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 改革開放30年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出世始末

 

CCTV.com  2008年10月11日 22:5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廈門日報  

     

     廈門日報專訪新聞出版總署原副署長王強華(趙琳 攝)

     【人物名片】王強華,1933年出生。歷任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民主與法制社總編輯,現為中國報業協會副主席、常務書記。

     1978年5月11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光明日報》上橫空出世。

     

時任《光明日報》總編輯的楊西光。

改革開放30年 30年故事匯

中國外交30年:從器物到內省

杜潤生:你要社會主義,我要群眾!

失蹤的蛇口:25年前的民意測驗

30年鮮活的證據:“傻子”年廣九

      北京的春天,桃花紅,楊柳綠。與改革開放有著直接因果關係、並即將召開的北京奧運會,成為最熱門的話題,人們嘴裏呵出來的都是喜氣。

      春在枝頭鬧,75歲的王強華卻陷入了沉思。春天總叫他多思,春天總叫他不由自主地回到1978年。

      1978年的春天遲遲不肯降臨。“四人幫”粉碎了,可兩道枷鎖又箍住了人們的思想,那就是當時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提出的“兩個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要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要始終不渝地遵循。“兩個凡是”的直接目的就是阻撓鄧小平出來工作,不許為“天安門事件”等大量冤假錯案平反,而更廣泛的含義,則是神化毛澤東。

      剛剛復蘇的激情與思考,再次被重重壓抑。而壓抑有多重,對未來的渴望就有多迫切。

      一場矛頭直指“兩個凡是”,日後被譽為當代中國最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正在醞釀。只等歷史隧道端口的那道閃電!

      1978年5月11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橫空出世!這篇刊登于《光明日報》頭版、長6338字的歷史雄文迅速點燃了真理標準大討論。據不完全統計,到1978年底,中央及省級報刊發表的真理標準討論的文章有650篇之多,以燎原之勢形成了以理論界為主力,波及全國,影響各界,人人關注的討論熱潮。這不止是一場理論問題的討論,更是一場政治問題的討論,從8月到11月,各省市自治區負責人和軍區負責人先後表態,公開講話支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福建省委第一書記廖志高是最早表示公開支持的省委書記之一。

      “大討論”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與理論基礎,“兩個凡是”受到堅決批判。時至今日,十一屆三中全會傳出的聲音還振聾發聵,“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

      “大討論”之後,“解放思想”對於中國人而言不再只是一個書面上的詞彙。解放思想帶來了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的成果又反證了解放思想的正確性與必要性。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指出“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引發“大討論”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被稱為當代中國第一份思想解放的宣言書。可在北京期間,我們沒能見到親自主持修改、果斷決定發表這份宣言書的《光明日報》原總編輯楊西光,他已逝世十幾年了。當不止一次地聽到了人們追念他在非常時期的非凡表現時,我們除了對他的政治勇氣與理論勇氣心存深深敬意外,又多了幾分親切,因為他在調任《光明日報》總編輯前,曾擔任福建省委宣傳部長。

      王強華也老了,但他舉老邁之身編寫的《引發真理標準討論文章問世紀實》一書很快就要出版了。作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的編輯,他深感“這前前後後不是一兩篇文章就能説清的,非得寫一部書才説得明白”。

      “引發”一詞,生動註釋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於“大討論”的作用,王強華對這兩個字的理解是:“‘引’字,左邊一張弓、右邊一根弦;‘發’字,指射出去。引發,即,拉滿弓,準備射出去。”

胡福明(左)到北京改稿時,與編輯王強華合影

      十易其稿,歷時一個多月

      廈門日報記者: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以下簡稱《實》文),其稿件最初來源,有人説是《光明日報》約稿來的,也有人説是南京大學教師胡福明的自由來稿,而事實呢?

      王強華:《實》文的初稿是我約的,但必須承認一點的是,我並沒有給胡福明出具體題目,而是圈定了一個範圍,就是要從理論上撥亂反正、深入批判“四人幫”。

      那是1977年7月,南京地區理論界正在南京召開“深入揭批‘四人幫’,劃清理論是非”的理論研討會。這樣的討論會在當時是很少的,報社派我到南京去參加這個理論會,主要任務是,采寫新聞和為本報的理論部《哲學》專刊組稿。

      在會上,我注意到南京大學青年教師胡福明的發言,他認為,“文革”中批判的“唯生産力論”其實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批“唯生産力論”就是批判馬克思主義,這在“兩個凡是”仍支配理論界的當時,提出這個觀點是得冒一定風險的。主辦方因為他的發言引起激烈反駁甚至中途休會。由此,我認為他是比較有勇氣的,也是思想比較解放的,是較為理想的組稿人選,就約了他寫稿。後來,胡福明寄來了兩篇稿子,其中一篇就是《實》文的初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儘管理論色彩較重,引證馬列原著較多,顯得過於純理論,但它畢竟提出了一個在當時重大而敏感的問題——實踐與理論的關係和真理標準的問題,批判了林彪、“四人幫”鼓吹的“毛主席的話,句句是真理”,符合我們組稿的基本要求,不失是一篇好文章。

      我在刪去了一些“純”理論的段落之後,于1978年1月14日簽字發排在《哲學》專刊上。

      廈門日報記者:可為什麼見報以後是在《光明日報》頭版呢?

      王強華:我把刊登了《實》文的《哲學》專刊的清樣送給時任《光明日報》總編的楊西光審閱。與平時不同的是,五六千字的文章,楊西光足足看了一兩個小時。他做出了重要決定:第一,把文章移到頭版發,“這樣的文章放在《哲學》專刊上發,太可惜了”;第二,文章還得認真修改,加強理論聯絡實際。於是,文章被暫時撤了下來,進入了十易其稿的修改階段,歷時一個多月。

1/2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