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2009年,22歲的楊承來到徐鎮,鎮中心校校長孫貫林對他説,你要想跳得遠,就得到最苦的地方。於是,他來到了條件最差的六市小學。
樸實的臉龐透射著對事業執著的信念,堅毅的目光洋溢著對這片土地的依戀,清澈的思想促使他前進時不畏艱險……
面前的楊承,這位年僅25歲的濮陽縣徐鎮鎮前范寨小學特崗教師,談吐間的那份成熟,源自於在黃河灘上3年的歷練。
“飛”向千里外 圓了一個夢
2009年,22歲的楊承來到徐鎮,鎮中心校校長孫貫林對他説,你要想跳得遠,就得到最苦的地方。於是,他來到了條件最差的六市小學。
楊承記得,從鄉里出來翻過黃河大堤,通過一大段彎曲的村間小道,映入眼簾的是一堆破舊的瓦房。走進一間潮濕、擁擠不堪的小房子,便是他們6位教 師辦公的場所。“我們學校有在校生150多名,5個教學班,共有5位老師,有3名教師已接近退休年齡,每個老師包一個班……”聽著校長的介紹,看到眼前的 一切,楊承的心情越來越沉重,眼眶中不時泛出淚花。
這難道就是我魂牽夢繞的校園嗎?這難道就是我發誓揮灑青春與汗水的棲息地嗎?楊承真的有點後悔了。他真的無法接受這一切,但校長的一番話卻讓他 決定留了下來。“別看學校小,但在這裡讀書的都是來自周圍4個自然村的學生,我們是帶著4個村莊上千名父老鄉親的期望在教書啊!”聽著校長誠摯的話語,一 股力量和擔當從楊承心底油然而生。他向校長承諾:“既然選擇了教育事業,就意味著選擇了無悔。我願意留下來,我願意帶孩子們一起成長。”
楊承出生在甘肅省天水市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裏。受父親的熏陶,從小就夢想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所以考上師範類院校便是他的目標。2006年高考,他放棄少數民族(回族)這個優勢,毅然報考了鄭州師範學院,並如願以償。
3年的大學生活,楊承勤奮努力,先後獲得教育部頒發的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並被評為河南省三好學生、河南省優秀學生幹部、鄭州市三好學生等諸多榮譽。
機會往往是青睞有準備的人。2009年4月份,河南省首次開展了“農村教師特設崗位計劃”,鼓勵高校應屆畢業生積極投身於農村教育事業。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在沒有與父母商量的前提下,他決然地報名參加了考試並順利通過。
但甘肅與河南千里之隔,河南的農村怎麼樣?農村的學校又是一個什麼情況?習慣了城市生活的自己是否會承受得了?一個個問號在揚承的內心糾結著,七上八下地惴惴不安。但積蓄已久的教師夢督促他不能有半點猶豫,毅然坐上了來河南的列車。
鄉村夜空下 有幾多感動
楊承到達學校的當天,校長不好意思地説:“今天沒來得及買床,晚上就難為你了,幾張桌子拼湊一晚上吧,我們這裡的條件確實艱苦,真是委屈你 了。”就這樣,他在臨時的宿舍裏(電教室)湊和了一晚上。他不停地告訴自己:“再苦再累,也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要走下去,成功只垂青於有準備的人和勤奮 努力的人。”望著鄉村的夜空,他握緊了拳頭。
六市小學距離集市有5公里,買菜是個大問題,特別是雨雪天。有一次,他僅靠四個土豆、兩顆蔥維持了一週。就這樣,楊承慢慢適應了環境,慢慢地學 會了生活,慢慢地度過了起初的幾個月。楊承害怕冬天的夜,冬天的夜特長、特靜,但最難熬的還是刺骨的寒冷。電教室房間大,窗戶又透風,即使生著一個爐火, 也不暖和,陪著他作伴的兩個孩子也凍得瑟瑟發抖。後來,學校買來了電熱毯,他們三個擠在一張 “大床”上,才不太害怕天黑。碰巧,這一幕被前來查崗慰問的縣教育局副局長閆慶節發現。閆局長對鎮中心校校長孫貫林説:“你咋這麼殘忍,把一個外地的孩子 弄到這麼艱苦的地方,要想辦法儘快把他調走。”楊承忙説:“孫校長讓我到這兒,是想鍛鍊我。再説,我在這兒已經呆了半年多,對孩子們有感情了,真不想離 開!我走了,還得找老師過來。我既然決定紮根徐鎮,就不想走了。我一個人在這兒也方便,我能給孩子們做飯,剩我自己,飯都不想做。”
楊承在接近三年的特教生涯裏,發生在身邊的點點滴滴時時讓他感動,讓他流淚。
