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大型活動 > 教師展播

廈大研究生支教團:12年播撒希望的種子

發佈時間: 2014年09月04日 13: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東南新聞網 | 手機看新聞

形象大使
  • 最美鄉村教師形象大使:白岩松
  • 最美鄉村教師形象大使:濮存昕
  • 最美鄉村教師形象大使:冀玉華
  • 最美鄉村教師形象大使:李修平

原標題:

1999年,從廈門大學派出首批志願者遠赴西部送教扶貧,迄今已有12年,共有115名廈大學子相繼完成接力支教任務,在遙遠貧瘠的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種子。

張曉強,廈大法學院2011級研究生,是他們中的一員。一年前,經過四天的長途跋涉,他和第12屆研究生支教團的隊友們到達寧夏西海固地區的海原縣。“雖然有心理準備,但車窗外漫天的黃沙和一間間簡陋的土房還是給我強烈的震撼。” 張曉強回憶道。

“西海固”地處黃土高原的乾旱地區,年降水量只有300毫米左右,蒸發量卻是降水量的10倍,由於自然條件惡劣,1972年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認定為“全球最 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張曉強支教的地點在海原縣關橋鄉關橋中學。這是一所距縣城30公里的鄉村初級中學,也是支教隊在海原的基地。

來海原之前,支教隊員都經過為期一年的系統培訓,對受援地的基本情況有所了解。但到了當地,張曉強才真正知道什麼是艱苦和貧窮。“學校裏的教師灶似乎除了土 豆丁和土豆絲就沒有其他可選的了。”而對於支教隊員來説,最難以適應的是乾旱缺水,水成了他們的奢侈品。每週,一名老師開著拖拉機上縣城買水,把買來的水 灌入水窖,用的時候再打上來。第一次看到打回來的水中漂浮著鐵銹和頭髮,張曉強簡直不敢相信那是飲用的水。由於寢室裏蒼蠅橫行,他還練就了空手抓蒼蠅的 “絕技”。

許多孩子每天從二三公里外的山村步行來到學校。他們用的是短得握不住的鉛筆,穿的是永遠不合身的衣服,就著生水吃著一成不變的饃和土豆,6個孩子擠2個上下 鋪,鋪的卻是用化肥編織袋做成的床墊。“但孩子們堅持著,因為讀書承載著他們改變命運的唯一希望。”張曉強説,天氣暖的時候,每天早晨六點天剛濛濛亮,推 開房門,他準能看到孩子們在晨暉中手捧書本、走來走去、默默背誦的樣子。

“每次站到講臺上,都會被孩子們純真的眼睛所吸引,被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所感動。在這樣一所學校支教,我總能感到肩上的責任和身上的動力。”

一天,一個女生跑到張曉強的宿舍跟他説:“老師,我不念了。我在家是老大,要出去打工賺錢,這樣弟弟妹妹們才有錢接著讀書,不然他們也讀不成了。”“那你還 想讀書嗎?”女孩使勁地點了點頭,淚水不由自主吧嗒吧嗒往下掉,轉身跑了出去。女孩的淚水也流進了張曉強隱隱作痛的心裏。為了挽留因貧困失學的孩子們,張 曉強和隊友們常常翻山越嶺,挨家挨戶進行家訪,爭取家長們的支持。

作為支教團臨時黨支部書記,張曉強總是強調“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我們這個團隊由16位來自廈門大學的2011級研究生組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自己的抱負,但共同的是我們竭盡所能為西部孩子做事的心。”

支教隊員們做家訪、走宿舍、開班會,利用各種機會和孩子們一起談人生、談理想,為他們加油鼓勁;指導學生會工作、籌劃各種文體活動,努力拓寬孩子們的視野; 尋求社會資源,為學校和同學們募集資金、圖書、報刊和冬衣……“我們的責任不僅是教學,還要搭起學校與外界溝通的橋梁,讓更多人關心這裡的孩子,為他們創 造更好的成長環境。”張曉強説。

八年(2)班的田菲菲小時候不慎面部大面積燒傷。逐漸長大的她感覺到困擾,而貧寒的家境無力送她去整容。為了幫助這位身處逆境的花季少女能綻放青春美麗的笑 容,張曉強和隊友們呼籲社會力量為她籌集整容手術的費用。功夫不負有心人,隊員們的愛心得到了家鄉人民的支持,廈門的兩家網站通過發起愛心團購的方式,募 集到3萬元愛心款。現在田菲菲正在北京準備接受整容手術。

一年的支教,能給西部眾多貧困學生帶去什麼?張曉強告訴記者,廈大支教團中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一個孩子在海邊看到大群擱淺的魚兒,他撿起一條條小魚拋回 大海。路人問:“魚這麼多,你救不完,又何必在乎解救幾條呢?”孩子捧起一條小魚説:“這條小魚在乎,我救下的每條小魚都在乎……” 12年來,就是“這條小魚在乎”的信念激勵著一屆屆廈大支教團的隊員們奔赴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無怨無悔。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3403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