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手記
《第一家個體飯店》這一集,是我第一個接到的選題。回想起調研階段,就是今年的3月底,記得當時主要去了三個地方,悅賓飯店、東城區工商行政管理局、郭老爺子的四合院。
導演郭哲源採訪時任《北京日報》攝影記者葉用才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到工商局那一次,工商局的何先生拿了一個文件夾出來。這個21世紀的文件夾裏,收藏著一張跟改革開放不可分離的小卡片。這張薄薄的跟A5紙張差不多大小的小卡片,它就是第一家個體飯店臨時營業執照。那個時候,都是用鋼筆手寫的執照,不像現在電腦打印的,執照旁邊還夾著許多當時填寫的申請表格,申請人的黑白寸照等等。當我第一眼看到這些帶有“歷史味道”的老檔案時,瞬間把我帶到38年前。因為在我去工商局之前,就在網上看過很多關於悅賓的故事,改革開放初期,大家對個體經營還抱有歧視的眼光,但對今天我們這輩人來説,就會覺得當時群眾的行為很不可思議。國家個體經濟的發展,經過了很多人大膽的嘗試,才有今天的成績。雖然那天沒有見到簽發這張執照的當事人靳老先生,但是從工商局裏工作多年的工作人員口中聽到了一些關於悅賓飯店的故事,這些工作人員都是當年這個事件的參與者,那時候的他們都是20歲左右年輕人,現在都將近60歲了,見證了中國整個個體工商的發展。
導演郭哲源與攝影師杜禹甫在翠花衚同拍攝空鏡
4月初,採訪悅賓飯店第三代接班人郭華的前一天,郭華看完我的採訪提綱後,給我打了個電話,簡單的跟我討論明天採訪內容。作為郭家悅賓飯店“代言人”的她,對這份採訪提綱感到非常興奮,因為接受了多次採訪的她,不曾回答過採訪提綱內的一些問題。基於紀錄片《四十年四十個第一》的調性,提綱裏除了提問關於悅賓飯店創辦的經歷,更多是挖掘個人感受的東西,比如説她的童年、在奶奶家是怎麼度過的,衚同裏的情景跟現在有什麼變化等等。那一次的通話,勾起了很多她的童年回憶,而這些小小的故事,就是我們片子裏想要的內容,透過主人公的故事來向觀眾陳述80年代的故事。熱情的郭華在接受採訪之後,還不時發微信過來,跟我聊起她小時候的故事。80後的她雖然沒有親身經歷飯店開業的過程,但是經常從爺爺和奶奶的口中了解到改革開放初期發生的各種事情。開飯店之前,她們家非常窮,郭華父親那一輩5兄弟姐妹,每人都不能擁有自己的被子。奶奶最大的願望就是開了飯店以後,可以給他們每人買一張棉被。
糧票靜物拍攝現場 執行總導演葉菲菲與攝影師彭湃
《第一家個體飯店》這集紀錄片粗剪的時長是15分鐘左右,裏面當時還提到了生意紅火的悅賓飯店還帶富了從農村出來當廚子和服務員的親戚,在個體飯店上班賺的錢比其他人都多,他們還把錢帶回家給家裏蓋了新房子。但是由於篇幅有限,只好捨棄了一些內容,放大幾個關鍵點。最後成為了13分鐘的版本。
如果您下次到悅賓飯店吃飯,可以仔細觀察墻上的匾額“嘗嘗看”,郭華就告訴我,這個三個字其實有兩層意思,第一就是顧客進來嘗嘗看她們家的菜是否好吃,而深層的意義就是“嘗嘗看”經營個體戶的酸甜苦辣。
編導:郭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