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22日電 隨著各地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推進,文化生産力得到進一步釋放,文化建設活力顯著增強,公益性文化事業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經營性文化産業佔國民經濟比重明顯增大,文化市場日益繁榮,精品力作不斷涌現。
山東臨沂、河北保定、安徽蕪湖、湖北天門作為各省的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市,文化體制改革全面推進,各項改革任務基本完成。
山東臨沂:三項重點突破實現文化體制改革
近日,山東臨沂市推出的內河深水大型實景演出《蒙山沂水》,在臨沂市萬畝沂河水面上全新盛裝登場,讓不少遊客流連忘返;作為向新中國成立60週年獻禮影片,《沂蒙六姐妹》6月15日在京首映後不久,在全國陸續上映。還有電視連續劇《沂蒙》、新編歷史故事柳琴戲《王祥臥魚》等,這些都是臨沂市開展文化體制改革過程中創作的文化精品,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作為山東首批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市,臨沂從2006年開始啟動文化體制改革,重點從三個方面進行突破:
一是以綜合執法為重點,改革宏觀文化管理體制。臨沂市首先推進了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強化執法主體,實行統一執法。整合市文化、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三家執法職能和執法隊伍,組建了市文化市場管理執法局,實現了行政審批權與執法權的分離。其次整合管理職能,強化管理主體,將市文化局、新聞出版局、廣電局的管理職能進行歸併,新組建了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實現了由“辦文化”向“管文化”的轉變。其三,堅持政事分開,實行管辦分離。合併廣播電臺、電視臺、有線電視臺及傳輸中心等6個事業單位,組建了市廣播電視臺,成為獨立法人實體。
二是以文藝院團為重點,實行項目帶動,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在文藝院團方面,實行一團一策:對市柳琴劇團,從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角度,保留了事業性質;對市歌舞團,實行轉企改制,在保留原來財政撥款不變的基礎上,運用市場化手段,籌措5300萬元打造了大型水上實景演出《蒙山沂水》。
三是以市縣一體化為原則,堅持上下聯動,集中突破縣區改革。縣區改革貫徹“市縣區一致、全市一體化”的要求,對縣區新組建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實行垂直領導、雙重管理;在縣區成立了文廣新局,將廣播電視臺從原來的管理機構分離出來,實現了局臺分設;各縣區設立了文化産業發展辦公室。
在整合機構、轉企改制,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離之後,臨沂市文化産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局面。目前,全市建成文化産業園區12個、文化産業基地11個,文化企業發展到7000多個,投資過千萬元的文化産業項目51個,其中過億元的20多個;文化産業連續四年以年均40%以上的增幅發展,佔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不足1%,提高到去年的3.9%,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亮點。
河北保定:多措並舉完成文化體制改革各項試點任務
作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地區的河北省保定市,以文化大市和文化名城建設為載體,全面推進市屬媒體、文藝院團、影院等方面的改革,激發了文化事業、文化産業發展的活力。
為推動文化體制改革,保定市建立了組織體系,制定了《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等政策體系,設立了文化大市暨文化名城建設、文化産業發展和文化體制改革兩項專項資金。為推進媒體改革,保定實施宣傳業務和經營業務兩分開。保定日報社是我國辦報最早的地級報社,改革中實行了“一社兩制、事企分開”的管理體制,成立保定報業傳媒有限公司。在今年金融危機報業經濟收入整體下滑的情況下,報社經營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10.6%。保定電臺、電視臺也積極改革管理機制,大大提高了綜合效益。
據介紹,保定以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為主攻方向,將四家市屬文藝院團撤銷並進行重組。其中以保定老調劇團為主組建了保定藝術劇院,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産老調的傳承和保護;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成立演藝公司,組建了保定古城飛歌藝術團。新公司成立後,投資3000萬元打造了大型實景劇目《印象 野三坡》,連續演出近百場,實現收入500多萬元,拉動了旅遊和文化産業發展。
