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奴吁天錄
一百年前,一個名叫"春柳社"的中國留學生團體,在日本東京上演了兩齣戲劇,一齣名為《茶花女》,另一齣名為《黑奴吁天錄》,這兩齣戲劇在內容和形式上完全區別於中國傳統的戲曲,在借鑒西方戲劇和日本新派劇的基礎上,演變成一種全新的藝術樣式,後來被稱為話劇。
1907年因此被定為中國話劇元年,然而,比這個時間還要早半個多世紀,伴隨著侵略者的槍炮聲,話劇這種由西方戲劇藝術演變而來的舶來品,就已經進入了中國人的視野。
蘭心大劇院
1866年,開埠23年的上海已經初顯繁榮,這一年,在上海的公共租界裏,英國人修建了一座劇院,取名蘭心,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座西式劇院。蘭心大劇院建成後不久,一個名叫A.D.C的英國業餘劇團開始在這裡上演西方戲劇,他們每年要公演3到4次,每次3天,全是夜場,由於蘭心大劇院由外國人經營,觀眾自然都是各國租界裏的僑民,而且全部用英語演出,所以幾乎與中國社會隔絕。
顧文勳(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戲劇研究所 副教授):在蘭心劇院演戲基本上也是他們自我娛樂,演給自己僑民看的,所以對於普通中國人來説,可能基本上沒有怎麼看。但是也有少數的,當時上海的一些知識分子,看過他們的演出。
郭富民(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 教授):(外國)僑民的這個演劇在很長時間對中國的社會沒有影響,或者幾乎沒有影響,也沒有引起民眾的注意。這個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我們國家在近代,很長時間人覺得演戲是很低賤的,覺得是比方説外國人要是他們弄個劇團在這裡演劇,他不覺得這是值得注意的事情,所以整個社會也不注意它。
當時一個名叫徐半梅的中國人看過A.D.C劇團的演出,而他後來也成為中國早期話劇的活動家,他在《話劇創始期回憶錄》中感嘆到:"假使當時有部分人能對這個劇團加以注意,以它作參考品,那説不定中國的話劇,可以早十年産生"。
西方戲劇起源於古希臘祭祀大典上的歌舞表演,常見的種類有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和木偶戲,戲劇在西方一直非常盛行,16世紀,英國莎士比亞的悲劇,淒美委婉,驚世駭俗,幾乎讓歐洲人對戲劇的熱愛到了癡迷的狀態。
西方戲劇
到了19世紀,易卜生、蕭伯納的批判現實主義戲劇,則讓整個西方舞臺為之一震,在歐洲,上至王宮貴族,下到底層民眾,都把戲劇作為一種至高無上的藝術來欣賞和追捧。
工業革命爆發後,歐洲人幾乎把所有最好的科技發明,都用在了戲劇的舞臺上。
1846年,巴黎的劇院率先使用弧光燈代替原來的灰光燈和瓦斯燈,1876年,白熾燈的發明,則讓舞臺完全依靠電燈的照明,使舞臺上的演員成為了矚目的中心,並促進了用三維布景代替透視圖繪背景,帶來了各種異乎尋常的舞臺效果。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