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説出來不容易》第五章 第五節 長江村當家人——鬱全和

CCTV節目官網-CCTV-7 鄉約 央視網2016年05月07日 16:07 A-A+

“堂堂正正做人,認認真真做事,真心實意辦事,腳踏實地創業”,這是他的做人原則。“一個人富了不算富,集體富了才算富;一個村富了不算富,全國富了才算富”,這是他的理想追求。他就是長江村的黨委書記鬱全和,一個優秀的共産黨員。

在很多人的眼裏,他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曾幾何時,長江村只是一個人窮、地薄、人愚昧的小灘塗,人均四分田,都是風吹毛沙起,雨後像石板,什麼也長不起來,全縣有名的落後村。在他領導下,如今長江村實現“規劃、道路、排污、綠化、路燈、環保”六個到位。新村建設日新月異,建成了百畝綠化地和萬米綠化帶,道路硬化率、有線電視、自來水入戶率100%,綠化覆蓋率達到38%,90%的村民住上了別墅式樓房或豪華別墅,貧窮落後的小漁村變成現代化試點示範村。

也是他,把文盲半文盲的普通農民變成有文化、有知識的現代市民。70年代初,長江村還沒有一個大學生,領導班子裏最高文化僅是小學畢業,如今長江村擁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工程技術人員和企業管理人員500多名,村黨委11名委員中,大專文化以上的有9名,其中碩士生一名,研究生二名。長江村還長期開展新風戶評比活動和推廣以人為本、以德治村方針。長江人新時代、新形象不斷呈現,全村上下政通人和,新風盪漾。還是他,把原來的扶貧村帽子變為張家港市經濟強村。

70年代,長江人雖然吃飽了肚皮,但老百姓手中還是空空的、沒錢可用。如今的長江村,順利地實現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移,集體經濟向股份制企業轉移,小作坊企業向較大規模企業轉移的改變,全村總資産超過了10億,經濟總量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400多倍,人均收入比改革前增長了80多倍,年人均達1.2萬元,企業的經濟總量和所創造的經濟效益,近十年中達到了平均三年翻一番的速度。

在這些巨大變化的背後,他功不可沒,但他從來沒有居功自傲,他把這一切歸結為黨的政策好,歸結為長江幹部群眾團結拼搏的精神好。説到自己,他只是平淡的一句:“或許是機遇把握得好吧。”是的,在他的帶領下,長江村把握住了機遇,這一切,與他數十年如一日的奉獻是分不開的,從1959年開始他當上生産隊會計、生産隊長、大隊農技員,34歲那年擔任長江大隊黨支部書記到今天,整整45個年頭,他不離鄉不離土,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汗水、智慧、才華都交給了長江村這塊他熱愛的土地。一切正如他所説的那樣,“七十年代安心務農不簡單,九十年代帶領大家富裕不簡單,長期當先進,當模範更不簡單”。

他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敢於拼搏,永不自滿,進入新世紀後,他與長江潤發集團的領導層在“外部尋求突破、內部改革創新”的意識中,逐漸摸索出一條真正屬於長江的發展道路。2001年,他帶領黨委一班人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到2005年全村實現資産總值、銷售收入、科技投入、分配總額“四個翻番”,即5年再建一個新長江的宏偉目標,不斷實現跨越式的發展,這個目標在2003年已經基本實現。

可以這麼説,從創業之初到現在長江村理性的繁榮,這一切都與他對時勢的準確把握,對經濟規律的深刻洞察,與他與生俱來的三種精神息息相關,也是這三種精神,讓我更加欽佩他的為人。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敢想,敢幹,不斷創新,憑藉他獨創的“借梯上樓、借智生財、借船出海、借腹懷胎”的“四借戰略”,他把長江村帶入一個穩健的發展軌道,他抓住了上海三菱電梯公司想降低成本,在國內開發電梯導軌廠的機遇,上了電梯導軌這個項目;抓住了上海港機廠擴展的機遇,創辦了上海港機張家港總裝公司。同樣,他還抓住上海申博成功,黃浦江兩岸工廠急需搬遷的大好機會,把上鋼三廠型鋼項目引到長江村來。並通過借社會上高素質人才的智慧,發展自己的高科技産品,打造精品工程;借用合資企業和外商,直接將産品打入國際市場。“四借戰略”,讓長江村擴大了産業規模,搶抓了機遇,贏得一次次的跨越式發展。

在事業上,他從來沒有滿足過,圍繞“兩個率先”的發展目標,從企業實際出發,從整合資源,做大、做強企業的高度,提出了打造六座産業塔的設想。通過優化配置,壯大規模經濟、技術經濟、核心經濟、産業經濟,把企業做成行業中的中堅力量,不斷提升企業綜合運行質量。2002年,他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蘇北地區,加快蘇北區域發展的號召,積極參與南北挂鉤,向外拓展,搶佔新一輪的發展先機。在宿遷市宿豫區建成張家港(宿豫)工業園長江潤發區,八個項目總投資3.5億,現已有六個項目建成投産,還有兩個將在今年7月底建成投産,這些項目的建成,大大推動長江村的經濟增長,預計到2005年,宿豫工業園年銷售超10億元,整個長江村經濟總量將達25億元,年綜合經濟效益達3億元。長江村在帶動欠發達地區共奔富裕路的同時,自身也實現了一次裂變和再造,把握住自己的未來。

以民為本,造福一方為己任。對此,他是這樣解釋的:物質文明是船,精神文明是舵,政治文明是保障。長江村不僅要在物質文明上富裕,在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上取得富裕,更要取得三個文明建設的大豐收。作為長江村的&&人,他的心中時刻裝著長江村的7910名老百姓,裝著長江潤發集團3800名員工。他不止一次説,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資格越老越要謙虛,威信越高越要民主,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愧對黨,不愧對父老鄉親。要求樹立一名黨員一面旗幟的風範,在群眾中起標桿作用。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則,始終恪守“三不”原則:不拿最高工資,不拿最高獎金,不住最好房子,幾十年如一日。現在的長江村可謂是家大業大投入也大,但他始終堅持村務公開,技改投入花錢,他從來不是一個人説了算,而是成立合同班子、驗收班子、結算班子,所有的建設開支大家一清二楚,他處處以身作則,廉潔奉公,勤政為民,努力實踐三個代表”,為長江村的不斷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源動力。

2004年5月份,長江村積極響應張家港市人民政府的決定,與原韓家港村合併建成新的長江村。在合併後的新村規劃上,他又帶領村黨委從實際出發,計劃在兩年內投資近千萬元,對三個區的農田道路進行全面的規劃,村民的福利、老人助養等按現有標準分步參照中心區實施,並計劃在10年內投入資金10億元,用於經濟建設、農田水利、新村建設,做到“三年打基礎,五年變新貌,十年大變樣“,實現農田水利、道路、新村規劃、工業區及副業區五個到位。

長江村富起來了,他沒有忘記那些還沒有富起來的農民兄弟。正如他所説的,富起來的中國農民不能忘了小崗村,長江村不僅要帶領本村人民富裕,而要帶領區域經濟共同發展,讓全中國百姓共奔小康路。從1997年開始,長江村與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安徽鳳陽小崗村結成幫扶對子,8年來,小崗村的每一寸土地上都留下他的足跡,他忙碌的身影刻在每一個小崗人的腦海裏。

滔滔長江水,堂堂長江人。他就是一位挺立長江潮頭的時代弄潮兒,是長江的驕子,大地的脊梁,他用長江人的情懷和共産黨人的風範,為長江村的現代化建設不斷進取,不斷努力,為黨的光輝事業不斷奉獻他的光和熱。

860010-113308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