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45歲的陳文莉醫生認為,“醫生不能只靠檢測儀器才能看病”。作為武漢市中心醫院腎病與風濕內科主任,她當班時都會俯身觀察住院患者尿袋裏的尿樣,以掌握第一手情況。13年來,她用這份不嫌臟不怕累的堅持,詮釋了一名醫生該如何“撲下身子”為患者看病,把病人當做同一個戰壕的戰友,贏得了他們的信賴。她始終堅持病人至上、傾心救治的職業精神,為搶救重症患者,她時常徹夜不眠守在患者身邊,直到轉危為安;下班後接到患者求助電話,她會主動開車上門。作為一名醫者,她不僅治療患者的病痛,還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樂觀生活的信心。堅持六年上門為殘疾患者復查,想方設法幫助患者申請貧困資助,讓許多患者夢想成真。俯身看病的陳文莉是大醫精誠的傳承者,把普通工作做到極致。看似微不足道,卻散發著醫學人文精神的光芒,傳遞正能量,溫暖患者心。
觀察尿樣這類臟活親力親為
2015年10月16日下午4時半,陳文莉在病房裏找到58歲的患者李明翰(化名),關切地問道:“爹爹,你尿裏的泡泡多不多,屙一泡給我看哈子行不行……”。“啊?這個,好,好吧……”家住漢南上午剛住院進來的李明翰一臉驚訝,他雖知道腎病醫生常問“尿事”,但未成想眼前這位斯斯文文的女教授,竟會要求親眼看尿樣,連忙俯身拿起尿壺,走進了衛生間。幾分鐘後,李明翰從衛生間出來,怕難聞氣味散出來,他特意將尿壺蓋緊。未戴手套和口罩的陳文莉很自然地伸出左手,“臟,臟……”李明翰有些不好意思,但拗不過陳文莉的堅持,只得遞了過去。
陳文莉先看了看尿量有多少,是否渾濁?約有200毫升左右,呈略深的黃色;她又打開尿壺蓋,湊近往裏瞅了瞅,尿液表面可見一層細密的泡沫。等了約10分鐘後,她又把尿壺輕輕搖了搖,又湊近看了看,泡沫還有不少。“應該是3個‘+’左右的蛋白尿。”她告訴李明翰:“有蛋白尿,不過對手術影響不大,先打點護腎的針即可,放寬心。”
洗完手,陳文莉又帶著醫生們匆匆去往下一個病房。科室裏有4名病情較嚴重的患者,來到他們的病床前,她都會俯下身去取出病床下的尿盆或尿壺,觀察尿樣。科室醫生徐力説,陳文莉主任每天工作很忙,查看患者尿液這樣的“臟活”,很多資深專家往往是交給助手或年輕醫生完成,但陳主任一直都是親力親為。
“臟”幾分鐘有時能救一條命
對於腎病專業醫生來説,看尿樣是基本功。湖北省腎臟病學會主任委員丁國華説,一名盡職的腎病專科醫生,一定是經常蹲下身子看尿樣的醫生,既要會看化驗單,又要注意患者尿樣顏色性狀的改變。不過因種種原因,越來越多的醫生更習慣把這一基本功交給檢測儀器。
尿液畢竟又臟又難聞,給患者開張尿檢單,自己不就省事得多嗎?回答這個疑問,曾在心內科當過8年醫生的陳文莉,回憶起該院心內科老專家夏培生教授的言傳身教。
20多年前,有名患者因腿腫、尿少被送到該院心內科住院,卻查不出病因。一次患者解完小便放在房間裏,準備一會兒拿去倒掉,夏培生教授正好看到,發現尿裏似有一片片白色薄膜懸浮,趕緊叫陳文莉來看。他據此懷疑,這種膜狀改變應是流行性出血熱導致,隨後的針對性檢查證實了夏教授的推斷,經對症治療患者很快康復。
這件小事給陳文莉很大觸動,“多看一眼尿樣,對醫生來説或許只是幾分鐘,但對患者來説也許就是一條命。”在之後的臨床工作中,雖然判斷病情必看化驗單,但看尿樣這件臟臭活,也成為她每天的“必修課”。她説,“儀器檢測結果與醫生親眼觀察相結合,診斷才更準確,對患者也更負責。”
13年來親自觀測尿樣近8萬份
從2002年陳文莉任腎內科醫生至今,她一直保持著每天觀察患者尿樣的習慣。據不完全統計,她平均每天查看尿樣近20份,13年來觀測尿樣近8萬份。
2004年,35歲的劉芳(化名)因不明原因持續腰痛、高燒、尿血入院,她以為自己得了絕症,心情非常低落。一天在做完CT後回到病房,她説憋不住了要解手,陳文莉正好來查房,她習慣性地拿來便盆,讓劉芳解完手後給她看一看。
當一攤混合著血塊、膿液的血尿呈現在眼前,一股腐臭、腥騷的異味也隨之襲來,熏得病房裏不少人快步往外走,而陳文莉只是淡定地戴上口罩湊過去仔細瞧。“一般出現尿血會考慮是否有腫瘤,但當時仔細查看尿液後我判斷不太像腫瘤,可能是炎症化膿造成的腎膿腫。出現膿血尿可能是在做腎臟CT過程中,腎膿腫意外破裂隨尿液排出體外。”陳文莉隨後對劉芳採取了加強消炎等對症治療,不久後CT檢查結果印證了她的判斷,經對症治療後劉芳很快康復出院,她對陳文莉感激不已。
老患者找她會主動帶尿樣
陳文莉不僅自己堅持查看尿樣,還把一些簡單的方法教給患者,讓他們能了解自己的病情,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療。
“比如蛋白尿程度,頭一次檢查化驗單上顯示3個‘+’,一段時間後檢查還是三個‘+’,有時候,病人就會有些灰心。”陳文莉説,她會教患者每天在小便時注意觀察,如果泡沫一天比一天減少,哪怕還是3個“+”,也説明情況有好轉,這能幫助病人樹立信心。
記者每次去採訪,都有一些老患者在住院部等陳文莉,只要她出現,就會圍過去,“陳主任,我這個藥怎麼吃啊?”
