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劉文明,江蘇省十大醫德標兵、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常州市第二人民醫院ICU主任、急診科副主任,同事眼中的“鋼鐵戰士”,病患心裏的“熱心菩薩”。在這些耀眼的光環之下,是他十餘年如一日恪盡職守、精勤不倦,每天至少10小時的辛勤工作;是他對患者滿腔熱忱、全心交付,從不言悔的精神;是身為醫者不自滿、不言棄,尊重生命的一顆無私、高尚的心靈。
1999年,劉文明從哈爾濱醫科大學碩士畢業,成為一名急診科醫生。眾所週知,急診ICU的急救水平是衡量一個醫院綜合醫療實力的重要標誌,病種複雜多變,對醫療技術要求高、風險也大。從初出茅廬,到成為一名在危重症及疑難病症搶救、診療領域有高深造詣的急診科專家,劉文明始終把救死扶傷作為自己的最高使命。十餘年來,有多少患者被他從死亡線上拉回來,已難以數清。然而,“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仍是他始終保有的敬畏之心,亦是他自踏入醫學殿堂以來便不敢忘卻的誡條。
多年來,他利用外出進修、參加學術會議的機會,了解學科發展的新動態,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 拓展服務新領域,提升科室醫療技術,促進學科發展。 在劉主任的帶領下,全科開展了包括經皮氣管切開術、超聲引導下腹腔置管、雙套管沖洗等一系列新技術,使急診ICU診療水平不斷提高,成為我院危重症患者搶救的主戰場。
醫院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尤其當一些突發事件到來時。劉主任總是主動請纓,奔赴救死扶傷的第一線。“非典”、“禽流感”、“甲流”等疫情出現的時候,他毫不畏懼,哪有疑似病例,哪就有他的身影;汶川地震發生時,我院也被分配了救治傷員的任務,他主動要求前往重災區接送傷員;昆山(8.2)爆炸事件發生後,我院收治了6名危重患者,從這些同胞住進陽湖院區燒傷科重者監護室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城中、陽湖兩邊趕的工作節奏,最多的一天,來回奔波了三次,因為哪都離不開他,哪他都放心不下。
劉主任把醫院當作自己的家,一年365天,每天到病區查房,記不清有多少次深夜被叫到醫院搶救危重症患者。他常説:“要想做一名好醫生,就要把科室當做自己的家。”他每天早上7點就到醫院,先把危重患者巡視一遍。8點再帶領團隊一起查房,討論疑難病例,研究治療方案……並在新老兩個院區的急診科、ICU病房來回奔波。他還有個習慣,每天晚上無論幾點下班,都要再巡視一遍病房,對危重患者的病情做到心中有數。他説:“病人住院,健康所繫、生命相托,作為醫生馬虎不得。”有時為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他親自守護在患者身邊,不分晝夜。頻繁的加班、用餐的不定時,久而久之使他患上了十二指腸潰瘍。有一天上午專家門診,中午搶救病患,下午又給ICU醫生呼吸機(技能操作)培訓,到家已經是晚上7點多,吃飯後不久就感覺到腹痛,才意識到潰瘍病又犯了,剛準備吃藥,電話鈴又響了,ICUA區的一個重症肺炎患者突然心跳呼吸驟停。當聽到這一呼救信息時,他顧不得礦泉水的冰冷,急忙吞下2粒止痛藥就匆匆趕到醫院……等到病人生命體徵平穩時,已經過去了3個小時,止痛藥早已失去了作用,剛剛由於全神貫注地搶救病人,緊繃著神經沒感覺到的痛,這時候漸漸清晰起來。痛,席捲著全身,令他臉色發白、滿頭虛汗……他一會兒趴在桌子上,一會兒蜷縮在地上,當班的護士嚇壞了,而他痛得連説句話的力氣都沒有,只能搖搖手示意沒事。而就是這樣的他,第二天早上七點鐘仍然出現在了病房裏。
劉主任就是這樣一位視醫院如家的醫生,但是對他自己的小家庭,卻有著太多的愧疚和自責。多年前,他兒子還是六年級的學生時,在家不慎從5樓摔下,送到二院時已經昏迷,緊急行“開顱血腫清除術”。而此時的劉主任正在ICU重症監護病房搶救一名猝死病人,得知兒子緊急手術的消息後,他沒有離開工作崗位,在同事們驚訝和崇敬的眼神中繼續著搶救工作。在座的很多已為人父母,孩子都是爹娘的心頭肉,能在那樣的情況下堅守在工作崗位上需要忍受多少情感的煎熬和不捨,需要多少對工作的熱情和執著。他的愛人對我們説:“別人都羨慕我家裏有個醫生,有什麼病不用上醫院,可現在孩子出了事,他這個急診科的主任都不能來參與搶救自己的兒子,有多大本事有什麼用,孩子現在需要的是爸爸。”等到ICU的搶救工作結束,病人生命體徵平穩後,劉主任這才匆匆趕來,默默的守在兒子的病床旁,看著兒子痛苦的模樣,這個疲憊拖不垮、疼痛打不倒的東北漢子終於忍不住的流淚了,這淚水是心酸、是愧疚、是無奈。腦外科病房的醫生和護士們也哭了,這淚水是心疼、是感動、是崇敬。
在日常的診療工作中,劉主任不僅醫術精湛,而且恪守醫德,對待病人不論其社會地位,關係親疏,都一視同仁。ICU病人病情重,易反復,預後差,對此,他十分重視與病人及家屬溝通,通過耐心細緻、通俗易懂的講解,讓病人家屬明白診斷、治療、預後、費用、目標和效果,有效化解了病人家屬的疑惑。記得有一次,ICU收治了一位無名氏患者,儘管沒有及時聯絡到家屬,劉主任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精心醫治,讓病人花最少的錢得到最有效的診治。就在患者轉危為安時,家屬出現了。其實從患者住進醫院的第一天他們就知道了情況,考慮到當時患者的病情重,擔心預後差、治療費用高,就曾有放棄的念頭。但是看到劉主任和他的團隊對患者的無私奉獻以及患者一天天的好轉,他們終於鼓起勇氣來面對早該承擔起的責任。家屬帶著紅包來感謝他,被婉言拒絕了:“紅包我不要,這是我們的職責,對待每一個生命我們都不會輕言放棄;您的感激我記在心裏,你們一定要記住,回去後必須好好照顧病人,多陪他做康復訓練,一個月後來復診,如果順利,很快他就能生活自理。”樸實的語言如同冬日裏的暖陽,給了病人溫暖和希望。
在一般人的眼裏,劉主任是一個平凡的急診科醫生;而對於被他救治過的患者來説,他就是一位偉大的醫者,生命因為他的存在而被延續。一位患者在給他的感謝信中這樣寫道:你不是泉水,卻滋潤著每一位患者的心田;你不是啟明星,卻帶來了希望的曙光 ;你不是火炬,卻照亮了生命前進的方向。劉主任説:“沒有什麼比得到患者這樣的認可更讓人滿足了,我會把為患者解除痛苦當作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繼續為他們照亮生命前行的路,用心去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