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牛新模式 環環都賺錢
養牛的曹永強被人逼著開餐館,不理解不情願卻又不得不做,其中有何隱情?從牧場直達餐桌,一頭小黃牛能賣出五六萬元,這中間有哪些賺錢的門道?一群專家來支招,解密環環都賺錢的養牛模式。《科技苑》為您講述。
【主持人】:在湖北省隨州市有一家以牛肉為特色的餐館,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一年能收入2千多萬。但是據知情人透露,這個餐館當初是被別人逼著,甚至是威脅著才開起來的。紅紅火火的生意,怎麼會是被逼出來的呢?
【解説】:曹永強就是這家牛肉餐館的老闆,問起開餐館的緣由,他説當初自己確實是被逼得沒辦法了,迫不得已才開的餐館。那麼到底是誰在威脅他呢?
威脅曹永強的人也姓曹,他叫曹兵海,是國家肉牛牦牛産業技術體系的首席專家。這位首席專家當初是怎麼威脅曹永強的呢?
【採訪】國家肉牛牦牛産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 曹兵海:七月份來,讓他年底之前(開業),餐飲店起不來,就開除體系,從此槍斃。
【解説】:被首席專家以開除體系相威脅,曹永強感到壓力非常大。作為國家肉牛牦牛産業技術體系在湖北省的唯一的試驗站,曹永強在養牛的過程中得到過很多好處,嘗到了太多甜頭,他可捨不得離開這個體系。
曹永強嘗到的第一個甜頭,是體系內的專家給他推薦了一個好品種。
剛開始養牛的時候,曹永強走過彎路。最初他看好的品種是體型高大産肉多的西門塔爾牛,為此他專門跑到新疆,千里迢迢買回來一批這種牛。但是沒想到,到了夏天,這些西門塔爾牛出了狀況。
【採訪】國家肉牛牦牛産業技術體系隨州試驗站站長 曹永強:首先表現是食欲下降,接著就是呼吸變快了,然後一查體溫,很高,有的到41度多。
【解説】:隨州地區夏季高溫高濕的氣候,讓外來的西門塔爾牛出現了中暑的症狀。不得已,曹永強他們只好把帶空調的辦公室騰出來讓給牛住。
空調雖然解決了中暑的問題,可是辦公室太小,體型這麼大的牛住得不舒服,所以每天還得放出來吃草、活動,一來二去的,牛就感冒了,特別是剛出生的小牛犢,情況更嚴重。
【採訪】國家肉牛牦牛産業技術體系隨州試驗站站長 曹永強:最嚴重的,有的最後激發肺炎,最後出現死亡了。
【解説】:外來的品種水土不服,不能平安過夏,那就不敢大量養,養殖規模就受到了限制。正在發愁的時候,曹永強他們加入了國家肉牛牦牛産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曹兵海建議他調整思路,睜大眼睛好好看看當地土生土長的小黃牛。
【採訪】國家肉牛牦牛産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 曹兵海:一方水一方土養一方牛,説得非常科學。經過幾千年的進化,人工的馴化,適應了這兒的環境了。那麼它水有特點,土有特點,長出來的東西有特點,從土裏面吸收的營養有特點,那麼積累到這個牛身上,存到肉裏面,這個肉的特點就出來了。
【解説】:隨州當地養殖黃牛的歷史非常悠久。據文獻記載,早在五千多年前,華夏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氏就在這塊土地上“創耕耘、植五穀、嘗百草 ",開啟了史前農耕文明。近代考古發掘出土了大批青銅器,其中最著名的戰國編鐘,被譽為“古代世界第八奇跡”。除了編鐘,當地其實還出土了大量帶有黃牛形象的青銅器。
【採訪】隨州博物館館長 黃建勳:這就是國寶級的文物,它是西周早期的,距今有2800年了。看上面的牛,這牛紋,很漂亮很精美,幾乎是半浮雕的,做得很精美。看這蓋子上面的牛頭,牛角牛鼻子牛眼,很形象很精美。
【解説】:黃牛是農耕時代的標誌,青銅器是社會經濟發達的産物,可以説,正是因為黃牛在隨州地區的大量養殖和使用,才成就了震驚世界的戰國編鐘!
幾千年過去了,黃牛的後代們依然生活在家鄉的土地上,它們不再耕田犁地,而且有了自己的名字,叫做棗北黃牛。
【採訪】:
王學軍:好養,溫順得很,耐寒耐幹。
代承紅:我們一般的,開春以後全部放到山上,下雪的時候才回來,今年算回來比較早一點的。
王學軍:它的肉質細密、嫩,爽滑可口,營養豐富。
【解説】:又好養又好吃的棗北黃牛很受當地養殖戶的喜愛,但是它們有一個缺點,就是長得慢。
【採訪】:
代承紅:這個已經有2歲多了,那個可能是3歲。
王學軍:體重一般的,大個的能達到300到400(公)斤。
【解説】:體重輕,長得慢,就因為這一點,曹永強一開始還真是看不上這小黃牛,但是曹兵海教授卻告訴他,這種牛身上藏著一個巨大的秘密。聽了曹教授的話,曹永強立刻就開始大量收購棗北黃牛。那麼曹教授到底給曹永強説了什麼秘密,能讓他一下子就把棗北黃牛當成了寶呢?
曹兵海教授告訴曹永強,棗北黃牛不但能長雪花肉,而且比進口的肉牛長得還要好。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16年03月14日 19:31
視頻簡介: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養牛的曹永強被人逼著開餐館,不理解不情願卻又不得不做,其中有何隱情?從牧場直達餐桌,一頭小黃牛能賣出五六萬元,這中間有哪些賺錢的門道?一群專家來支招,解密環環都賺錢的養牛模式。《科技苑》為您講述。 (《科技苑》 20160314 養牛新模式 環環都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