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大型活動 > 教師展播

山村校長的民族教育夢——內蒙古扎蘭屯市洼堤鄉民族學校劉艷春

發佈時間: 2014年07月29日 10: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光明日報 | 手機看新聞

形象大使
  • 最美鄉村教師形象大使:白岩松
  • 最美鄉村教師形象大使:濮存昕
  • 最美鄉村教師形象大使:冀玉華
  • 最美鄉村教師形象大使:李修平

原標題:

劉艷春近照

劉艷春近照

蒙古語演講比賽與獲獎選手交流

蒙古語演講比賽與獲獎選手交流



  在內蒙古呼倫貝爾扎蘭屯市西南110公里處,有一個蒙古族聚居鄉,這裡群山環繞民風淳樸,但經濟落後信息閉塞,全鄉沒有一個企業,99%的居民 從事著半農半牧的職業,村民生活相對貧困。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這個山溝裏,坐落著一個擁有千余名師生的洼堤民族學校,呈現出了勃勃生機,劉艷春,就是 誓死堅守在大山深處的引航人。

  雷打不動的週一校委會議,今天卻不見了校長劉艷春的蹤影,人們疑惑之時,副校長的電話突然響了起來,電話裏傳出校長沙啞的聲音“我正在車上往回 趕,你先主持會議,會後校委會成員到生活區檢查一下安全和衛生......”。又是一個沒有雙休日的週末。原來校長為教師週轉樓的入住,以及宿舍樓、幼兒 園選址籌建等事宜同局領導協調,週六就去了市裏。她很忙,是全鄉那一雙雙渴望知識改變命運的眼睛看著我不忙不行。職務不在高低,只要肯做事,做好事,就一 定會很忙”。她這麼説,也這麼做。

  21 年前,這個18 歲的蒙古族姑娘劉艷春從內蒙古扎蘭屯師範學校畢業後, 沒有聽從父母的勸告留在市裏任教,而是義無反顧地回到經濟落後、信息閉塞的家鄉,從此把滿腔的愛獻給了大山深處的民族教育。從體育老師到校長,從呼倫貝爾 市教學能手到內蒙古自治區優秀教師。如今,《中國民族教育雜誌》2014年第一期刊登了她的事跡,劉艷春説:“只要工作盡職盡責、全力以赴, 做到問心無愧,一定會有收穫的一天;只要為人坦蕩豁達、真誠善良,一定會得到大家的認可,忙點累點又算得了什麼”。

  讓體育精神浸潤校園

  1993 年,懷著做一名優秀鄉村體育教師的夢想,劉艷春回到家鄉內蒙古扎蘭屯市洼堤鄉中心校任教。當時學校除了兩個破足球場,別無其他體育設施,體育課基本就是踢 踢足球、做做廣播操,領導、班主任、老師們認為體育是副科,上不上無所謂,除了幾個淘氣的學生,其他孩子都不愛運動,認為學習成績好了比什麼都強,師生基 本沒有健身觀念。

  面對這種狀況,劉艷春懇請年輕教師幫忙,組織高年級學生動手,從山上尋找了一些粗木頭自製了單雙杠、足球門,把玉米葉裝在帆布袋裏自製了“體操 墊”。她還帶領學生利用節假日勤工儉學,到山上撿橡子、採集苕條籽,到村屯撿紙盒、酒瓶、塑料等廢品變賣之後,為學校購置了跳繩、籃球、排球、羽毛球拍 等,這樣學校才初步擁有了一些體育器材。體育課上,劉艷春以形式新穎的遊戲和比賽逐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在他們勝利歡呼之時講解進行體育鍛鍊的重要 性,帶著他們觀看中國體育健兒為國爭光的電視片段……在一次次走、跑、跳、投的示範動作引領下,在一次次苦口婆心的耐心教育下,孩子們開始喜歡上了體育。 一年後,學校召開了全鄉大型運動會,劉艷春所帶的學生在7 所村校中獲得了團體第一名。“孩子們屢屢奪冠,然後就跑到我身邊歡呼雀躍,讓我和他們分享這份喜悅與成功,尤其是于金龍和吳寶江同學得了四五個項目的冠軍,那種充滿自信和激動的目光深深地震撼了我,那時我真正體驗到了作為教師的那份樂趣、甜蜜、幸福。”劉艷春説。

