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焚綿山》講述的是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19年,介子推忠心護駕,文公複國後,介子推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為了讓介子推出山,下令焚山,介子推與母被焚而亡。文公追悔,為介子推修祠立廟並下令于子推忌日禁火,以寒食寄託哀思。 “清明節”標誌了一年中春耕的開始。這種習俗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説起“清明掃墓”的習俗,其實源於另一個民俗節日“寒食節”。而“寒食節”的由來,就是今晚您所看到的這個故事。介子推在綿山逝世後,晉文公重耳悲痛之餘,下令以後每年的這一天都要禁止煙火,於是人們就把這天叫做了“寒食節”。到了唐代,唐玄宗下達了“要在寒食節祭掃先人墳墓”的詔令。此後,掃墓成了寒食節的一項主要內容。而舊時的這個“寒食節”又恰恰就在“清明節氣”的前兩天。所以,久而久之,一個萬物開始生長的節氣和一個緬懷先賢前輩的節日合為了一體,這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説的“清明節”。
清明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是祭祖、掃墓,緬懷先人的日子。在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之際,《空中劇院》精心策劃,攜手長安大戲院推出京劇現代戲專場演出,緬懷抗日革命先烈。
京劇摺子戲《康氏哭靈》、《小上墳》、《探陰山》、《祭江》,北京京劇院、天津市青年京劇團演出,翟墨、常秋月、孟廣祿、薛亞萍等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