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顛覆了很多行業,也催生出更多的機會,它改變了像孫麗萍這樣自媒體人的人生軌跡,雖然未來的路尚不清晰,但對他們來説,遇上這樣的時代,就有了放手一搏的平臺。
2015年11月22日深夜11點半,包頭評客第一個閱讀量突破十萬的原創帖誕生了。對孫麗萍而言,這是個值得紀念的時刻。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她的個人微信公眾號包頭評客能夠受到如此多人的關注,讓她既興奮又意外。
時間轉回兩年前。如果沒有嘗試自媒體,孫麗萍或許還只是個默默無聞的瑜伽館前臺。
然而,互聯網顛覆了很多行業,也催生出更多的機會,它改變了像孫麗萍這樣自媒體人的人生軌跡,雖然未來的路尚不清晰,但對他們來説,遇上這樣的時代,就有了放手一搏的平臺。就如同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所言,“如果不騎在新世界的背上,就會被新世界踩在腳下。”
微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
自媒體概念並非近兩年才興起,早期的博客、微博實際上都具有自媒體屬性,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尤其是微信以及微信公眾號的出現,才給了自媒體更好的生長土壤。
包頭自由發微信平臺就是緊跟微信的腳步應運而生的。16萬粉絲、公司化運作,讓它毫無懸念地成為包頭自媒體中的翹楚。
事實上,早在2011年10月,包頭自由發就以論壇的形式出現在包頭網民的視野裏,成為包頭人交流、爆料、發帖子的地方。2012年11月,包頭自由發轉型到微信,網羅了包頭自媒體第一批體驗用戶。
“包頭自由發是一個三級操作的過程,論壇上精選的內容放在官網上,官網上優選的內容推送到微信,內容越來越少、越來越精。”自由發總經理康大維認為,包頭自由發的發展過程就是從網站pc端轉向互聯網移動端的過程。
包頭自由發的團隊有8個人,在包頭的自媒體中,已經稱得上人數眾多。更多的自媒體,只是一兩個人的江湖。
孫麗萍的包頭評客正是這樣的夫妻檔自媒體。和許多人一樣,孫麗萍之所以註冊微信公眾號,完全是憑著個人興趣。
2014年,她在一家瑜伽館負責前臺接待,喜歡美食、寫作和分享的她,特意選擇在2月14日發佈了第一篇文章,推薦適合約會吃飯的地方,沒想到引來不少人的關注和點讚。
在孫麗萍的印象中,最初許多包頭人對微信公眾號並沒有太多認識。“我告訴身邊的朋友,我做了個公眾號,你關注一下,幫我轉發一下,很多人都會問我公眾號是什麼?”
忽如一夜春風來。自媒體發展之快,讓許多人都始料未及。由於進入門檻低,包頭的自媒體在2014年下半年迎來爆發性增長。
陳旭比孫麗萍早兩年踏入自媒體,至今回想起當時的情景仍然覺得興奮不已,“那個時候每天都會冒出新的微信公眾號,自媒體的數目達到200多家。自媒體時代仿佛人人都有‘麥克風’,也有了一定的話語權。”
在孫麗萍眼裏,自媒體不再是在自己一畝三分地上的“自説自話”。在這個平臺上,那些被傳統媒體忽視的草根也可“放大”自己的聲音。
不僅如此,這些自媒體還相當活躍。“去年大家做了很多事情,也有一些積極的響應。比如陳旭等人通過自媒體的力量解決包頭市九原區畫匠營子村100多萬斤圓白菜滯銷的問題,我們還舉辦了冰桶挑戰賽,引起了許多人對漸凍人的關注。”説起這些,孫麗萍的神情顯得格外自豪。
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人也感受到了自媒體崛起後的變化,“像五當召文化高峰論壇、包頭網絡春晚新聞發佈會等大型活動,也都邀請了包頭自由發、包頭評客、包頭大管家等自媒體參加。”包頭晚報記者宋美慧説,這在以前是很難想象的。
