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聖誕節這一天,上海聖約翰書院裏,學生正在演出外語課本中的英語劇,這次演出被認為是中國人在本土演出話劇的開始。從這個時候開始,這種被成為新劇的表演形式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其他中國學校的舞臺上。>>詳細內容
1899年聖誕節這一天,上海聖約翰書院裏,學生正在演出外語課本中的英語劇,這次演出被認為是中國人在本土演出話劇的開始。
上個世紀初,留學日本的中國青年李叔同在學習西洋繪畫的同時,接觸了從西方傳入日本的話劇,並組織了話劇團體“春柳社”。
1907年,民主革命已經開始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剛剛興起的新劇在此時也成為了傳播時事、鼓吹革命的手段。
1918年11月23日,北京政府教育部正式公佈了"注音字母",以北京話為標準口語。在話劇舞臺上,國語成為了標準語言。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易卜生的戲劇《玩偶之家》被作為宣傳“婦女解放”的教材,搬上了中國的話劇舞臺。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受到國際左翼思潮浸染的部分中國話劇從業者開始向著無産階級戲劇方向努力。
上世紀三十年代,在上海,一個借鑒歐洲旅行劇團的形式發起成立的中國旅行劇團在卡爾登大戲院演出。
1937年12月13日,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的成立讓話劇從劇院走向街頭,從都市走到農村。
抗戰爆發後,以宣傳抗日為目的活報劇開始在國統區和各抗日根據地迅速盛行起來。
新中國成立後,所有的民間話劇團體經過改編由政府統一管轄,許多文化人士、話劇從業者都成為了國家工作人員。
1978年初秋,一齣名為《于無聲處》的話劇在上海上演,儘管事先沒有進行任何宣傳,但演出卻異常成功,在上海幾乎家喻戶曉。
與時代的瞬息變幻一樣,九十年代的中國話劇與時代的變換一樣,明顯地呈現出各種思潮的嬗變,進入了一個在探索中調整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