“陳主任,您看看我這個尿有沒問題?”在門診時,也常能看到一些患者從包裏掏出一瓶晨尿尿樣,直接遞到陳文莉的手裏……
79歲的老患者王舉説:“等陳教授看了尿樣後,説句沒問題,我們就放心了!”很多慢性病患者都非常信任她,感激她。
堅持六年上門為患者復查
40歲的陳浩家住武漢市江岸區勝利街一元路附近,談起6年來一直為他治療尿毒症的陳文莉,心中瞬時涌起陣陣暖意。
陳浩從小愛打乒乓球,本來有機會進入國家級專業隊,誰知18歲那年因意外導致脊椎嚴重損傷,高位截癱。2009年,癱瘓在床16年的陳浩又被查出患有尿毒症,後來病情惡化,整個人身形蜷曲、骨瘦如柴,找到陳文莉後被診斷需長期透析治療。
考慮到陳浩情況特殊,每週來醫院透析三次很不方便,在他病情穩定後,陳文莉為他做了腹膜透析置管手術,這樣他可以自行在家透析,大大減輕了負擔。
陳浩回憶説,置管手術前自己特別緊張,陳教授不斷輕聲細語地安慰鼓勵他,手術室內空調溫度較低怕他冷,陳文莉給他蓋得嚴嚴實實;手術床硬了怕他躺著不舒服,陳文莉給他墊上軟軟的海綿,“那份呵護,就像母親護著孩子一樣……”
在家透析6年來,陳文莉經常上門給陳浩做復查;陳浩偶爾出現腿腫等情況,會給陳文莉打電話,“她總會耐心細緻地告訴我該怎樣調節飲食、注意什麼。”
去年,陳文莉得知喜歡唱歌的陳浩在網上有幾百萬粉絲時,在腎病病友會上專門和他合唱了一首《哪的天空不下雨》,還協助他申請到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橙心關愛”項目7000元資助,為其錄製一張演唱專輯。如今專輯已錄製過半,陳浩希望將第一盤專輯送給陳文莉。
搶救危重患者曾徹夜不眠
“陳教授是個蠻拼的人,為搶救瀕危尿毒症患者,曾徹夜不眠。”武漢市中心醫院血透室護士長張麗萍與陳文莉共事13年,對她非常了解。
張麗萍回憶説,2002年10月底,一名在漢正街打工的浙江籍26歲尿毒症晚期患者張強(化名)因全身浮腫、昏迷被送來該科室,3個月前張強因腎炎引起尿毒症,曾到他們科室做過透析,後因經濟原因中斷。
當時,那個帥氣陽光的小夥子全身浮腫得非常厲害,其父含淚跟陳文莉説,張強這次情況嚴重,多家醫院都不收,“把孩子送過來是盡個心,不管治療結果如何,都不怪醫生!”
張父的話深深觸動了陳文莉,她當即説一定會盡全力搶救。緊急將張強送進搶救室,陳文莉立即為他做了頸靜脈插管進行透析。當晚,她不顧白天已累了一天,跟張麗萍一起守在ICU內。大約淩晨零時許,張強血壓突然忽高忽低,心率也時快時慢,顯得非常煩躁,陳文莉目不轉睛地盯著監護儀,隨時調節透析參數。“那一晚真是無比漫長,幾乎每隔5到10分鐘就要根據病人狀況調節一次,非常緊張。”張麗萍説,臨近淩晨4點,張強狀態才趨於平穩,陳文莉這才坐下來休息一下,當時整個後背濕了一大片。
當得知兒子順利闖過險關,張強的父親激動得老淚縱橫。
接到求助開車看望老病號
對於不少醫務工作者來説,根本就沒有“上班下班”的概念,陳文莉也不例外。
去年一天,已經下班的陳文莉剛準備回家,突然接到老病號王師傅的妻子打來的求助電話,説王師傅突然暈倒了,被送到家附近的醫院,但是透析管好像出了問題,丈夫最相信陳醫生了,希望她能夠過去幫忙看看。
雖然已經下班了,而且患者也不在自己醫院,陳文莉完全可以讓患者直接去找所在醫院的醫生,然而她並沒有這樣,而是立刻調轉車頭開往青山區。
因為從沒去過青山,不熟悉道路,陳文莉一邊開著導航,一邊打電話問路,終於在當晚7點多找到了王師傅所在的醫院。
陳文莉檢查發現,透析導管並沒有問題,只是長時間透析出現不適感讓患者感到緊張,她輕聲安慰王師傅不要緊張,王師傅慢慢地平靜下來,在離開時,王師傅的妻子一個勁地説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