那是剛剛任教的第三個週末,楊承去了市裏,突然下起了大雨,沒有帶雨傘的他只有躲在商場裏轉悠,但是轉到天快黑了雨還沒停,就這樣他冒著雨跑到 了車站坐上了回學校的汽車。車在彎曲的大堤上行駛著,天已經黑了下來,但就快到學校所在的地方時,司機師傅説:“這位老師看對學生多好吧!學生打著傘在大 堤上接老師了!”楊承朝前一看,遠遠地站著幾個學生,不光有與他同住的那兩位學生,還有幾位同村的學生,都打著傘在那兒焦急地站著。當他從車門下來時,忍 不住眼淚和外邊的雨水匯在一起往下流。孩子們朝著車停靠的地方跑來,只聽見孩子們説:“老師我們以為你不來了,我們等了你好長時間了。”楊承激動地回答: “傻孩子們,我怎麼會丟下你們呢!”於是,他們嬉笑著回到了學校。在平時孩子們淘氣時,楊承總是嚇唬他們:“再不聽話老師就走了。”説這一句話,其實是為 了讓孩子們懂得學習,但就在平時也會讓班上個別小女孩掉幾滴淚。但在這天以後楊承再也沒有説過,也後悔自己當初説這樣的話,因為它會破壞掉孩子們的童稚和 他們之間無暇的愛。
學生看世界 他甘當“眼睛”
楊承包班三年級,當初次看到一個個膽怯害羞的眼神,一張張黑乎乎的臉蛋時,他堅定地對校長説:“這30個孩子你就交給我吧,我會帶好他們的。”他和學生約定“永不放棄、永不拋棄”,並在班內醒目位置貼上了這八個字,激勵著他和學生們的學習和工作。
為了搞好教學,學習化學教育的他必須付出比別人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努力!他暗下決心,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出點成績來才能無愧於那些關愛他的 人,除了準備教學外,還經常向本校老教師“取經”,汲取他們的教學經驗,再結合縣裏推廣的“四步探究教學法”讓學生在自主、合作的方法中學習、班上有一位同學叫呂紅飛,別人叫他“傻子”。在黑板上他自己根本無法寫出自己的姓名,開始楊承真的以為他是個智力有障礙的學生,但後來漸漸發現 他極富有音樂細胞。每次教歌總是他第一個學會,而且不容易跑調。楊承隨後才了解到他是從其他學校轉來的,轉來時根本什麼都不會,包括簡單的加法,就連自己 的名字也不會寫。老師沒辦法,就只有讓他一級級跟著班升學。楊承通過一個多月的觀察,發現呂紅飛並不是什麼都不學,而是底子差。有一次,三年級學到萬以內 的加減法,楊承無意間提問他簡單的一道題,他竟然差一點算對,從此楊承暗暗下定決心:這塊骨頭啃定了,一定要讓他會點東西。這在其他老師眼中可能是逞能, 但對於楊承來説是想改變一個學生的命運。就這樣,在課後楊承給呂紅飛支起了“小灶”,手把手地教,一道題一道題地講,天天如此。經過兩個月的學習,對於他 來説萬以內的加減法、簡單的乘法算起來全不費功夫。可惜的是,在新學期伊始呂紅飛沒有來報到,通過別人捎話説自己不上學了。因為他爸媽長時間在外打工把孩 子託付給了年邁的奶奶,著急的楊承找到了他的奶奶,他奶奶告訴楊承:“他的爸爸媽媽想讓他在打工地上學好好照顧他。”聽了這樣的答覆,楊承既因為失去孩子 而傷感,又替他能和父母在一起而感到高興。
在清明假期的第二天下午,準備返回學校的楊承手機突然響了,電話裏一個孩子哭著説:“老師我是飛飛,我想你了。”楊承立即聽出來是呂紅飛,他説 他現在在新疆和爸媽在一起挺好的,並告訴楊承他媽媽有話説。“楊老師,真的感謝你對我們家飛飛的照顧與關愛,他現在在這兒上一年級。本來學校根本不接收, 但校長聽説孩子會簡單的乘法和加法,便出了幾道題,他竟然全部做對了。所以校長接受了他,還讓他當班長。回到新疆的這段時間,無論大事小事他都會説楊老師 告訴過我們作為小學生應該怎樣做,怎樣做。作為孩子的家長,我真的不知道該怎樣去感謝您對孩子的改變付出的百般辛苦。”紅飛媽媽感激地説。
其實,對於班上孩子們還有許多像呂紅飛一樣的留守兒童。父母親打工走後,撫養孩子的任務便推給了不識字的爺爺奶奶。爺爺奶奶只希望孩子不去闖 禍,便又推給了學校。身為班主任的楊承,盡可能多的擠出時間和孩子們在一起,只是希望他們的爸爸媽媽放心,在遙遠的外地打工沒有顧慮。
