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863”計劃的主要倡導者王大珩:縱“珩”一生

CCTV節目官網-CCTV-10 新中國工業檔案文獻展 來源:央視網2019年01月03日 15:35 A-A+

       中國第一片光學玻璃、第一台電子顯微鏡、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測裝備的主持製作,第一個遙感科學規劃的主持制訂,中國工程院的建立……

1

       這些成就都離不開一個人名字,王大珩——中國光學事業的先行者,一位用畢生精力推動中國光學事業發展的科學家。

       1915年2月26日,王大珩出生於日本,祖籍江蘇省吳縣。他的父親王應偉是一位天文與氣象學家,早年旅居日本,回國後先後在北京觀象臺和青島觀象臺工作。

       王大珩在讀中學的時候,就常去觀象臺跟隨父親觀測天文和氣象,對使用科學儀器産生了極大的興趣。這些少年時代的科學熏陶,對王大珩後來研究應用光學和光學玻璃,致力於中國的光學事業與儀器製造業有深遠的影響。

1

       1936年,王大珩從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兩年後,他順利考入留英公費生赴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攻讀應用光學。

       隨後,他又轉入雪菲爾大學,在世界著名的玻璃學專家W.E.S特納(Turner)教授指導下專攻光學玻璃。

       後來,為了發展中國的國防軍工事業,毅然放棄了正在攻讀的博士學位,到英國昌司公司學習光學玻璃製作工藝。回國後,與龔祖同等一起煉出中國第一爐光學玻璃,為軍用光學儀器的研製與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1948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王大珩與錢三強等人一起放棄了國外比較優越的研究與生活條件,回國創業。

1

       1958年,王大珩帶領他的團隊以研製高精光學儀器的“八大件”而聞名全國科技界。它們是:一秒精度大地測量經緯儀,一微米精度萬能工具顯微鏡,大型石英攝譜儀,中型電子顯微鏡,中子晶體譜儀,地形測量用多臂航攝投影儀,紅外夜視儀以及系列有色光學玻璃。這是王大珩創辦儀器館以來所花費心血的結晶,也孕育了1961年中國第一台激光器在這裡誕生以及後來做出更為重要的成績。

       毛主席在參觀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成果時,十分高興地讚揚道:“中國的命運一經操在人民自己手中,就會像太陽升起在東方那樣,以自己的輝煌光焰普照大地,任何人間奇跡都是會創造出來的。”

1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王大珩主持研製成功多種大型光測設備,為原子彈爆炸、導彈發射、氫彈試驗、人造衛星上天等做出了重大貢獻。

       王大珩主持研製成功一系列靶場測試儀器,為我國國防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為激光技術、彩色電視、光學計量儀器等做出了開創性成就,被譽為“中國光學之父”。

1
       1986年3月,他會同其他3名科學家提出“863”計劃建議並獲中央批准,成為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一面旗幟,促使發展高科技成為實現我國科技現代化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1992年與其他學部委員倡議並促成建立中國工程院。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首屆“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

 

 

860010-111908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