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手記
為了拍攝《第一座深海漁場》這集紀錄片,我們攝製組跑遍了山東日照市好幾個碼頭海鮮市場,為了捕捉漁船駛入碼頭、海鮮從船上搬到碼頭的過程、還有百姓購買海鮮等鏡頭。我們就會在碼頭等著這些時刻到來。拍攝紀錄片不像拍攝電影,在現場隨時會發生任何突發事件,往往這些瞬間都會錯失,沒法被攝像機給捕捉到。正式開拍之前,我都會在碼頭上來回走好幾遍,找找角度,預測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及時跟攝影師溝通即將要拍攝的內容,仔細觀察漁民的一舉一動,提前做好一切準備。漁民其實跟我一樣,他們在漁船駛入碼頭之前,一切都準備就緒。在碼頭地面上擺好各種大小形狀不一的水盆,水盆內都裝好了水,就等著海鮮上岸,開賣。在等待的過程中,漁民就會跟隔壁攤的同行聊天。他們這種看似平凡的等待,我們攝製組卻有著不同的感受。地面上擺著無數個水盆,裏面都裝滿了水,但是卻不知道今天的收穫會有多少。漁民也算是靠天吃飯的行業,再多經驗的漁民如果今天運氣不好,收穫將會大大減少,一家人的希望也就寄託在這艘小小的木板船上,每個月都沒有固定的收入,到了特定的月份,還有休漁期,沒法出海捕魚。
採訪董雙林現場
攝影師李鑫拍攝海邊空境
乘船轉場
中國海洋大學的董雙林教授,海水漁業養殖專家,他從事漁業養殖研究已經將近30年了。第一次約董教授見面調研的時候,是在實驗基地裏,等待董教授的時候,就在他的實驗室裏看到了很多關於海洋魚類、礦物質、各種研究成果的書籍。跟我們碰面之前,董教授正在出席一個跟漁業相關的會議,繁忙中抽出一個小時給我們調研,接著又要趕往下一個會議了。跟董教授合作的養殖公司負責人——李紅,當時她也被董教授專注搞專研的態度給打動了。雖然以前沒有過深海養殖的成功案例,但李紅非常相信董教授及他的團隊,所以決定投資董教授的項目。而我在採訪董教授的過程中,我也感受到董教授不單單把漁業養殖研究當做一份工作,而是他這一生的事業。雖然在實驗的過程中碰了很多釘子,但依然堅持到今天。所以我個人覺得如果沒有董教授這位科學家,中國的漁業行業可能不會有新突破,依然保留在傳統的網箱養殖、漁民每天冒著生命危險出海捕魚。就在今年2018年,成功利用“深藍一號”在日照市以東130海裏的冷水團中飼養冷水魚。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品嘗到營養價值豐富的三文魚。
本集編導:郭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