兒子有糖尿病,全家靠其退休金生活,因而老人有強烈的求生慾望時,楊淩決定試著重新為老人點燃起生命的希望。她告訴老人,有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病嚇到了。她和老人約好,每天下午5點到服務站去,她為老人好好“調理”“調理”。
就這樣,老人滿懷著生的希望每天下午5點準時到服務站,她在耐心地進行心理疏導的同時,針對老人的情況,給他開了維生素B、C和阿膠漿等藥物,同時和老人約好,只要他能堅持每天都來,他的掛號費全免。開始老人是拄著拐杖來,步履維艱。經過3個星期的“調理”以後,老人精神好多了,居然丟下了柺棍,肚子也不那麼脹了,能吃點流質食物了。老人對自己有了信心,每天都樂呵呵地來服務站,站上的其他醫護人員看到他,都開玩笑地對楊淩説:“主任,你的粉絲準時來了。” 就這樣,老人堅持了5個多月,楊淩自掏腰包幫他付了5個月的掛號費。站上其他同事都被感染了,紛紛加入到關愛老人的行動中。不幸的是,老人2014年3月4日晚突發消化道大出血,經搶救無效,離開了人世。在老人去世一個星期以後,3月10日,一個做錦旗的老闆捧著一面錦旗找到服務站,説有個叫邵長富的人,做了一面給楊醫生的錦旗,可能是忘了拿了,老人又沒留下聯絡方式,他只好送到站上,老人還欠著20塊錢製作費。楊淩替老人付了餘款,接過旗子打開一看,旗子上寫著“最美社區醫生”和老人的名字,頓時流下了眼淚。原來,老人在彌留之際一直想著給楊淩送錦旗,卻沒來得及親手送到她手裏。楊淩心想,雖然老人離開了,但生命的最後一程有了她們的陪伴,應該不會感到孤獨。
做到了幹一行愛一行
從小的生病經歷,讓楊淩親身感受到白衣天使的神聖, 1992年她懷揣做一名白衣天使的夢想,如願考取了鎮江醫學院,進校後對醫生這個職業的使命有了更深的了解,它以救死扶傷為己任,需要付出很多甚至包括生命,至今她還把醫學生誓言、日內瓦宣言和孫思邈的大醫精誠貼在她的床邊、辦公桌旁,時時提醒自己,既然當初宣誓過,就要説到做到!
工作後,楊淩盡可能地充實自己,力爭幹一行專一行。參加世界健康基金會中國糖尿病教育項目,獲糖尿病教員資格;上了江蘇大學臨床醫學碩士研修班,到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進修;在江蘇大學學報上先後發表了多篇論文,獲優秀論文獎。
調到花山灣服務後,楊淩對服務站的11個姐妹説,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醫療條件同大醫院沒法比,不可能給居民最先進的治療,但可以給他們更多的關懷。人們都把醫護人員比作白衣天使,因為這個行業需要吃苦奉獻精神,沒有天使的境界做不好的,因此,他們把自己真正當作天使,這樣才能服務好病人。
街頭搶救猝死老人發生後,鎮江日報記者採訪時問楊淩,聽説不做處理就做人工呼喚,很容易被感染,對此你就不擔心嗎?她告訴記者,“孫思邈的《大醫精誠》説,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兇,護惜身命。也就是説,捨生忘死是作為一個醫生必須做到的。我在救人的時候,從沒想過會被傳染得病。”
能夠幫助患者、奉獻社會,讓她覺得自己是個有用的人!
楊淩出生於徐州沛縣一個特殊的家庭,家裏有孩子很多,她最小。長大些她才得知,這些孩子好多是爸爸媽媽從外面撿來的,但所有的孩子都得到了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父母為此累彎了腰,吃盡了苦。這樣的家庭背景讓她對愛與付出有了切身的感受。 楊淩工作後,父母因腦梗心梗在一年內相繼離開了人世,她覺得是自己沒有照顧好父母,留下了終生的愧疚!從那時起,她暗下決心,盡她最大的努力照顧好社區的空巢老人,讓他們得到更多的關愛,也讓他們的子女不要經受她這種“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苦。
楊淩覺得患者和居民對她的厚愛給了她很多感動。
2014年夏天,天氣非常炎熱。每天都有居民給她端來早起熬的綠豆湯,自家榨的西瓜汁。有天早晨,火辣辣的太陽就炙烤著大地。到了服務站,竟然有4位老人同時給她送來解暑飲料。這個説“我老太婆説今天高溫,怕你中暑,一大早就起來熬好了綠豆湯,讓我給你送來。”那個説:“順便給你帶點西瓜汁,我姑娘早上現榨的。”第三個説“我也是,給你煮點綠豆湯,怕你中暑,我還放了點冰糖、百合”。第四個老人惋惜地説:“我還以為我是第一個呢,沒想到你們比我更早。就先喝你們的吧,我明天再送。”目睹這一場景,楊淩緊緊地握住他們的手,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心裏想,“多麼純樸、善良的居民!我該用怎樣的行動來報答你們啊? ”
去年的一個雪天,她清晨起床,沒顧得上吃早飯,拿起掃帚就走,準備趕在晨練的老人前面,把從江濱新村上古城公園的臺階上的積雪掃乾淨,怕老人們上山時滑倒。到了山腳下,發現臺階上居然一片雪花都沒有,她以為是風把臺階上的積雪吹乾凈了,就準備去掃山上活動場地的。等她爬到山頂,看到一個殘疾人坐在輪椅上,雙手抱著掃帚,吃力地掃著積雪。掃兩下,就把掃帚放在雙腿間,雙手去轉輪椅的車輪,往前行一點,再繼續掃。諾大的場地,他居然掃了一半出來了。仔細一看,掃雪人竟是走出抑鬱症陰影的張力!她正不知説什麼好,王琴從身後上來和她打招呼,並指著丈夫解釋説:“今天非要讓我把他推出來來掃雪,説怕你上班路上滑,摔倒怎麼辦。害得我4點不到就起來了,先把上山的路掃好,再把輪椅弄到山上去,然後再扶他上山,一直折騰到現在。” 張力對楊淩説:“我殘疾了8年,心也冷了8年,沒有你,我依然是個廢人。” 此情此景,楊淩的眼睛濕潤了。一個殘疾人,怕她在雪地上摔倒,竟然一大早起來為她掃雪,她怎能不感動?!楊淩反問自己:“我何德何能?我做了什麼?讓他們這樣記挂著?”
楊淩的事跡在鎮江廣為傳播,她也先後被評為鎮江好人,江蘇好人,中國好人。全國巾幗建功標兵,江蘇省十大醫德標兵,江蘇省群眾最滿意的社區醫生,感動鎮江十大人物,鎮江市三八紅旗手標兵,鎮江市勞動模範等等。面對這些榮譽,楊淩感覺到的不是驕傲和自豪,而是肩負的那份責任。她時時告誡自己,“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社區醫生,關愛社區的每一位居民,是我義不容辭的職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