  目睹農村學生“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活動狀態,劉艷春寫信向扎蘭屯市財政局、民政局、水泥公司的領導求助,為學生建起了一個夢寐以求的水 泥籃球場。2005 年,中小學並校,學校更名為洼堤民族學校,教學區挪到了原來的中學院內, 學生又一次沒有了球場,劉艷春又寫了一封求援信,呼倫貝爾教育局撥款3 萬元,建起了新的水泥籃球場。 從工作最初成立的田徑隊到現在的射箭、排球、籃球、足球、乒乓球、毽球、跳繩、安代操、搏克隊等,劉艷春一步步為學生搭建了健康成長的平臺。為了展現山村 民族學校孩子們的風采,洼堤民族學校每年開展一次校運會,師生每月舉行一次體育競賽。同時,通過舉行射箭、搏克、安代舞等民族體育活動,解決了蒙古族文化 傳承難的問題。體育對於一個人成長的作用,劉艷春看得很重。她説:“在速度與耐力、靈敏與柔韌、個人與團隊的運動項目較量中,學生逐漸學會了協同作戰、勇 往直前,培養了堅毅果斷、艱苦奮鬥的拼搏精神,責任感和榮譽感會促使他們茁壯成長。體育不但能強健學生體魄,而且能凈化學生的心靈,對學生的性格、意志、 毅力、道德品質的逐步形成,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劉艷春給筆者舉了個例子,四年級的宮然和七年級的王博軒曾經都是膽小、內向的學生,在小學一二年級時沉默寡言,説話聲音極小,不愛和同學玩耍。劉艷春教會了他們跳繩、打排球,引導他倆參加了扎蘭屯市青少年乒乓球訓練班,又讓宮然參加了校田徑訓練隊,現在兩個孩子變得積極樂觀,能主動參加學 校的各項活動。

  從2006年起,洼堤民族學校在連續6 年的呼倫貝爾“海一中杯” 民族中學綜合運動會中,打破了女子200 米、男子鐵餅、鉛球、女子鐵餅紀錄,射箭女子團體取得第三名;教師排球隊在扎蘭屯市教職工排球賽中兩次奪得冠軍、一次亞軍。2008 年,在呼倫貝爾農民運動會開幕式上,洼堤民族學校派出百名師生組成安代舞表演隊,在優美歡快的旋律中,展現了蒙古族第一舞的魅力,全場掌聲雷動。

  為學校發展真誠求援

  21 年來,為了給學生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劉艷春寄出了一封又一封求援信,每次發自肺腑而寫的求援信都感動了相關人士,使他們鼎力相助。2004 年,劉艷春擔任學校副校長,看到學生喜歡跳民族舞蹈而每次活動都穿著20 年前的6 套服裝時,她心裏發酸,於是寫信向“內蒙古小鴻雁藝術團”團長求援,爭取到了50 套蒙古族服裝。

  2006 年,劉艷春借助海拉爾一中恢復對洼堤民族學校招生的有利契機,主動到海拉爾一中與吳雙龍校長溝通交流,建立了“ 手拉手學校”,爭取到了25000 元的多媒體設備、5 萬元的排球場建設資金,並極力懇請為30 余名考上海拉爾一中的貧困生減免了學費、申請了伙食補助,給學生家長減輕了不小的負擔。

  2007年,劉艷春擔任學校校長。她的的腳步越發匆忙了,她目睹校舍緊缺、孩子們接受學前教育十分困難,劉艷春積極向洼堤鄉政府求助,最後鄉政府出資10 萬元新建了180 平方米的中心幼兒園;看著師生雨雪天艱難地走在泥濘的路上,她又三番五次找洼堤鄉黨委,心繫教育的政府領導們又四處奔波,最終從交通局爭取了100 余萬元硬化了道路, 並花費20 余萬元為師生安裝了太陽能路燈。

  2008年,劉艷春與3 位同事前往呼倫貝爾市教育局,向局長和計財科長彙報了邊遠山村學校的現狀,經過近半小時的交談,兩位領導被這位農村教師的執著情懷和敬業精神所感動,當即 決定為學校配備12 套多媒體設備,為加授蒙語文的貧困生每年補助60 萬元……而當時,為了減少出差費用,劉艷春和同事住在10 元、20 元錢的旅店, 辦完公事為了趕時間乘坐25 元的低價位火車,穿著高跟鞋從天橋跑到站臺又跑到火車上,不到一分鐘列車徐徐啟動,緩過神來的劉艷春這才發現自己鼻子在流血。這是讓劉艷春最心有餘悸的一 次求援經歷。

  儘管有時候劉艷春也會因為向外界求援而遭受一些委屈,但看到學校發展日新月異,她覺得即使受一些委屈也值。

  面對社會各界人士的真誠相助,劉艷春懂得感恩,也常常引導師生知恩圖報。她説:“感恩 不一定是物質上的回饋,一個小小的舉動,一個問候的電話,一條祝福的短信,都是感恩。”

  如今,洼堤民族學校建成了教師週轉房,為教師打造了溫馨“小家”, 正在建設中的教學樓計劃2015年完工,宿舍樓、幼兒園也已立項,她説:“到那時,我們學校一定是全市的一流學校,我們的教師一定是非常優秀的教師。”

