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手記
如果你問人們最喜歡的電視連續劇是哪一部?幾乎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最中意的選項,他們會告訴你自己在和誰一起看的這部劇,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什麼?有些人甚至還能完整記得電視連續劇裏面的主題歌。
這就是電視劇之於每個人的意義,用採訪嘉賓,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尹鴻教授的話來説,就是“人對於故事的需求是永恒的”。
電視劇滿足人們聽故事的需求也不過是幾十年的事情,1981年,我們擁有了第一部國産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到今天,也不過短短37年時間,但就是這37年,中國已經成為了電視劇生産第一大國,每年的電視劇産量都在萬集以上。如果不是走近“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的現場,我們怎麼也不會想到,電視劇産業是如此完備且發達。
但是中國的電視人是如何一步一個腳印,摸索著走到今天?由於節目篇幅有限,我們只能忍痛割捨掉很多非常優秀的電視劇,最終遴選出《敵營十八年》、《渴望》、《闖關東》、《雞毛飛上天》、《大江大河》做簡單的介紹。
《敵營十八年》是中國電視連續劇的開山之作,據説當時導演王扶林拿著10萬塊錢,就跑了全國多個省份去拍攝。演員張連文的道具服裝不合身,只有上身沒有褲子,所以只拍上半身。就是在如此窘迫的條件下,中國的電視連續劇事業開始了。
其實直到1990年,現象級電視連續劇《渴望》,當初也是為了節省經費,才開創了“室內劇”的先河。《渴望》是我們父母一輩人都記憶深刻的一部劇,裏面的主題曲《好人一生平安》是父母走近KTV的必點歌曲。《渴望》為什麼那麼紅,尹鴻教授的解讀是人們在90年代出內心渴望安定溫暖。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主要的原因,是人們其實非常渴望那些可以貼近我們生活,講述小人物悲歡的故事。這種“家庭倫理劇”類型由《渴望》開創,至今仍然是電視熒屏上非常重要的一類作品。
編導焦宇超(右一)與孔笙導演(中)的合影
編導焦宇超正在採訪孔笙導演
攝製組在中央電視塔下拍攝空鏡
隨後,我們選擇了《闖關東》重點進行鋪陳。這部2008年的央視開年大戲,今天看來,依舊令人盪氣迴腸,每個人物都有鮮明的個性。我們這部分內容,主要採訪了導演孔笙和主演李幼斌。這兩位採訪嘉賓都是業界翹楚,然而真正採訪他們時,他們的表達非常誠懇而簡練。孔笙導演其實很少去思考什麼劇會爆紅,他對我們説,其實真的就是踏踏實實把每個鏡頭,每個細節做好,就足夠了。李幼斌亦然,拍攝中其實不會過多思考這個角色是不是被人所喜歡,能不能火,專注于角色本身,進入角色就足夠了。這也是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東西。
這一集的結尾,我們選擇了兩部比較有代表性的獻禮改革開放40年的影片——《大江大河》和《雞毛飛上天》。當我們讓幾位採訪嘉賓講述這40年自己的體會時,能夠真切的感受到他們的確為中國40年的變化感到驕傲,同時,對自己40年的付出和努力,無怨無悔。
本片從導語到數據對比,共使用了35部電視劇的畫面,尋找這些畫面的過程,也是梳理中國電視連續劇發展史的過程。一個個生動的畫面,不斷喚起著我們的兒時回憶。我們深知,每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背後,都包含著前輩們無數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