由於學校教師老齡化嚴重,學校根本沒有上過音樂課,孩子們根本不知道音樂的“樂”是讀“le”還是“yue”。楊承當時不停地問自己,是什麼讓 農村與城市的孩子有了這樣的差別?不就是缺少給他們帶來外面精彩世界的老師嗎。“城鄉的巨大差距,著實讓我感到肩上的擔子又重了,我願成為學生認識外面世 界的眼睛,開啟一扇扇心靈的窗口……”楊承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在楊承的建議下,學校在後邊的小樹林旁創建了一塊小場地上體育課與課間操。就這樣,學校有了孩子們甜美的歌聲和歡快的笑聲。他還組織了拔河比賽、元旦聯歡會、朗誦比賽等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校園生活。
棲息黃河灘 年年放歌聲
眨眼間,到了寒假時節,楊承還因為暫時要離開這些孩子流了幾滴不捨的淚水。但畢竟還是回家心切,一天一夜的路途奔波到家後,與親人團聚的歡樂無 法形容。家屬區的鄰居們見到楊承,都為他當上了老師而道賀。那時,楊承感覺自己能為父母親爭光很是高興,不時給爸媽美化著學校的一切。看著爸媽高興的笑 容,楊承再次堅定了信念:與孩子天真無邪的目光、領導無微不至的關愛相比,艱苦的環境又能算什麼?他準時買好了正月十七返校的火車票。
元宵節那天正在與老同學聚會,楊承的電話響了,是校長打來的。在幾句寒暄後,校長告訴他,中心校要將他調至一個環境較好的學校去工作。聽到這個 消息後,楊承再沒心思聚會。回到家躺在床上時刻想著他和孩子們的點點滴滴,就像演電影一樣一幕幕在眼前浮現:剛剛到學校時,教孩子們的第一首歌——國歌 時,當楊承解釋到:“我們的祖國全稱叫中華人民共和國時,班上竟有一名學生舉手説他知道“共”、“和”都用加法,當時的楊承啼笑不得;學校的操場小的根本 無法上體育課,就是上也會影響到其他班級的正常教學,因此學生們對於“體育”一詞很陌生。後來,經過楊承的建議與學校努力,在學校後邊的小樹林旁創建了一 塊小場地供全校上體育課與課間操,就這樣學校有了孩子們甜潤的歌聲和歡快的笑聲;想起孩子們在體育課與音樂課以及組織的拔河比賽、元旦聯歡會、朗誦比賽上 開心的每一刻,躺在床上的楊承嘴角不時露出笑容。對於調離這個消息總希望他是假的。
經過長途跋涉,楊承又一次來到了“闊別已久”的校園,見到了思念的孩子們。但令他想不到的是,孩子們都帶來了自己的家長。這些家長楊承太熟悉 了,生活中他們給了楊承許許多多的關愛,時常送來自己家的米、面、花生等農産品,而且只是悄悄地放在窗臺轉身就走了。平時在街裏見到他們總是叫楊老師,甚 至更親的叫小楊,每每都詢問生活上有沒有困難。家長們聚到楊承面前,學生張曉寧的爺爺説:“楊老師,首先感謝你對孩子們一個學期來的照顧與愛戴。經過你一 學期辛苦的教學,孩子們無論在知識上還是在個人素質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懂了許多,包括為家長洗腳,給家長幫忙干家務等等,而且還了解了不少外邊的新世 界。我們今天來只有一個目的,聽説你要被調走了,我們只想把你這位好老師留住。對於你的調離,家長們準備給上級教育部門寫個聯名信讓你留下來。倘若你感覺 我們這裡居住條件太差,那麼我們每家拿出幾塊磚給你建一間新屋子。”聽到這裡,楊承流淚了。這是所有家長為了孩子的明天而説的肺腑之言。就在這時,學生張 慶國的爸爸説了一句話讓楊承至今難以忘卻:“楊老師,你要是離開了這裡,離開這些與你朝夕相伴的孩子們,可能會害這些孩子們一輩子啊!”説到這裡,有幾個 孩子撲到楊承的懷裏抽泣地説著:“老師,別走!”其實楊承在家時就已經想好了,決不會離開這些孩子們。當他把想法鄭重宣佈後,那些家長鼓起了掌。村委會主 任走過來雙手握著楊承的手説:“我代表全村的村民感謝你的決定。”
2010年9月,由於學校佈局調整等原因,楊承來到了徐鎮鎮前范寨小學任教並兼任校長職務。起初這個學校只有僅僅91名學生,他帶領老師們利用 家訪等方式找到學校發展的瓶頸以及造成現狀的原因。一年多來的時間,他們在教學質量上下功夫,在教師個人專業化成長上下功夫,在學校管理上下功夫。功夫不 負有心人,經過全體師生的努力,學校學生人數增長至接近300人。教師們數次獲得市縣級表彰,學校也先後獲得 “十佳文明學校”等殊榮。現在,他針對農村教學的研究課題《如何在語文課堂中實施小組合作》已獲得省裏通過。下一步,他要從農村留守兒童方面再做個課題。
楊承特崗生涯已經兩年多了,在這裡,有苦也有樂。楊承深深愛著孩子們,孩子們也用一顆純真的童心愛著楊承,依賴著楊承……
楊承説:“感覺濮陽人很好。過段時間,鎮裏的新型農村社區建好了,想讓父母搬到濮陽來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