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6日文章:《愛美麗祖國 看遠方的家》節錄
"遠方的家"、"走遍中國",經常把我帶到了曾經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常常使我心潮起伏,思緒綿綿,仿佛又回到了幾十年前那些難忘的歲月。一九八〇年,我參加了地質礦産部青藏高原科學考察隊,在被稱之為"西藏之西藏"的阿裏地區開展野外地質調查工作。正象 CCTV-4所展現的那樣,那是世上最高、最大、最神、最奇、最美的最迷人的地方。為此,我還特意向"遠方的家"欄目提供了有關西藏,特別是阿裏那些至今還活躍在心裏的難忘的人和事
2014年2月25日文章:感動和建議
(尊敬的胡昌銘先生: 您好。收到了您的文章,您寫得情真意切,我們也很感動。 )
打開電視機,正在播放的"百山百川行"展現的是登山場面。山,由於職業的關係,立刻把我吸引住了。這是由出境記者王瑤潔主持的"心中的托爾木"節目。那高山、雪峰、冰河、滾石;那一步三滑,氣喘吁吁;那衣外天寒地凍,衣內面汗水流淌;那缺氧的頭暈,腳腿的酸痛;那扎人的荊棘,濘泥的山路,峻峭的陡坡,都是我曾經的幾乎每天的生活。我非常佩服90年後還能吃這般苦,受這般"罪",看著她們涉急流,過險灘,爬陡坡;看著她們頂風冒雪,風餐露宿;聽到她們發自內心的尖叫,情不自禁地吶喊,我為她們的精神所感動,因為她們嘗過了挑戰人身極限的苦難,因為她(他)們這幾代既沒有學過工,也沒有學過農,享受的是獨子獨女的特殊照顧……。看到王瑤潔氣喘吁吁,汗流滿面,還要帶有感情地解説,真令人心疼。我由衷地感謝她們以犧牲精神,敬業精神,帶給我們這麼美好的節目!
感動之餘,我也想為我們一生以山為伴的地質郎説幾句心裏話。俗話説,"遠看像個要飯的,近看是個勘探的"。這就是我們地質工作者的真實生活的寫照。在那個年代,地質工作者就憑兩條腿爬遍了祖國的大山大川,整年累月風餐露宿,迎戰著暴風驟雨,蛇咬蟲叮,滑坡滾石,急流險灘,天天身在被今天稱之為的風景區,卻無心欣賞,心裏只有一個熱望,為祖國找出豐富的寶藏。有一首"勘探隊員之歌"是這樣唱道的"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著豐富的寶藏"。他們天天都過著比鏡頭裏還要驚心動魄的生活。正因為如此,被共和國主席劉少奇譽為"建設時期的遊擊隊員"。
我多麼希望在"百山百川行"這個節目裏有我們地質隊員的身影、熱淚、笑語和故事。説山,離不開地質隊員!説山,離不開地下寶藏!説山,離不開地質科學!今天的石油等各種礦産都是他們地質郎的偉大貢獻!當這些已六、七十歲、八十歲的老地質隊員和新的地質工作者在電視上看到他(她)們的故事,聽到他們的"勘探隊員之歌",一定會熱淚盈眶!一定會向CCTV4 致敬,由衷地説聲"謝謝"!!一定會激發出更大的力量,為祖國尋找出更多的寶藏!!!
2014年4月24日文章:看《百山百川行》有感
(您好:非常感謝您的關注,您的寶貴意見是我們的前行動力。祝好!)
我一直喜歡收看"遠方的家",記者等工作人員的艱辛,所展現出來的美麗家園裏的美麗風光、歷史文化、風俗習慣、人文趣事。。。。,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開闊了眼界,學習到了知識,激發了愛美麗家園的思鄉熱情,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欄目。
連續看了幾集"百山百川行",也有與收看"遠方的家"的同感。既然講百山,就會説山,就自然地勾起了我這個地質隊員的興趣和好奇。看了之後,總有點余情未盡,即使從科普的角度,似乎"山"説得不全,也不透(明白),講"山"的筆墨還不夠。
例如,長白山呈現的是火山地貌,天池是我國最大的火山口湖,榮獲海拔最高的火山湖吉尼斯世界之最。主峰長白山是一座休眠的活火山,在清朝時曾多次噴發。由於它實際上是一個相當寬闊的環形火山口(山體相對高度1600米左右,而山體寬度則達十幾公里),火山口當中為天池,所以再細分之下還有所謂的"長白十六峰"的説法。
例如,武夷山具有豐富與獨特的地質地貌資源,它以山取勝、以水稱奇,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是著名的國家地質公園,在億萬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溪曲三三水(九曲溪)山環六六峰(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之奇。所謂丹霞, 它是地理學上很重要的名詞。它是指紅色砂岩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紅色砂、礫岩層中沿垂直節理髮育的各種丹霞奇峰的總稱。主要發育于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以中國廣東省北部丹霞山最為典型,故名。
我以為以上這些內容是少不了的,應該加以介紹,儘量做到解説與圖像一致,還可以用科技的手法模擬其山的地質變化歷史。當然。在有限的時間裏,求全是很難做到的,但可以選其重點加以介紹。這是我,一個地質隊員的偏見,有不妥之處,請見諒!
