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體育 > 新聞資訊

胡力濤:網球王者PK友誼第二 小德納豆懸崖上決鬥

發佈時間:2013年12月23日 14:16 | 進入體育論壇 | 來源:體壇週報 | 手機看新聞

熱點推薦 更多
賽事推薦 更多

比賽第一,友誼第二

比賽第一,友誼第二

  不管版權和出處是毛主席還是周總理的,“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曾被認為是奧林匹克精神的中國特色版本。但體育比賽又被人們喻為“和平時期的戰爭”,尤其是職業體育,其競爭的激烈性和殘酷性確實不亞於“戰爭”。網球就是這樣一項職業化程度極高的運動,雖然比賽雙方身體不接觸,但由於高強度的對抗,網球也被稱為“隔網進行的拳擊”。一場重大比賽的輸贏,不僅會影響雙方球員的心情,也會給他們各自的商業價值帶來巨大提升或貶損。特別是在像“桑阿決”、“費納決”或“德納決”這樣號稱“Rivalry”的競爭關係中,奢談“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確實顯得矯情,還是“比賽第一,友誼第二”來的比較實際。

  從球員的交往方式看,也是如此。如果沒有那些聯手奉獻的經典比賽,偉大球員之間的交情又從何而來且值得被大家念叨或傳頌呢?所謂英雄惜英雄,不打不相識嘛!桑普拉斯和阿加西在性格上是兩路人:桑普拉斯瞧不上阿加西的花哨做派,阿加西也覺得桑普拉斯沉悶無聊。但來到職業生涯後期,兩人幾乎同時發現了對方的競技價值。桑普拉斯説:“安德烈總能激發我的所有潛能,他將我的網球帶向一個全新的高度”;阿加西則説:“皮特是目前男子網壇唯一即使我100%發揮出水準仍沒有把握戰而勝之的對手。”

  聽著是不是有點耳熟?今年的倫敦總決賽後,德約科維奇在談到“德納決”的時候説道:“我們總是互相將對方逼到極限,造就出一個更強的對手。我們讓彼此更勤奮的訓練並提高自我——尤其是在直接對戰的時候。因為這永遠都是巨大的挑戰。”在“費納決”最頻繁、最激烈的那幾年,費德勒是怎麼看待納達爾的呢?“納達爾是個非常危險的對手,可是我喜歡這樣的對手出現,當桑普拉斯、阿加西相繼離開賽場的時候,我曾經有些失落,而納達爾的神勇讓我感到興奮。”至於納達爾,就不必引用他説過的話了,不管是費德勒還是德約科維奇,他每場比賽的每個對手都能激發西班牙鬥士發揮出他身上的某一部分潛能。據貝克爾透露,德約之所以找他來當教練,也是由於納達爾和穆雷的進步讓塞爾維亞人有了強烈的危機感。

  這幾位堪稱偉大的球員都很好地理解並詮釋了所謂競爭夥伴的含義:他們既是對手,更是朋友;他們對彼此的傷害,也是一種相愛;獲勝能帶來自信,失利能發現不足,不管輸贏他們都能變得更好。實際上,無論是“桑阿決”、“費納決”或者現在的“德納決”,當事人雙方都因為這樣高頻率的巔峰對抗而受益匪淺,幫助他們迅速拉開了與其他競爭對手的實力差距。從一種更宏觀的歷史角度看,所有的“Rivalry”其實都是一種利益共生的關係。

  在職業體育的環境下,即使從純商業的角度看,“Rivalry”也會形成至少是階段性的利益共同體。由於“桑阿決”的市場號召力太過強大,1996年美網組委會竟冒天下之大不韙,在抽籤之前,把當時世界排名第九的阿加西破格提拔為6號種子,而把世界排名第3的卡費爾尼科夫直降為7號種子,只是為了避免桑普拉斯和阿加西過早相遇,直接造成俄羅斯鐵人憤而退賽。今年法網男單的種子排位也曾出現這樣的爭議,納達爾由於休賽時間太長,排名只位於第5位,許多網壇名宿主張給納達爾優惠政策,將衛冕冠軍直接提升為頭號種子,這樣就可以完全避免“德納決”過早上演,杜絕“資源浪費”。但法網組委會堅決捍衛了種子排位的權威性和嚴肅性,雖然“德納決”提前到半決賽,但這場盪氣迴腸的五盤大戰依然被視為本賽季最精彩、最刺激也最具代表性的比賽。

