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東坡思享】新鄉土中國需要新表達

CCTV節目官網-CCTV-7 鄉約 來源:央視網2018年03月07日 17:56 A-A+

《鄉約》欄目製片人兼主持人肖東坡于2016年12月10日發表于《光明日報》。

1、當年,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高度概括了廣大農民的生存和生活狀態,展現了中國傳統農村的面貌,成為一代代人窺探中國傳統農村社會的鏡子。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推土機的轟鳴替代了鄉間鳥兒的啁啾聲,高樓大廈讓炊煙裊裊成為永遠難以再現的記憶,鄉土中國“鄉土性的某些特徵”正在發生改變。遺憾的是,在洶湧澎湃的城市化浪潮中,大多數人都把注意力投射給了城市,對當代中國的鄉土、鄉村關注不夠。尤其在如今這個媒介化社會,大眾傳媒主動描繪鄉村發展圖景並將鄉村發展圖景描繪得真實而豐富的並不多。

2、縱覽當下的電視熒屏,有《鄉村發現》(湖南衛視)、《黑土地》(遼寧衛視)、《鄉村季風》(山東衛視)、《致富經》(央視七套)《每日農經》(央視七套)等涉農電視節目。這些節目,雖然呈現農村新變化的切入角度豐富多樣,但大多仍局限于經濟視角,從社會文化、農民心理等角度切入的涉農電視節目仍然是少數。中央電視臺的《鄉約》節目,以鄉村婚戀作為觀察維度,從農村青年男女的婚戀中看到了山鄉巨變,填補了當代中國電視傳播的一個空白。

3、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以“禮治秩序”為主要觀察路徑,探討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別、家族、血緣等問題。但由於《鄉土中國》的文本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使得諸如男女有別等概念仍停留在抽象的層面,而《鄉約》在延續“禮治秩序”觀察路徑的同時,找尋到了一個細微的觸點,全方位展現了鄉土中國經濟、社會、政治的新變化,將費孝通先生抽象化的理論進行了具象化的呈現。婚戀不僅反映了特定歷史階段個體對情感的態度,更能由此折射出時代的經濟發展、政治制度和文化特色。《鄉約》節目中的農村男女青年,以真實為基本原則,將自己呈現在電視舞臺上,並遵循節目的規則安排,提供豐富全面的個人信息,比如興趣愛好、人生經歷、創業故事等,讓更多人通過他們了解了當下中國農村的現實,完成了對當代中國農村文化圖譜的書寫。

4、費孝通先生以精細化的方式,深入探測中國基層的“五臟六腑”甚至“細胞血液”,將鄉村作為一套獨立的生命運作體系來進行呈現。費先生那種深入基層、走進一線的研究方式和講述方式,也恰恰是新時期的鄉土中國表達所需要的。把演播室徹底搬到鄉村,有時在農家果園裏,有時在金黃的油菜花叢中,有時在露天的場院裏,以最放鬆的心情和最平實的語言,直觀呈現最真實的農村面貌……在當下的電視綜藝節目中,除了《鄉約》恐怕再也沒有別的節目能把“根”扎得如此之深。如今的中國鄉村跟中國的城市一樣,每天都在發生巨大變化,要把握住中國當代鄉村的每一次脈搏的跳動和每一次面貌的嬗變,就必須近距離、長時間地對中國基層農村進行持續的觀察和記錄。《鄉約》等農村題材電視節目,不僅以影像的方式讓新時期的鄉土中國得以鮮活呈現,更以“走進去”的形式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表達方式和表達經驗。

5、從 2004年到2016年,中央連續十幾年推出各種惠農政策,也通過制度不斷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在這樣宏大的現代發展語境下,我們需要更多像《鄉約》這樣的電視節目去記錄新農村的發展圖景,去承擔“把中國農民送到工業社會的彼岸”的使命。這就要求廣大電視工作者放開胸懷去擁抱農村,邁開腳步去丈量農村,打開視野去觀照農村。(肖東坡)

860010-113308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