按照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的要求,保定完成了六家影劇院的企業登記和註冊工作,組建成立保定市文化影視培訓中心,建設關漢卿大劇院、保定歷史名人苑等公益性文化設施。對影劇院所屬原事業單位人員進行妥善安置,確保職工利益不受損。
針對文化市場管理點多、面廣、任務重的實際,保定調整了原有的市“掃黃”“打非”工作領導小組,成立了保定市文化市場管理委員會,組建了保定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大隊。按照“整合資源、統一管理、重在基層、規範執法”的要求,將全市所轄22個縣(市)文化(含文物、新聞出版、版權)、廣電行政管理職能實行合併,全部組建、設置了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在各縣成立了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作為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直屬機構,對屬地文化市場實行綜合執法,基本形成了覆蓋全市的統一、高效、有序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體系。
安徽蕪湖:創新文化管理體制機制 分類指導分類改革效果初顯
蕪湖市在文化體制改革中管辦分離、分類指導的思路非常明確,在全省率先出臺文化體制改革試點方案,實行政企、政事、政資分開。
2005年4月,蕪湖在全省率先撤銷市文化局、廣電局,整合組建市文化委員會,加挂市新聞出版(版權)局的牌子,統一行使原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版權)等行政管理與執法職能,將精力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從系統管理為主轉變到了以社會管理為主。並於2006年8月成立綜合執法大隊,作為市文化委員會直屬機構,由其授權成為行政執法主體對全市文化、廣電、新聞領域實施綜合執法。
同時,將全市宣傳文化單位按性質和功能劃分為行政執行類、社會公益類、産業化類三種類型,明確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大隊為行政執行類事業單位,重點在於精簡機構,提升效能;蕪湖日報報業集團、市廣電總臺、市文化館等公益類事業單位重點在於增加投入、改善服務;市歌舞戲曲院團、印刷廠等産業化類文化單位重點是轉換機制、面向市場。
通過有計劃的分類改革,蕪湖大部分文化單位理清了思路、明確了職責。其中,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效果較為突出。
據介紹,截至目前,蕪湖轉企改制的文化單位共有10家,參加身份置換的有412人。2008年,報業集團、廣電總臺的主營業務收入分別達到了9450萬元和9800萬元,與改革前的2005年相比分別增長了52%和81%。
2006年6月,國有獨資的“蕪湖市藝術劇院有限公司”在整合市歌舞團、黃梅戲劇團、越劇團、廬劇團、劇目創作研究室、演藝中心等文化演藝資源的基礎上成立,當年就扭轉了四團總計一年演出僅30場的“窘境”,完成演出105場,總收入79萬元。此後兩年演出場次和收入也連續“飆升”,到2008年完成演出186場,總收入231萬元,名列全省89家專業文藝團體第4名,職工的個人平均收入也比改革前增加了2倍。
此外,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大隊通過公開招考與內部整合選拔相結合,吸收了8名隊員,平均年齡31歲,學歷與專業技能兼備,不僅精簡了機構,還通過建立市、縣(區)統一高效執法網絡,解決了多頭執法和責任不清的問題,提升了執法效能,降低了行政成本。
湖北天門:文化體制改革惠及民生
從2007年開始,作為湖北省文化體制改革的試點地區,天門市通過推進鄉鎮文化體制改革、文化廣播等事業單位的管辦分離,經營性文化單位的轉企改制,激活文化企事業單位的活力,理順文化管理體制,形成了政府主導下引導有力、激勵有效、活躍有序、寬鬆和諧的文化事業“大家辦”的局面。
天門組建了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市廣播電視臺和湖北省楚天數字電視公司天門分公司;建立了縣鄉兩級的執法網絡,健全了文化市場長效管理機制,並將全市7個鄉鎮文化站全部轉制為服務中心,建立了鄉鎮文化服務中心“以錢養事”的新機制。
天門市還深化文化、新聞單位內部改革,對天門劇院、人民劇院整體轉企改制,改造升級。利用每年4000多萬元的財政補貼,加大農村電影放映隊的建設,現在30支電影放映隊活躍在天門的近800個鄉村,每年免費放映一萬多場。
據記者了解,天門市在農村、社區、企業建起了1000多個文化俱樂部,豐富群眾生活;7200多場戲曲、2萬多場電影、46萬多冊圖書送到了群眾家門口。天門市還建設多種農村文化俱樂部,讓農民朋友擁有“文化樂園”。至2008年,全市建有農家書屋150家、農村文化中心戶248戶、村級文化活動室700個、農村休閒健身點98個,這些農村文化俱樂部的建成,極大地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去年天門的文化産業增加值達到了6.92億元。(新華社記者蘇萬明、楊守勇、熊潤頻、廖君、關建武采寫)
責編:郭筱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