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四十年四十個第一:第一批信用卡

CCTV節目官網-CCTV-10 四十年四十個第一 來源:央視網2018年12月15日 19:02 A-A+


編導手記

10月8日,日頭從景山公園西斜下去,珠海漁女旁的遊人紛紛離開,在情侶路的路燈亮起之前,我決定叫回攝影師和助理。他們在離岸邊不遠的礁石上正在拍攝珠海漁女的日落延時鏡頭,之所以叫回他們,不是因為太陽已經落下,而是潮水已經上漲。漫過膝蓋的水位讓我更擔心設備的安危,這次來珠海拍攝關於信用卡的選題,我可不想在第一天就折戟沉沙。

信用卡,是一份信任,也是一份契約。1985年的珠海誕生了中國第一張信用卡——“中銀卡”,由中國銀行珠海分行發行。以此為由我們來到了這裡,第一站就選在了我認為能夠見證珠海發展的地方—珠海漁女。這是中國第一個大型海濱雕像,在1982年由著名雕塑家潘鶴所作,要知道珠海建市也僅僅是在此的三年前,這個雕像對於老一輩的珠海人,對於珠海的發展奇跡都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而珠海漁女與“中銀卡”的關係,是因為在1986年“中銀卡”換發第二版的時候,珠海分行決定把珠海漁女的影像印在卡面之上。而卡面上的這個圖案,則是由當時珠海分行信用卡籌備小組的周炳志先生參與拍攝的,他同時也是“中銀卡”卡徽的設計者。在此期間,同是參與了“中銀卡”工作的曾燕媚、鄭志英、黃武驅等老師都為此次拍攝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與細節,他們在當年都對於“中銀卡”的創辦影響深刻,講述起來無不眉飛色舞,得意之極。當然他們有理由得意,因為“中銀卡”所開創的新的金融模式現在正在影響著你我,不光是信用卡這一金融産品在時下的接受度,隨之而來的超前消費理念也讓你我在中意的商品面前不再跼踀徬徨。

“中銀卡”在發行和推廣初期經歷了我們未曾想象的困難,但是曾經的信用卡籌備小組成員們依舊迎難而上。沒有卡徽就自己設計,沒有卡板就去香港印刷,曾經的籌備小組組長方瑩女士在前往廣州出差前正值“中銀卡”推廣商戶的關鍵時刻,她要求負責外聯工作的黃武驅一週之內簽五家特約商戶,等到歸來時,黃武驅已經騎著摩托車簽下了27家。也正是這樣的開創與探索精神,鑄就了“中銀卡”的成功發行。

曾經有一個小故事最能夠反映開放初期的消費觀念差異:一位外國老太太説,我還了十年的房貸終於在今天還清了。而中國老太太説,我攢了十年的錢終於在今天住進了新的房子。而“中銀卡”的出現也是在挑戰著中國幾千年來形成的落袋為安,量入為出的消費觀念,兩種消費觀念並非你存我亡,而是在多種消費模式之下,人們能夠選擇更好的去經營自己的生活。

如今形形色色的信用卡已經不再稀罕,而在30多年前,能拿到信用卡卻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在票證時代,“中銀卡”代表著持卡人既有可觀的收入,也有足夠的支出,“三轉一響”的日子裏,卻有著恣意的瀟灑,這對於珠海先富起來的一批人來説,此中還有更多意味。但這也是此中的遺憾之處,我們通過中國銀行珠海分行所聯絡到的第一批持卡人,由於檔期原因未能完成拍攝。在調研過程中對於當年在“中銀卡”創辦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總行副行長李裕民先生、國際貿易部非貿易處劉綺華,張聯利先生、珠海分行行長顧廣先生等由於種種原因也未能夠進行拍攝,相信他們所講述的故事會為“中銀卡”增添更為完整的細節。

攝製組正在拍攝舊版刷卡機 

 攝製組在珠海漁女附近涉水拍攝

攝製組在香洲漁港碼頭拍攝夜間漁民作 

 當集編導正在對靜物進行燈光調試

攝製組正在對老式壓卡機進行細節溝通 


在我們的調研以及拍攝過程中,由范德月先生在2017年5月出版的《中國銀行銀行卡歷程》一書給予了我們很大的幫助,乃至於在之後我們專程前往拜訪范德月老師,討論此中細節。范德月老師是專業的金融領域收藏家,其所收藏的銀行卡種類之繁、數目之多、來源之廣無不使我們驚嘆。原來在幾年前范德月先生就在中國銀行總行張聯利先生的口述與實地探訪中完成了對於此書的編纂,其中對於中國銀行銀行卡的發展歷程講述詳盡,可謂范先生多年研究的結晶。

《第一批信用卡》在前期調研、拍攝以及後期研討過程中得到了多方的積極配合,他們對於最終的成片功不可沒,在此一一致謝:張聯利先生、范德月先生、周炳志先生、曾燕媚女士、鄭志英女士、朱衛明先生、黃武驅先生以及一直在給予鼎立支持的中國銀行珠海分行辦公室鬱萍女士、李冠九先生、邵躍蛟女士。

花錢是件尋常事,但是老百姓錢包裏裝著的,卻是日新月異的中國。謹以此及感謝時代的先驅者們,致敬全面深化改革新藍圖,獻禮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

導演:郭曉敏

 

收視TOP榜
860010-111909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