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興利:背篼法官

臨江仙•題郭興利

明月披肩山路走,袖藏碧水風清。背蔸送法送真情,奔波君瘦了,小事大民生。

案件萬千難勝數,誰知多少行程?村民心底有天平。國徽迎旭日,金盾鑄忠誠。

23年,他的19位同事因種種原因相繼離開了開封法庭這個偏遠的山區法庭,只有他像劍門關古蜀道旁的千年翠柏,篤定而專注,一直沒挪窩;
        23年,他辦案2450余件,無一被發改、投訴,無一不廉舉報,群眾稱他是“開封的郭青天”,組織授予他“全國優秀法官”等30多項榮譽;
        23年,他背爛了10個背篼、磨壞了37副背繩、騎壞了5輛自行車,當地百姓親切地叫他“背篼法官”,媒體誇他是“鐵腳進村,躬身為民”,網友説“一個背篼背出了幹群魚水情深,傳遞了社會正能量”。
        他,就是四川省劍閣縣人民法院開封人民法庭庭長——“背篼法官”郭興利。
“法治夢”從挫折中起航
        1960年,郭興利出生在劍閣縣正興鄉龍虎村。1991年從部隊轉業,被分配到開封法庭。
        在郭興利心中有兩個理想的職業:律師和法官。到開封法庭工作,在郭興利看來,不僅圓了夢,離家也近,而且“基層法庭人手少,參與辦案的機會肯定會更多”。懷揣樸實的情懷和服務鄉親的想法,郭興利就這樣紮根基層,開始了司法為民的征程。這一扎,就是23年。
        萬事開頭難。初到開封法庭,郭興利就栽了“跟頭”。
        1991年9月的一天,公店鄉一位村委會主任帶著兩個村民來到法庭解決兩人的山林糾紛。郭興利運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識給兩位村民講法講理。説了半天,讓郭興利意想不到的是:兩位村民竟然拉扯著到離法庭不到200米遠的文廟裏燒香賭咒,寧可以迷信方式處理問題,也不服他的調解。
        “這件事對我觸動很深。”郭興利後來分析,主要是“自己法律知識貧乏,對當地風土人情缺乏了解,沒有説服力”。這讓郭興利意識到,像劍閣山區這樣貧窮、落後、愚昧的地方,需要大力普及法律。
        受此刺激,郭興利進一步發奮鑽研專業知識,自學心理學、人際關係學等知識,深入到田間地頭,為百姓排憂解難。“從此,我就再沒有過離開偏遠落後的鄉村,到縣級機關或者條件好一點的鄉鎮工作的念頭了。”
        春去秋來,23年間,由於劍閣山區條件艱苦,先後有19名法官與郭興利共過事,但都因種種原因,離開了這個地處三市交界、生活和工作環境艱苦的偏遠鄉鎮。唯獨郭興利,選擇了堅守。
        “老郭,你為什麼沒有要求到縣城工作?”2012年,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王海萍到劍閣縣法院調研考察工作時關切地問郭興利。
        郭興利脫口而出:“忘了。”
        他早已把理想、青春與溫情寄託在了這片土地。
放得下的背篼放不下的責任
        今年已經53歲的老郭,不像年輕時那樣背著背篼在山路上健步如飛,但每當他背著背篼巡迴辦案時,依然充滿無比的自豪和篤定。
        使他下定決心走村入戶背著背篼巡迴辦案,源於一次辦案對他的啟發。
        1999年3月,剛擔任開封法庭庭長不久的老郭,準備開庭審理一起贍養案。説好是上午9點開庭,老人的兒女早到了,可眼看都12點了,還沒見兩位老人的蹤影。終於,兩位老人氣喘吁吁、步履蹣跚地來到了法庭。老人説,早上5點就起床,走了30多裏的山路,可還是遲到了……
        老郭的眼睛當時就濕潤了,他心想:我們為什麼就不能主動到老百姓家中去開庭審理案件,最大限度地減輕老百姓的訴訟負擔、奔波之苦呢?當天下午,郭興利召集大家商量,一致決定:送法下鄉,上門辦案。
        説幹就幹,第二天,郭興利到集市上買了一隻川北特色的竹編背篼,上大下小,郭興利他們很滿意:下面裝卷宗,安全;上面放國徽,寬敞。從此,郭興利他們開始了“背篼法官”生涯。
        這一背就是整整十年。十年間,很多時候老郭天不亮出門,摸著黑回家,兩頭不見天。十年間,有因為不熟悉路,“南轅北轍”的鬱悶;有“老天爺”突降暴雨,人變成落湯雞的狼狽;有被野狗圍攻,孤獨無助的惶恐;更有腳底磨泡,渾身散架,倒床便睡的疲憊。十年間,老郭他們用背篼把法庭“背”到了農家院落、田間地頭、工廠學校;十年間,鞋磨破了一雙又一雙,背篼背壞了一隻又一隻。開封老百姓也給他取了個響噹噹的名字:“背篼法官”。
        有人説郭興利是自找苦吃,可郭興利説:“法官多動腿,群眾就能少跑路。”也有人説:背背篼審案,郭興利是在作秀。可更多的人説:哪有堅持十年的作秀!