  即使商業力量還不能直接給比賽進程帶來決定性的影響,但不論贊助商還是經紀公司,對於“XX決”這種頗具明星效應的“對手戲”也是樂見其成的。1995年美網男單決賽,桑普拉斯和阿加西在首盤的盤點上,有過一次22回合的長拍較量。兩人共同的贊助商——耐克公司據此創作了一部“打到地老天荒日月無光”的電視廣告。才22回合,要是擱在“德納決”裏真是什麼也算不了,這到底説明網球是進步還是退步了呢?馬上就要開打的阿布扎比冠軍賽,在2009年創立之初,也是打著“費納決”的旗號來吸引球迷眼球的。但發展到這兩年,“費納決”已經過時,而“德納決”則成為新的看點,於是,費德勒乾脆連來都不來了。從這幾年的表演賽陣容看,“費納決”也已經讓位於“德納決”了。倫敦總決賽剛打完沒多久,“德納”又攜手展開了一系列南美巡迴表演賽,怪不得德約會調侃道:“我跟納達爾碰面的頻率,比見我媽還勤。”

  桑阿決:不打不相識

  風格對抗:★★★★★

  一個是曾經的“史上最佳球員”以及到目前為止最後一位以發球上網打法奪取大滿貫的球員,一個是開創強力網球風氣之先的底線宗師;一個是絕頂的發球高手,一個是手眼配合能力絕佳的接發球超人;一個是沉靜如水的球場勝負師,一個是天賦異稟的網壇浪子。無論從打法還是性格來説,桑普拉斯和阿加西都體現出兩極式的巨大反差。

  在社交層面,桑阿二人大概連朋友都算不上,但正是因為貫穿了各自職業生涯的競爭關係並聯手奉獻了多場經典賽事,二人才有了惺惺相惜的英雄情結,並以兩位一體的Rivalry形式存留于球迷的記憶當中。

  觀賞性:★★★★☆

  正是由於打法的差異性,同時由於兩人都來自美國——這個當時男子網壇的“超級大國”,“桑阿決”成為那個年代最具觀賞性、話題性或者説大家最樂意看到的對抗。

  由於阿加西有超前領先的接發球技術,所以他和桑普拉斯的比賽不會變成當時更多見的ACE球亂飛的“發球悶戰”。那時球迷總是抱怨男子比賽回合太少、節奏單調,但“桑阿決”不會:桑普拉斯精確制導般的發球、妙到顛毫的截擊和半截擊、穿透力十足的“跑動正手”以及威猛無比的“灌籃式高壓”;阿加西眼疾手快的接發球、神鬼莫測的穿越線路以及節奏明快的正反拍落地球,就好像一桌菜品極其豐富的網球大餐,充分滿足了當時球迷的胃口。

  競爭環境:★★★★☆

  桑普拉斯和阿加西出道時,正值倫德爾、麥肯羅、康納斯、維蘭德這批“80年代天王”的職業暮年,所以交集不大,但卻使年歲稍大、成名更早的貝克爾和埃德博格很快就感到了威脅,也使本來有機會成為Rivalry的“德國金童”和“瑞典紳士”最終沒能迎來完全屬於他們二人的年代。

  和桑阿同一時期的主要競爭對手還包括考瑞爾、張德培、穆斯特、拉伕特、伊萬尼塞維奇、克拉吉塞克、布魯格拉、馬丁、施蒂希、科達等人,但在職業成就和交手記錄(特別是大滿貫賽事的交手頻率上),他們和桑阿都有較大差距,只能成為二人領唱的和聲伴奏。而一批75年前後出生的球員,包括卡費爾尼科夫、庫爾滕、亨曼、莫亞、裏奧斯、魯塞德斯基等人則生不逢時,在桑阿以及費納的前後壓制下,淪為成就有限的“夾生一代”。

  觀眾情結:★★★★

  對絕大部分國內網球迷來説,當他們有機會能從電視上收看大滿貫賽事的實況轉播時,恰好趕上了桑阿決成為男子網壇主旋律的年代。從影像意義上説,桑普拉斯和阿加西就是男子網球在中國的開拓者甚至是許多業餘愛好者的“啟蒙教練”。