盈利難——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如果將2014年視為自媒體元年,那麼,在經歷了野火一般蔓延的極盛期後,包頭自媒體不可避免地步入去泡沫化階段。
“有些自媒體只是憑著個人興趣短暫地做一做,缺乏有影響力的原創是它們銷聲匿跡的根本原因。”包頭評客的孫麗萍對此頗為感慨。
在包頭自由發總經理康大維看來,目前一直在延續、運營、維護的自媒體在包頭已經不到20家。“移動互聯網的競爭是比較激烈的,地方性自媒體能走下去的就更少了。在這個大浪淘沙的過程中,能不能盈利已經成為自媒體能否生存下來的關鍵。”
積攢了一年的人氣之後,孫麗萍掘到了第一桶金,2015年半年時間她賺了近兩萬元。流量廣告、打賞、線下策劃活動都是她的“變現模式”。
對於同樣做自媒體的陳旭而言,他最羨慕孫麗萍的每篇原創都有人打賞,而且最高的一篇人數達到22人。“有人願意付費去看你的文章,這是一種惺惺相惜,是對你的高度認可。在包頭這樣的西部城市,自媒體能夠做到這一步的確很‘牛’。”
孫麗萍則更看重線上線下的策劃。2014年聖誕節,她給麻辣西廚策劃了“帶胖子吃飯免單”的活動。按照體重計算,達到三百斤以上的胖子,可以免單。
吸引眼球的創意,讓麻辣西廚一千多平方米的店面聚集了不少來稱體重的市民。麻辣西廚借機火了一把,孫麗萍也賺到了比打廣告翻了一倍的利潤。
不過,像包頭評客這樣實現盈利的自媒體在包頭可謂鳳毛麟角。對於自媒體團隊,盈利則更為艱難。康大維坦言,“從2012年開始到現在,自己一直處於賠錢狀態。今年基本能持平,這還是在不加大投入的前提下。實際上,公司是在通過做別的業務來養活自媒體。”
作為互聯網經濟崛起的新秀,自媒體為何難以盈利?
康大維認為,主要原因還在於自媒體盈利模式的局限性。“目前,自媒體的盈利點主要就是接廣告、做策劃,自媒體的廣告數量是有限的。廣告一多,粉絲流失量就會加大。而線下活動的策劃很難有複製性,對人的依賴性非常大,因此,想要做大也有一定的難度。”
業內人士也表示,“自媒體平臺要想取勝的唯一齣路就是優質內容。而回到了廣告模式的自媒體,能短時獲利,卻無法可持續發展。所以,還需要在內容與商業間尋找到平衡點。”
看不清未來——就走好腳下的路
從躁動期轉入商業模式探尋的試錯期,自媒體在各方博弈中日趨理性,並試圖找到撬動商業發展的新起點。
2014年年底,在康大維的倡議下,包頭自媒體聯盟成立,其成員包括美食、家裝、汽車、房産等行業的10余家自媒體。
“大家聯合起來粉絲就能達到60多萬,基數變大了,覆蓋更廣了,大型活動策劃能力也會更強大,行業秩序也會更加規範。”康大維説。
然而,現實卻和他的初衷相去甚遠。“實際上是個比較鬆散的聯盟體,大家的很多想法、意見、發展思路都不統一,在價格上也難以達成一致。因此,在推進一些項目的時候不太順暢。現在,這個聯盟體已經名存實亡了。”
如今,面對發展中的陣痛,自媒體人也開始重新審視這個行業及自身發展方向。
“今年很多人説自媒體可能已經走到頭了,但是我認為它的春天才剛剛到來。從去年‘餐飲老闆內參’獲得了200萬元天使風投開始,已經有很多自媒體拿到投資。而且一些知名的媒體人也成立了基金,把視線投向自媒體,扮演風險投資人的角色。”陳旭説,自媒體的核心在於粉絲,只要粉絲達到一定數量,盈利模式應該很寬廣。
孫麗萍似乎沒有陳旭那樣樂觀,不過她同樣認為自媒體想要持續發展,粉絲的數量和質量很重要。“閱讀方式的改變,讓自媒體風起雲涌。但時代瞬息萬變,很可能會在下一個互聯網浪潮來臨的時候,微信就被淹沒了。不過,只要擁有黏性強的粉絲,即使閱讀方式改變了,這些人還會認可我,在另外一個閱讀方式上我還可以有所作為。”
對於未來,康大維表示,電商是自媒體最靠近的一個出路。
“電商已經從物以類聚進入了人以群分的時代。根據粉絲的不同特點,可以把産品或者服務通過自媒體分類營銷來賺取利潤,從而解決自媒體自身的造血問題。”
不過,在沒有找到更好的方向之前,康大維認為“最重要的就是一步一步走好腳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