2014年4月30日文章:看《江河萬里行》"條條寄深情"
(胡昌銘先生:您好!收到您的來信,您的意見建議,將成為編導們改進節目的重要參考。感謝您對中文國際頻道的支持!)
熱烈祝賀《遠方的家》《江河萬里行》開播。從第一集《尋找閩江源》,從《江河萬里行》的主題曲 "江河戀",就感受到了《江河萬里行》所表達的人與水的親密關係,所抒發的家鄉水,家鄉情,就看出了《江河萬里行》播放的宗旨:愛美麗中國,看遠方的家!
第一集《尋找閩江源》講了閩江的源頭,沿河的密林古道,懸崖飛瀑,講了沿河人們的生活,講了人們在河上往日的故事和今天的新事,抒發了人們特有的江河情結。
主題曲 "江河戀"曲好詞更好,句句、聲聲都唱到了我們海外遊子的心裏。"不要問我為何漂泊異鄉,有水的地方就是家的方向;不要問我到過多少地方,沿著河走就是走在故鄉。
我生在漢水旁,長在長江邊,江城武漢是我的故鄉。由於對長江、漢水的鍾愛,對江城武漢的懷念,曾寫下了"鄉愁",把我的遙遠的鄉愁留在了長江的濤聲和波光之中:
鄉愁
高聳的梧桐,
綻放的臘梅,
沉澱著記憶的芬芳,
是長滿鄉愁的地方。
往日的學堂,
人已去樓已空 ,
只有鄉音未改情如故,
是生長鄉愁的故園。
喝碗長江水,
放眼黃鶴樓,
濤聲依舊情懷難抑,
涌我悠悠鄉愁入海流。
清越鐘聲起,
穿雲掠水三鎮鳴,
聲韻依然情絲飄逸,
伴我縷縷鄉愁乘風去。
我愛長江水,
我愛龜蛇山,
滔滔思鄉情,
撫慰遊子心。
祝願《江河萬里行》越辦越好,期盼清清的漢水,滾滾的長江再現央視瑩屏!
"有水的地方就是家的方向","沿著河走就是走在故鄉。"我翹首以待,以了鄉愁!
2014年7月13日文章:看《遠方的家》有感
連續看了推薦的幾集,又有了新的感想。
以往對記者和攝像組的朋友的敬業和獻身精神所折服和感動,對大自然的美麗而感動;如今對編輯、導演的匠心和水平而感懷。
以往總覺得農村生活貧困、單調,缺少文化。可短短的一集,就容納了那麼豐富的內容,使我們在小小的村莊看到了武術、鬥牛,還有罕見的油畫;看到了"植物鑽石"名貴香料沉香木,看到了野菠蘿古道,看到了椰子食品.....。"遠方的家"給我們展現了充滿深厚文化底蘊的豐富多彩的世界,聯絡到"遠方的家"各集的不同或相同的內容,在昨天(7/12)看到介紹各地飲食文化的啟示下,我有了一個小小的想法和建議。
以往按地理位置為主線,能否增加按主題,按內容來分門別類的加以介紹。例如,可以按飲食、武術、歌舞、特産、風俗、風景、雕刻繪畫、歷史文物、古建築、名人名家,以及農業轉型,經濟發展,改革開放……。進行科學的分類,編導的眼光和水平能做到盡善盡美,我只是一個很粗淺的想法。
如果能這樣,只是在原來的視頻上作一些綜合、分析和分類的工作。作為觀眾就可得到深層次的享受和感悟!那些農民兄弟也能學習、借鑒許多新思路、新經驗,而那些學者説不定為此而萌發出新的研究課題和新的研究方向。
我深信在 "遠方的家"的豐富素材上,可作出無數豐富多彩的圖畫,描繪出更加美麗的中國!
"遠方的家"使我有了給央視寫稿的衝動,謝謝"遠方的家"!
2014年7月18日文章:觀《遠方的家》"河海交匯之地"有感
看了"遠方的家"的"河海交匯之地",對這個特有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很有感觸。俗話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這裡吃的是海水和河水。
這裡有鹽場需要的海水和充足的陽光;這裡有哈密瓜需要的灘土地以及芒果、荔枝和空心菜需要的白沙河的水和海邊的氣候;這裡有奇特的跳跳魚,它的廣鹽性,喜群居,潛穴和跳躍的生活方式都與"河海交匯之地"的開闊泥灘的生存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它的潛穴和跳躍的生活方式與它的形態相互適應,是生物學、生態學上進行形態功能分析的好教材。
這個"河海交匯之地"也為當地的人們亦工亦農創造了條件。
由此看來,一個地方的生活方式,經濟發展特點與地理、氣候環境關係十分密切,特別是農村。這一集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因地制宜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謝謝"遠方的家"給我們悟出了適應環境,保護環境這個人類生存發展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