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藝》之《小壺大器》 6月9日
圓,從終點到起點;珠圓玉潤,圓融通達。坯薄、身小、耳細、口秀,內化於心,外化于型。所謂“圓非一相”,這就是潮州手拉朱泥壺。
最近幾天,潮州城內一場鬥壺大賽拉開了帷幕,這場比賽就像華山論劍一般重要。謝華,潮州手拉壺世家“俊合”號第五代傳人,名震潮州制壺屆的國家工藝美術大師。這次比賽,他率一眾弟子報名應戰。
明朝末期,手拉朱泥壺在潮州悄然興起。清中期達到鼎盛。精巧的形態,溫潤的色彩,與中國人圓融貫通的思想不謀而合。
要做成一把手拉壺,三年學藝即可入門,但要做出一把有個性、有氣度的手拉壺,卻往往需要一輩子的功夫。
制壺工藝難點一:拉坯
潮州朱泥壺採用轆轤制陶技法,這是一種古老的拉坯方式。泥料的乾濕,輪盤的轉速,手指的每一次動作,都在0.2秒之間發生,這考驗著制壺師的手、眼、心合力。
制壺工藝難點二:修坯
製作朱泥壺素有“三分拉坯,七分修坯”之説。這是調整壺形的重要階段。修坯需要一層一層地修,下刀要平穩均勻,輕重適宜,少一刀嫌厚,多一刀即破,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制壺工藝難點三:製作壺嘴和壺把
泥料本身在燒成過程中的規律是一致的,厚薄不一,收縮不同。稍不注意,壺嘴壺把很可能脫落開裂。不同的壺形需要搭配不同的壺嘴,內部起伏,外部圓融,厚薄恰當。
高手過招,輸贏只在毫釐之間。觀形、聽聲、試水,最終謝師父的壺,贏了這場比賽。他倒希望終有一天,自己製作的壺輸在晚輩手下,那時,也許這把小小的潮州朱泥壺,已經遠比自己的夢想走得更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