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大型活動 > 教師展播

“最後村小”的留守夫妻

——遼寧省鐵嶺市清河區楊木鎮關家屯小學教師尹作偉、張玉琢

發佈時間: 2014年08月13日 11: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光明日報 | 手機看新聞

形象大使
  • 最美鄉村教師形象大使:白岩松
  • 最美鄉村教師形象大使:濮存昕
  • 最美鄉村教師形象大使:冀玉華
  • 最美鄉村教師形象大使:李修平

原標題:

  學校有4個班時,他們是老師。有3個班時,他們是老師。有2個班時,他們是老師。現在,學校僅剩一個班、11名學生了,他們依然是老師。這對年逾半百的夫妻對記者説:“只要這個全區最後的村級小學不撤,我們就堅持。”

尹作偉和張玉琢夫婦帶領孩子們升國旗。桂鐵軍攝(資料圖)

尹作偉和張玉琢夫婦帶領孩子們升國旗。桂鐵軍攝(資料圖)

  尹作偉和張玉琢是遼寧省鐵嶺市清河區楊木鎮關家屯小學教師。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接父母的班,走進學校。在工作中培養出感情,1984年結為伉儷,先後在附近幾個小學輾轉,最後雙雙落腳在關家屯小學。

  “上個世紀90年代,學校有4個班,100多學生,每天早晨出操,人唰齊。”談起以往的日子,張玉琢很是留戀,“那時候,每到清明,學校都會組織學生去祭掃烈士陵園。學生們學習也很努力,先後考出去30多個大學生,還出了兩個博士。”

  近些年來,家長陸續進城打工,許多孩子被帶到城裏上學;沒有進城的,家長也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到鎮裏,農村小學一天一天萎縮。2009年開始合村並校,全鎮19個行政村的農村小學統統合併到楊木鎮中心校。

  “本來我們想,在農村教了一輩子書,這回終於可以進城了。因此,口挪肚攢,交了首付,在清河區買了一套樓房。誰想到,獨獨關家屯小學不搬了。” 張玉琢對記者説,關家屯小學是個“四腳不落地、哪兒都夠不上”的地方,清朝的時候是皇上打獵的圍場,到現在距離楊木鎮中心校也有40多裏地,每天早、中午 各有一趟客車往返清河,農閒時節,村路上就只有趾高氣揚、一步三搖的大白鵝。考慮到六七歲的學生早晨五點多鐘就起床趕校車吃不消,所以鎮裏決定關家屯小學 一二年級不進城了,合成一個班繼續留在農村。”

張玉琢老師在給孩子們上課。桂鐵軍攝(資料圖)

張玉琢老師在給孩子們上課。桂鐵軍攝(資料圖)

  這下,張玉琢兩口子的進城夢破滅了。想到從此以後與清河城及其背後的城市生活從此絕緣、再無瓜葛,夫妻倆的心情一片荒涼。然而,為了這群留守在鄉村的孩子,他們含淚賣掉了在清河買的樓房,死心塌地和10幾個孩子留在村小。

  妻子張玉琢教語文、數學和音樂,丈夫尹作偉教體育、英語,同時兼任學校負責人。由於大部分學生都轉入鎮中心校了,留守村小的教育經費也沒了來 源。木制的黑板用黑板擦一擦,除了毛就是刺,動不動就把手扎破了。好在丈夫心靈手巧,窗戶破了能換,桌椅壞了會修,學校裏的教具很多都是他們親手做的。教 室的門原來直接對著戶外,冬天的風擠進來,冰冷刺骨,夫妻倆放棄國慶長假,生生在教室裏隔出一個走廊,這樣教室門就在屋裏了。張玉琢略帶調侃地説:“丈夫 哪是老師,屋裏沒電了他就是電工,桌椅壞了他就是木工,春天裏他是花匠,夏天裏是泥瓦匠。”

  學校的孩子留守兒童多,父母大都不在身邊,他們就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日夜調教。有人説,他們對學生的要求近乎苛刻,可張玉琢卻説,我們就是 想為孩子們打下個好底子,不負村裏父老鄉親的信任。“這個學期末鎮裏成績檢測,我們學校在清河區又名列前茅。”張玉琢自豪地告訴記者,許多從他們身邊走出 去的孩子,過了多少年仍然不忘了回來看他們。

  譚愛平,東北大學博士;馮超,某部隊副營級軍官;白國輝,遼陽一家醫院的大夫;關晶晶,和她一樣成了一名小學老師。這些孩子是他們夫妻二人永遠的驕傲。

  記者走進山坳裏的小學校,一排老舊的平房,裏面既有村部,又有幼兒園,留給他們一間教室,一間辦公室,還有一間倉房。談到學校的前景,張玉琢用 了四個字“朝不保夕。”“馬上就要到新學期了,關家屯小學招不招生還沒有定下來。”説這話時,張玉琢表情有些黯然,“但是,只要招生,我們就有信心把孩子們帶好。”她無比堅定地説。
  光明日報記者 畢玉才 通訊員 曹秀君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的新聞

860010-113403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