        再後來,法院給開封法庭配了車,除了不通公路的地方用得著背篼外,大部分時候都開車去。“如今條件好了。説實話,背篼很少背了,可背篼精神不能丟,為鄉親們服務的意識不能丟,法官的責任更不能丟。”説這話時,老郭飽經滄桑的臉上露著坦誠。
鄉村法官就是要解決好群眾“比天還大的大事”
        農村法庭承辦的案件,大多是家長裏短之類“雞毛蒜皮”的小事。但郭興利心裏清楚,在法律意識相對淡薄的農村,外人看來不足挂齒的一個小案件,足以改變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的命運。在當事人那裏,這些都是“比天還大的大事”。
        審理案件,“能調則調,當斷則斷”。但郭興利發現:作為鄉村法官,訴訟調解是案結事了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要從根子上解決當事人的“大事”,應該更多地選擇調解。
        老郭也常常給庭裏的同事講,老百姓很質樸,他們懂道理但不一定懂法律,這個時候法官就應當是他們法律上的好參謀、好幫手。
        在農村,特別是山區,一些村民法律意識淡薄,少數當事人甚至是“油鹽不進”,要做好調解工作,絕非易事。經過不斷探索、用心琢磨,老郭“因地制宜”,總結出一套調解的工作經驗:“四心、三把握、兩書、一聯動。”“四心”指耐心、細心、熱心、公心;“三把握”指把握好調解的前提、把握好個案特點、把握好調解時機;“兩書”指《調解預約書》和《執行告知書》;聯動是與村社幹部等人民調解員一起調解案件。
        老郭還給自己和庭裏的同事訂了個規矩:結了的案件必須逐件回訪。老百姓對案件處理適用法律有哪些不明了的地方、案件的落實情況、關係的修復情況等都在回訪的範圍,每一次回訪,他都能發現一些問題,也總能解決掉這些問題。
        這些看似簡單的辦法組合上陣,不僅成為調解案件的利器,也成為做群眾工作最直接見效的“高招”。
        郭興利説:“靠群眾做群眾的工作,事半功倍,沒有他們,我啥事也做不了,啥事也做不好。”郭興利認為,無論當事人怎麼“犟”,他總有信服的人,讓這些人來做工作,要容易得多。每次外出辦案,老郭隨身都帶著一件“法寶”——一個小小的筆記本。翻開泛黃的筆記本,上面記滿了轄區內所有村組幹部、當地有威望的長者、七十歲以上老人的名字,每到一處審理或執行案子,郭興利都會從褲兜裏掏出這個小本子,邀請這些“名人”參與案件的審理與執行。
最慷慨的人和最“摳門”的人
        2008年4月25日,涂光富為同村村民修房子時,不慎受傷,腰椎斷裂。兩家都不富裕,調解難度很大。經過老郭耐心調解,涂光富獲得13萬元賠償。
        看到涂家家境貧寒,老郭又主動跑到縣民政局,幫助涂光富落實了低保,申請了民政救濟。5年來,郭興利仍不時送去輪椅、棉被和豬肉等東西,為涂光富提供生活上必要的照顧。
        這只是郭興利幫助的眾多當事人中的一個。對他們,郭興利總是慷慨解囊,但對自己卻很“摳”。
        平日裏,郭興利總是穿著法官服,他對此的解釋是:穿著法官服對自己多了一份約束,老百姓也容易找到他。熟悉他的人卻知道,因妻子下崗多年,一直沒找到正式工作,老郭家經濟拮據,他捨不得為自己添置新衣服。
        今年上半年,郭興利的妻子唐克誼得了重病。老郭把她送到成都治療。住院時,要交3萬元押金。這位有無數個辦法讓當事人握手言歡、擺脫困境的法官,此刻卻蹲在墻角直掉眼淚。最終,妻子在成都做生意的侄女將錢送到醫院,半開玩笑半當真地説:“姑父,你站起都能擋住一大片天,還拿不出3萬塊錢?”郭興利無言以對。
        在唐克誼眼裏,老郭是個“可惡的男人”。2008年,郭興利獲得“全國優秀法官”榮譽,縣法院特別獎勵他攜家屬一起出去療養。唐克誼計劃去麗江,可郭興利卻是一忙再忙,這事就這樣耽擱下來。在唐克誼的朋友圈留下一個“笑柄”,大家説:“是不是你老公説謊哦!咋個五年了都還沒有去旅遊呢?”儘管郭興利是這麼“可惡”,但唐克誼仍是心疼勝過埋怨。
        在郭興利辦公室的墻上,挂著一幅寫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匾額。郭興利告訴記者,這塊匾額是他剛從部隊轉業到法院時,父親為勉勵他努力工作送給他的。在法庭堅守23年,每一次辦公室的搬遷,他最先懸挂的就是這塊匾額。
        “這是父親對我的殷切期望,也是我對父老鄉親們的一份責任,我生在大山,長在大山,我離不開大山的百姓,這裡,是我永遠的家!”郭興利説。

留言板

登錄註冊用戶名 密碼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

作風存黨性

但持法理公平
調解進村家

為保鄉鄰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