  讓每一位教師人盡其才

  劉艷春從自己的成長過程意識到,教育質量的關鍵在教師,教師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怎樣才能人盡其才,是劉艷春在學校管理中重點要解決的一個難題,用她的話説:“資源不能浪費,好鋼要用在刀刃上。” 她要著力打造業務過硬,管理能力強的領導集體跟她一起忙,她説:“我原來讀曹操的《短歌行》並不真正理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這句詩。如今,我才真正讀 懂了它。”

  4年時間, 劉艷春已將3 人從主任培養為副校長、9人從普通教師提拔為中層幹部,讓優秀教師的才華有了施展的空間。劉艷春用的中層幹部個個都能獨當一面。2009年,她把內蒙古師 范大學畢業的呂天池提到了主任的崗位上,主抓教學,開始人人不服氣,一個剛調來的“小毛孩”能懂什麼,這不是拿學校的教學開玩笑嗎? 然而一段時間過後,人們不得不佩服她的眼光,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明顯好轉。2010 年,劉艷春把一個“悶聲不響的棉花包”放在了伙食管理員的崗位上,起初沒人能理解,可她説:“這個人雖然能力不是特別出眾,可他膽小心細、廉潔自律、做事 認真,你們就沒發現,他把自己的生活管理得井井有條?伙食管理應該沒問題。”幾年下來,學生吃得好,飯菜調配合理,家長也非常滿意,最重要的是食品衛生和 食品安全得到了保障。

  劉艷春用的人個頂個有特點, 起初有些老師還不能理解,但她的思路是“每個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只要品質可以,大體上沒問題,小毛病逐漸幫著改正就行,” 這個理念最終都收到了奇效。也正是這種心繫師生、嚴愛相濟的精神感動著師生家長,在6年的校長任職期內沒有一例上訪事件發生,每年的全市行 風測評都排在教育系統前列。

  “劉校長工作睿智果斷、雷厲風行。然而,她又是一個感情細膩的人,最見不得別人的苦, 最看不得別人的難,她幫助過的人,我們知道的就不計其數,更別説那些不為人知的。”學校副校長肖景峰告訴筆者。我們也曾試圖從她口中得到全面了解,而她只 是淡淡的一笑説:“古人有句話‘善欲人知不是真善’,你們就不要問了。”

  學校有一位教師由於夫妻離異,無家可歸,劉艷春把她接到學校, 無微不至地關心照顧,就連行李、鞋油、洗漱用品都給準備齊全,行為的感召、語言的開導、精神的撫慰,終於使這位教師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振作起來,又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之中。

  劉艷春在生活上關心每一位教師,如幫助單身教師尋覓佳偶:3年中已有呂天池、盧長順、馬俊山相繼成家,他們不僅沒遠走高飛離開偏遠山村,還把愛 人帶到了這所學校任教;爭取項目,建教師週轉宿舍樓,解決了32名外地聘用教師的住宿難問題……劉艷春説:“老師們的生活舒心了、工作如意了,就留住人才了。”

  讓學生不因貧困而落淚

  偏遠民族地區的學生常常要面對家庭貧困的問題。而很多時候,這個問題只能依靠外界援助來解決。

  學生謝美萍是色吉拉呼村三組的貧困家庭的孩子,中考結束後父親為了給她借上高中的學費而遇車禍身亡,肇事司機逃逸,家人到場時他的衣兜裏裝著借 來的帶著鮮血與期望的1000元,看著上高中的姐姐,想到體弱多病的母親將靠著十幾畝貧瘠的土地維持生活,謝美萍心如刀絞, 萬般無奈忍痛決定輟學。看著這個命運多舛的家庭和不幸的學生,劉艷春多方求助,最終扎蘭屯一中為謝美萍免除了學費, 入學後的她立志成才,靠著自己的打拼現已成為清華大學的研究生。

  學生李馨初二時父親患白血病撒手人寰,家裏為治病而債臺高築。但所有的逆境沒有擊垮她,她以頑強的毅力考入了高中。大學期間,劉艷春幫著擔保借了助學貸款,李馨靠著勤工儉學維持了學業。“這兩名逆境中的孩子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努力,讓我很受觸動,也讓我覺得自己身上的責任很重。”劉艷春説。

  擔任校長的6 年時間裏,劉艷春四處奔忙,給貧困生爭取了360 萬元的加授蒙語文貧困生補助;給100 余名留守兒童尋求了10 余萬元的資助款;幫畢業上不起高中、大學的學生寫求援信,使10 余名學生繼續學業。

  21 年的辛勤耕耘, 匆忙走過。劉艷春説,她最自豪的事情是家鄉的民族教育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已經成為扎蘭屯鄉鎮民族教育的驕傲。未來,她最大的願望是通過自己和老師們的執 著堅守,換取孩子們走出大山的機會,用知識改變自己和家人的命運,讓學校成為扎蘭屯乃至呼倫貝爾民族教育的先進單位。她堅信:只要邁步,路就一定在腳下延 伸;只要揚帆,便會有八面來風。(光明日報記者 高平 通訊員 孟先敏)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3403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