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鄭智醫生主攻心血管危重疾病——主動脈夾層的治療,由於其專業的特殊性(主動脈夾層被稱為人體內的炸彈,是最凶險的疾病之一),被同事和患者笑稱為24小時備戰的“拆彈專家”。由於工作的忙碌和對家庭的愧疚,一封寫給女兒的保證書在今年4月份的微信朋友圈上廣泛流傳,被各大主流媒體(包括健康報、醫學界、長江日報等)轉載,點擊超過20萬。該保證書寫的是醫生父親因為臨床工作的忙碌,經常很多天不能回家,即使女兒就在外科大樓旁邊200米的幼兒園上學,有一次在幼兒園生病了,父親因為在手術沒未能趕到,而是通知遠在其他單位上班的媽媽花半個小時趕來。通過這份保證書既表達了作為醫生父親對女兒的深深愧疚之情,更體現了作為醫者對醫務工作的大愛。衛生系統權威報刊健康報及當地媒體長江日報刊發了該事跡並引發社會對醫務人員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醫生爸爸第一次接女兒放學
為了應對瞬息萬變的“拆彈”病情,我們組建了多學科協作的“拆彈部隊”,創建中南地區首個大血管雜交手術室,依託這個平臺提出國際首創的“主動脈夾層個體化治療”先進理念,在臨床實踐中大大降低了主動脈夾層的死亡率,挽救了無數危重患者。該理論在國際會議上交流得到國內外專家的一致好評。“拆彈部隊”超乎常人想象的工作量,常常是連續工作48~72小時,而且經常是連續幾個晚上通宵搶救,而第二天白天繼續工作。這些事跡在“醫學界.心血管頻道”微信平臺上作了連載報道,其中一篇專題:走進“拆彈部隊”———微信裏看心血管外科醫生的日日夜夜,第一次讓社會認識這個特殊醫療群體,引來無數網友對我們的點讚。
作為醫者,我們也深知醫學的局限性。對於主動脈夾層這種極其危重的疾病,我們也只能做到“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安慰,總是去幫助”。為此,“拆彈部隊”通過研究病患心理學首創了“共情治療法”,就是醫生需要有洞察患方內心世界的能力,了解病人的疾病、治療決心以及各種相關家庭情況(包括家庭關係、經濟情況等),同時借助醫學知識,讓患方了解自己的疾病狀態和目前的治療現狀,醫患共同根據病情和患方具體情況,理性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通過該療法的實施,我們將醫學人文關懷引入到心血管危重疾病中,促進了醫患和諧關係的建立。
主動脈夾層的治療是終生的,病人和“拆彈部隊”也是一輩子的朋友。為此,我們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創立了“同濟醫患之家”微信公眾號電子隨訪系統,通過互聯網方便患者術後隨訪,隨時掌握病情變化並及時處理。同時作為中國醫促會醫療質量控制專業委員會的全國青年委員,建立主動脈夾層病患資料數據庫,&&組織全省醫療單位制定主動脈夾層術後血壓個體化監測行業標準,通過這些標準在基層推廣和執行,全面提升醫療服務質量,促進醫療質量同質化發展。
如何讓更多的醫生和患者早期認識這個危險的人體炸彈也是我們工作的重點。因此除了繁重的臨床工作外,還肩負著科普教育和科技下鄉的任務,培訓更多醫生及早發現這一疾病。從去年開始利用週末休息時間,走遍了湖北省大部分縣城醫院普及醫學知識,作了幾十場有關主動脈夾層的專題講座,聽眾包括基層醫務人員、當地百姓等將近上萬人。作為國內權威雜誌“中華心血管病雜誌”的微信通訊員和全國最大醫學微信平臺“醫學界”及旗下“心血管頻道”的特約撰稿人,寫了多篇醫學專業及科普文章,其中不乏閱讀量10萬+的熱點文章。
其實醫生的幸福和快樂很簡單,看到自己創立了醫學新理念能挽救無數危重病人我們感到快樂,看到自己在臨床中小小的工作改進能方便更多病人就醫而感到幸福,看到自己寫的文章能提高大眾對疾病的認識而感到興奮,看到曾經危重的病人又重新恢復健康而感到欣慰。或許並不是“最美醫生”,但一定是“最快樂醫生”。讓行醫變得快樂是醫者的幸福,更是患者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