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要開學了,可北京市海淀區1萬多農民工的孩子,卻為自己假期過後到哪上學而擔心。農民工孩子上學難又一次成為今年暑期人們關注的話題。(8月16日《市場報》)
近幾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批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進城的農民工子女“上學難”問題受到各級政府的廣泛關注。儘管各地政府為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難問題也出臺一些措施,採取辦法,但受多種原因限制,其實際效果還不能令人滿意。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一項針對中國流動兒童的抽樣調查顯示,中國流動兒童失學率高達9.3%,在已入學兒童中,有半數不能“及時入學”。在9個被調查的城市中,有20%的流動兒童無法進入當地公立學校學習,6周歲流動兒童未入學的比例達46.9%。這些數據可謂觸目驚心。
為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難問題,今年初國務院發佈的《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規定:保障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輸入地政府要承擔起農民工同住子女義務教育的責任,將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納入當地教育發展規劃,列入教育經費預算,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並按照實際在校人數撥付學校公用經費。城市公辦學校對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要與當地學生在收費、管理等方面同等對待,不得違反國家規定向農民工子女加收借讀費及其他任何費用。輸入地政府對委託承擔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的民辦學校,要在辦學經費、師資培訓等方面給予支持和指導,提高辦學質量。輸出地政府要解決好農民工托留在農村子女的教育問題。
近日,北京市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未經批准流動人員自辦學校安全工作的通知”。通知稱,本市將對239所未經批准自辦的、專門接收流動少年兒童的學校(又稱非法打工子弟學校)予以分流、規範或取締。消息一齣,海淀區有一萬多名來自外地的中小學生將和他們的家長一道,為自己假期過後到哪上學而操心。7月8日,該區有30余所打工子弟學校,因未達到辦學標準,而被海淀區教委統一叫停。專門接受打工子弟的學校,在整個海淀區,只剩下3所。
其實,全國其它城市也像北京市一樣,不少農民工子女學校條件差、師資弱,還不是合格的義務教育資源,但當城市公辦中小學飽和的情況下,又能如何?雖然“停辦”這則禁令是很容易辦到的,可成千上萬的打工子弟到哪讀書的問題又將如何解決?一位教育界人士深有感觸地説:“在北京外來人口較多的大環境下,打工子弟學校有其存在的必要,它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當地政府的壓力。雖然北京市教委頒發了《北京市對流動人口中適齡兒童少年實施義務教育的暫行辦法》,對社會力量辦流動兒童學校有明確規定,但因未制定實施細則,許多打工子弟學校至今帶著非法辦學的‘帽子’,也就造成了學校由誰開辦、辦得怎麼樣,教學水平如何都無人監管等混亂局面的發生。所以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解決這些打工子弟學校的合法性問題,不能一關了之,有基礎的還是應該幫它提高。”
近幾年來,一些城市制定了許多降低城市門檻、鼓勵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的優惠政策,但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問題依然是“空白”。個別地方還錯誤地認為興辦專門學校是社會“負擔”,會給地方政府增添“麻煩”。其實,這也一種是“地方保護主義”和“教育排外”的意識在“做崇”。
眾所週知:外來農民工為流入地城市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們和城市中的其他人一樣,為城市建設流汗流血,還繳納國家各項稅收,所以,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就學問題,是政府的責任,是發揮政府公共職能的重要體現,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但願,各級地方政府在子女上學問題上要落實“一視同仁”的政策,特別是在收費上、管理上、評優等方面上都做到一視同仁。要明白:幫助農民工子女就是幫助我們自己,不要讓來自農村的孩子在童年就留下心靈上的陰影。期待這些“流動的花朵”能在城市裏擁有一張屬於自己的課桌。讓他們能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和幸福。(作者:大別山小銀子 )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