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洪宏,男,43歲,安徽省太湖縣人,受其父親洪龍遠同志醫者仁心的熏陶,以孩提開始自學中醫為基礎,在國家級重點中專學校——六安衛校學習西醫,並於1996年畢業。畢業後,洪宏同志以父親在界嶺設立的民間醫療室為據點開始行醫,服務區域包括鄉鎮撤村並村區劃調整前的牌樓、孫家屋、佔嶺、樓嶺、斯家、深金、中河、范灣、洪嶺、陳嶺等10余個自然村落,以及太湖縣與潛山縣交界處“介嶺”附近且屬潛山縣管轄的10余個自然村落。2010年村衛生室實施合併調整後至今,根據太湖縣和寺前鎮衛生部門統一調配調整,供職于鄉鎮撤村並村區劃調整後的中河村衛生室。
村衛生室的合併調整,原則上改變了洪宏同志行醫的服務區域和方式,是其行醫生涯的一個分水嶺。在村衛生室合併前的13年間,洪宏同志謹記父親的諄諄教誨,不忘救死扶傷的初心,或是黎明黑夜,或是冬寒夏暑,十幾年如一日,不畏艱辛,有求必診,在所服務區域得到了民眾的一致好評。在村衛生室合併後5年來,根據村衛生室有關規定,洪宏同志兢兢業業,恪盡職守,不越權,不逾矩,依法行醫,是一名素質高、涵養深的白衣使者。
習得仁心,堅定信念。洪宏同志的父親洪龍遠同志是一名老中醫,行醫50余載,由於品行高、醫德好,在其所服務區域的具有較高的聲望。洪宏同志自幼幫助父親曬藥、抓藥,一方面主動向父親當面學習請教,另一方面對父親所開處方進行研究,從陌生到熟悉,一步步走來,積攢了經驗,成為父親的一位好助手;更是受到父親醫德醫風的熏陶,成為志願做一名醫務工作者的源動力。洪宏同志更是認識到,中醫對於急性病的治療效果不明顯,患者雖會被治愈,但承受病痛苦楚的時間較長,經與父親商量,于1993年堅定信念,向親朋好友籌款赴六安衛校學習西醫。
中西結合,救死扶傷。1996學成還鄉後,洪宏同志正式開始行醫。當時,父親憑藉豐富的中醫行醫經驗,指導和幫助洪宏同志取長補短,使得洪宏同志從“以西醫為主、中醫為輔”的模式順利轉變為“中西結合”的模式為廣大患者提供服務,通過治根固本,盡最大努力給治愈後的患者一個更加健康的人生。
堅持義診,不忘初心。在村衛生室合併前的13年中,洪宏同志在所服務區域建立了良好醫患關係,深得廣大患者的信賴,更是聲名在外,其他民眾也對其信賴、鼓勵和支持。在村衛生室合併後的5年來,根據有關規定不得跨村行醫,洪宏同志堅決按照規定執行,做到依法行醫,但此前的良好醫患關係也給洪宏同志帶來了兩難,一邊是病患的呼喚,一邊是規章制度的約束,經常碰到救死扶傷與遵紀守法相矛盾的困局。洪宏同志也曾對上述困局感到徬徨、糾結和無奈,而且上有近80歲的雙親,下有未成年的一雙兒女,妻子不得不常駐上海務工償還債務和補給家庭開支,但是辦法總體問題多,洪宏同志經深思熟慮,選擇了義診。一是針對工作時間內的求診,洪宏同志先充分了解情況,再向病患提出可行方案,或主動聯絡當地的醫務人員前往就診;二是在工作之餘的求診,洪宏同志選擇自貼車費油費,利用工作外的時間,憑著過硬的行醫經驗,通過事前充分了解病情,先行自掏腰包購買一些藥品,治愈後再以成本價收回的方式進行義診。開工沒有回頭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洪宏同志不忘籌款遠赴六安衛校學醫的信念,不忘救死扶傷的初心,堅持了5年多,未來還將繼續堅持。
用心感恩,回饋社會。2009年,洪宏同志居住地的舊屋因山體滑坡倒塌,而且自設衛生室的大量庫存藥材嚴重遭損。黨和政府在最需要的時候伸出了援助之手,此外,親朋好友尤其是曾經服務過的病患友人,根據自身能力自發捐款或借款,鼓勵和支持洪宏同志振作起來,重建家園。洪宏同志在最困難的時候得到了幫助,感受到了黨和政府以及良好醫患關係下病患友人的溫暖,這些成為洪宏同志堅定信心,在外出務工掙大錢的機會成本面前,毅然服從調配供職于村衛生室繼續從醫,更是在經濟拮據的清下下選擇義診的精神動力。
時間是偉大的作者,彩繪五味的人生,希望洪宏同志的醫者仁心能在中華民族,尤其是農村地區得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