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平,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西部。這裡一共擁有碉樓1833座,分佈在全市15個鎮一千六百五十九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因此,開平又被人們譽為“碉樓之鄉”。在漢語裏,碉,指軍事上用作防守的堅固建築物。樓,指兩層或兩層以上的房屋。“碉樓” 一詞,就是把樓的建築形體與碉的防禦功能相結合而成的。開平碉樓辦公室普查表明:開平碉樓大部分是由海外華僑出資建造的。
這裡是開平碉樓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四個提名地之一的塘口鎮自力村。村裏有一座名字叫“瀾生居廬”的樓房,自樓主人方廣容1949年去了美國之後,就一直沒有打開過。樓房裏面保存著哪些秘密呢?
光宗耀祖,落葉歸根,傳宗接代的傳統和意識,促使海外華僑返回家鄉建房、買地、娶媳婦。裝滿財物的金山箱、富裕滋潤的生活、漂亮寬敞的房間,讓土匪和盜賊垂涎三尺、使他們把貪婪的目光瞄向了華僑和僑眷。
資料表明:歷史上,開平一共有三千多座碉樓,建造的鼎盛期在1900年至1931年。在這短短的三十一年間,開平共有一千六百四十八座碉樓相繼崛起。這個數字的背後意味著什麼呢?
這是1932年出版的《開平縣誌》,這段只有三行多的文字,記載著發生在開平的一個慘烈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間,開平月山鎮龍田村有一個叫許龍所的人,靠做絲綢生意發了家,成為遠近聞名的商人。
“阿爸離家鄉,揾)錢把家養,去到金山挨淒涼。阿媽日盼夜又想,挂心腸,金山入夢鄉,夢裏不識金山樣,夢見阿爸淚沾裳。”鴉片戰爭之後,一批又一批開平人跨過浩瀚的大海,到大洋彼岸的美國去“淘金”。
橫跨永定河的盧溝橋,位於北平西南十五公里處的宛平縣境內。1937年7月7日夜晚,在盧溝橋附近駐紮的日本軍隊,舉行所謂的軍事演習,並聲稱有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內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的嚴詞拒絕後,日軍悍然炮轟盧溝橋,繼而進攻宛平城。從而揭開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序幕。
歲月如風,時光飛逝。由於碉樓的業主大部分在海外,如今,開平絕大多數碉樓已經是人去樓空,鐵門緊閉。與孤傲的碉樓相依相伴的,是纏繞的青藤、茂密的竹林和在微風中搖曳的芭蕉樹。那麼,碉樓在建造者的心中佔有怎樣的位置?樓主的後代們對碉樓又懷有怎樣的感情呢?
有人這樣比喻:在華僑和碉樓業主的熱情支持下,開平碉樓的“申遺”工作,就像登上了一條乘風破浪的航船,正加足馬力全速駛向預定的目標。那麼,是誰獨具慧眼,第一個提出開平碉樓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