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無聲處劇照
1978年9月23日,進入夏末的上海已初顯涼爽之氣,臨近傍晚,位於西藏中路120號的上海工人文化宮,開始熱鬧起來,文化宮裏一個僅能容納四百人的小劇場,陸續坐滿了人,這一天晚上,工人文化宮的業餘話劇隊將要上演一齣名為《揚眉劍出鞘》的話劇。這出話劇以兩年前的"天安門事件"為背景,描革命幹部梅林和兒子歐陽平等人,因為悼念周恩來而遭到迫害的故事。後來改名為《于無聲處》。
宗福先(話劇《于無聲處》編劇):《于無聲處》是1978年的五月份,用了三個星期寫完的。創作的過程呢,起因其實也就是我自己的個人經歷。1976年天安門事件發生的時候,4月6號就有一個參加了天安門廣場悼念周總理活動的一個朋友,從北京來到上海,他就跟我描繪了天安門廣場上,上百萬的人,悼念周總理,討伐四人幫。那時候聽了以後熱血沸騰。結果沒想到他離開以後,第二天4月7號晚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就宣佈,天安門事件為反革命事件。一下子就當頭一悶棍。
紀念周總理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總理逝世。這一年的清明節前後,北京市上百萬人民群眾,自發地聚集到天安門廣場,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獻花籃、送花圈、作詩詞,悼念周恩來,但這一活動,被"四人幫"定性為反革命事件。
共青團員王立山在紀念碑上貼出了"欲悲聞鬼叫,我哭豺狼笑。灑淚祭雄傑,揚眉劍出鞘"的詩句,兩年後,這首詩被宗福先寫進了自己的劇本《于無聲處》。
宗福先:因為在此前最悶的時候,我就覺得,啊呀,中國人的耐性太好了,怎麼明明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怎麼還這麼平靜地、能夠這麼安穩地生活呢?後來到那個時候,我突然感到我錯了,一下子跳出一個想法,人們不會永遠沉默。這個也就是後來《于無聲處》的主題。
天安門事件發生兩年後,"四人幫"雖然已被粉碎,但"天安門事件"尚未得到平反,所以1978年9月23日晚上的這次話劇演出沒做任何宣傳,一角錢的演出門票也只是一張寫著座位號的小紙條。
宗福先:大家是用自己真的是滿腔熱情地投入排練。擔憂呢,你説一點沒有,也有。有一次我們的主演張孝中,他就跟我説,宗福先,這戲要是成了,你可得請我們吃飯,我説行啊,沒問題,我脫口而出,我説不過要是我因為這個戲抓進去了,你們得管給我送飯,結果所有的演員説,沒問題,我們大家輪流給你送飯。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