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大型活動 > 教師展播

九年支教情動苗鄉

——記貴州支教教師朱敏才、孫麗娜夫婦

發佈時間: 2014年07月31日 16: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光明日報 | 手機看新聞

形象大使
  • 最美鄉村教師形象大使:白岩松
  • 最美鄉村教師形象大使:濮存昕
  • 最美鄉村教師形象大使:冀玉華
  • 最美鄉村教師形象大使:李修平

原標題:

  72歲和61歲,這個年紀的北京人多數都徜徉在各大公園休閒娛樂。可有這樣一對北京夫婦,他們本來過著跟大多數人一樣的生活,但對故鄉的眷戀和對教育工作的熱愛,召喚他們矢志不渝、克服困難在貴州山區堅持支教9年,為苗鄉播撒文明,贏得了各族群眾的尊敬。

朱敏才和孫麗娜在龍坪鎮中心小學合影(資料圖)

朱敏才和孫麗娜在龍坪鎮中心小學合影(資料圖)

  苗寨裏的歌聲
  丈夫朱敏才曾長期擔任我駐外商務參讚,妻子孫麗娜則是北京市最早一批取得資格認證的小學英語老師。 9年前,還在北京享受退休時光的夫婦倆得知貴州山區嚴重缺乏師資的消息,他們再坐不住了。“老朱,咱倆去貴州支教吧!”“好啊!貴州是我家鄉,早想回去做 點什麼了!”孫麗娜的提議徹底改變了老兩口以後九年的生活。

  孫麗娜清晰地記得,2005年5月28日,他們坐著火車來到貴陽。“只要有水、有電、有地方住,哪需要我們都去,而且分文不取!”夫婦倆的支教宣言感動了社會熱心人士,他們幫著四處聯絡,終於確定望謨縣復興鎮第二小學,這裡也成了朱敏才夫婦山區支教的開始。

  望謨是貴州出了名的窮地方。夏天熱,冬天冷。特別是夏天,沒有電扇,更沒有空調,忍著整晚蚊蟲的騷擾和滿身痱子的刺痛。作為一位老北京,孫麗娜 剛開始完全不適應西南山區。“我們剛來的時候,這裡的孩子們幾乎都沒有用過字典,也沒有衛生習慣。”孫麗娜説,他們就自己掏錢買來字典,並手把手地教孩子 剪指甲、梳頭。他們還自編自印衛生手冊,送到孩子家裏,幫助大人和孩子一起改變生活方式。

朱敏才在給學生上課(資料圖)

朱敏才在給學生上課(資料圖)

  最艱苦也是最令他們感動的時光是在黔西南州興義市尖山苗寨小學支教的一年。尖山苗寨海拔1300多米,村小學只有一位代課老師。兩間不同電的教室,窗戶連窗框都沒有。

  老兩口把原來的教師辦公室一隔兩半,外面是辦公室,裏面是臥室。臥室跟男廁所共用一面墻,夏天臭氣熏天,孫麗娜晚上要戴著兩層口罩才能入睡。夫婦倆一個月才能下山一次,走三四個小時到鎮上洗一次澡。

  在尖山小學,朱敏才夫婦在語文、數學、英文課程的基礎上,還給這些苗族孩子開設了品德課、音樂課、體育課等課程。老兩口帶來的知識和文明改變了 大山深處孩子們。以前孩子們懼怕陌生人,不願意説話。朱敏才夫婦通過上課、遊戲和多種課外活動讓孩子們逐漸開朗、自信。苗寨的孩子們學會了漢語普通話、學 會了講衛生、懂禮貌,學會了唱漢語歌、跳舞,也了解了“世界”的含義。在尖山一年,通過家訪、閒暇時的活動,朱敏才還為全寨83戶400多人都留了影。

  “離開學校的那天,孩子們一邊哭一邊唱著我教給他們的歌,走了四個小時,把我們送到了山下、送上了車。”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孫麗娜動情地説:“有這樣一群懂事、可愛的孩子,有這樣一段終生難忘的回憶,我不後悔。”

  付出的何止時光
  “今年年初我辦了殘疾證。”孫麗娜老師告訴記者,現在她的右眼幾乎失明,左眼僅剩0.03的視力。更令人揪心的是,由於病變隨時可能發生,她已經摘除了所有的婦科器官。我們很難想象,這樣一位堅強挺拔的老人,竟然飽受病魔折磨。

  長期艱苦的生活條件和陰冷潮濕的氣候,加上高原強烈的紫外線照射,原本強健的夫婦倆身體嚴重透支。“我去年到北京醫院做檢查,結果很不樂觀。醫 生都勸我不要再來貴州了,可是我放心不下山裏的孩子們,一定要回來。其實最令我擔心的還是朱老師,醫生説他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孫麗娜説到此處眼裏含著淚 水。他們遠離兒女,忍受著病痛為山區的孩子付出的何止這9年的時光。

  記者看到,兩位老人厚厚的病歷和檢查化驗單摞在一起近15厘米高。由於視力原因,孫老師現在已經無法從事繁重的教學工作,重擔又落在朱敏才身 上,而朱老師也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哮喘等疾病。孫麗娜説:“支教這幾年,我定時回北京開藥,順便也帶生活用品過來,已經拉壞了5個手拉車了。”

  在貴州支教的9年裏,他們輾轉了多地的多所學校。記者來到目前他們所在遵義縣龍坪鎮小學,老兩口的宿舍是一間不足10平米小屋,裏面放著架子 床、書架、書桌和廚具,顯得擁擠不堪。房間後的小雜物間裏,自來水龍頭接上一根橡膠管子,夏天就在這裡洗澡。“這樣的條件已經是我們這些年最好的了。”朱敏才説。

在尖山苗寨,朱敏才走在山路上(資料圖)

在尖山苗寨,朱敏才走在山路上(資料圖)

  滾燙的餘熱
  很多人對朱敏才夫婦的支教不解。“吃這麼多苦,遭這麼大罪,圖啥?”

  “在享受一段退休的閒適生活之後,我們倆人都覺得一個人即使老了也得幹點事情,否則過得沒意思。”朱敏才坦言自己的來支教的初衷。“尤其是剛來 那會兒,我發現貴州偏遠山區群眾的生活跟我當年看到似乎也沒多少提高,這麼多年了,我們為這些地方群眾做的事兒太少了,而那種沉重的心情更增添了我一定要 堅持下去的決心。”

  做了一輩子教師的孫麗娜告訴記者,自己還沒幹夠教師這個工作,她最喜歡看到孩子們燦爛的笑容。“支教生活有苦有累有快樂,孩子的變化是我們最大的動力。”孫麗娜説:“我最喜歡《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保爾•柯察金的那句‘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應該為碌碌無為而悔恨’,這是我 們這代人的信念。” “發揮了餘熱,是我們最大的滿足,只要還能爬起來,就會在這待下去。”

  朱敏才夫婦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為遵義縣龍坪鎮中心村小學建一間食堂和一間電腦房,讓孩子們能吃上熱飯,能讓他們募捐到的20台電腦有用武之地。(光明日報記者 呂慎 柳路)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3403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