  阿加西1988年就曾到北京參加過表演賽,是最早來中國的網壇超級巨星,之後又參加過喜力公開賽和上海大師杯;而2002年上海首次承辦大師杯,桑普拉斯在有資格參賽的情況下告退缺席成為許多中國球迷的最大遺憾,這個遺憾直到2010年的成都元老賽才得到部分彌補。只可惜,桑阿決從未能在中國的球場上演。2011年鑽石球場開幕禮上,主辦方邀請的最初名單也是桑普拉斯和阿加西,而不是薩芬。

  1990年美網決賽:桑普拉斯勝(6-4/6-3/6-2)

  這是兩人第一次在大滿貫賽事上相遇,就是決賽,預示著倆人的競爭註定不同凡響;這還是兩人大滿貫決賽的“處子秀”,當時桑普拉斯年方19,阿加西也剛過20,現在大家還能想象如此青春無敵的大滿貫決賽陣容嗎?

  2001年美網1/4決賽:桑普拉斯勝(6-7/7-6/7-6/7-6)

  這是一場沒任何一個破發局的傳世經典——四盤比賽全由殘酷的搶七局決出。這不但顯示出這場比賽的激烈程度,更驗證了兩人賽前準備充分且狀態極佳,這是一場沒太多低級錯誤的比賽,阿加西展現了他最好的底線水準,但仍無法抵禦桑普拉斯137次無畏的上網。

  2002年美網決賽:桑普拉斯勝(6-3/6-4/5-7/6-4)

  這是桑普拉斯職業生涯的收官戰,阿加西是最好的送行者——他在半決賽中解決掉衛冕冠軍休伊特,使患“地中海綜合症”體力不濟的桑普拉斯不用兩年在決賽面對跑不死的澳洲野兔——而是在法拉盛從沒贏過自己的阿加西。此役後,桑普拉斯猶豫觀望了整整一年,終於在2003年美網宣佈退役。

  費納決:以上帝之名

  風格對抗:★★★★★

  雖然比賽形態不像“桑阿決”一個上網一個底線看起來那麼涇渭分明,儘管後來的納達爾在打法上擺脫了“一根筋”的局限,從“紅土之王”逐步進階為精通各種場地的“全能戰士,但“費納決”歸根結底仍然是兩種網球哲學的較量:追尋完美的勝利VS只有更好沒有最好。

   在這兩種價值觀的參照下——優雅VS暴力,右手VS左手,單反VS雙反,紳士VS鬥士,技術VS體能,草地後花園VS紅土根據地,POLO衫VS海盜 服,甚至奶牛VS蠻牛都只是表象和細節。當人們形容看費德勒打球就像看上帝在打球時,上帝本人不高興了。納達爾就是上帝給費德勒派來的對手,用以證明他終 究只是一個凡人。

  觀賞性:★★★★★

  實際上,任何有費德勒參與的比賽觀賞性都不會太差。但由於納達爾的介入, “費納決”的觀賞性被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除了納達爾的左撇子獨特球路給比賽視覺效果帶來的顯著差異外;由於打法相剋,費德勒在面對納達爾時總要被迫做 出一定的技戰術調整,從而使“費納決”有了某種“陌生化”的審美體驗;而納達爾遇強則強的性格特質使他在遭遇費德勒時總能打出更多匪夷所思的精彩回球。

  也就是説每當兩人相遇,會互相逼出更多的創造性回球和即興發揮,這就是球迷之福了。當然,隨著今年費德勒狀態下滑,球迷對“費納決”的期待值也在下降,更多的是沉湎在美好回憶當中了。

  競爭環境:★★★★

   不得不承認,在“費納決”最為風光幾乎成為男子網壇的唯一的金字招牌那幾年,費德勒和納達爾的競技水平跟其他球員比不説是鶴立雞群也確實要高出一籌。與 “桑阿決”相比,“費納決”出現在半決賽和決賽的比例大大增加:34次“桑阿決”中有13次不是半決賽或決賽,而“費納決”只有5次,這固然與阿加西職業 生涯起伏較大有關,但與費納同期的球員未能提供足夠強度的對抗也是事實。費納分別擁有各自名下的“十連敗俱樂部成員”,費德勒有15人(岡薩雷斯、尤茲 尼、羅迪克、休伊特、達維登科、基弗、涅米寧、索德林、費雷爾、柳比西奇、羅佈雷多、F·洛佩茲、馬裏塞、瓦林卡、塞皮),納達爾也有6人(沃達斯科、馬 休、加斯奎特、瓦林卡、阿爾瑪格羅、伯蒂奇),基本都是同代球員中的優秀者,其中不乏具備奪取大滿貫潛力的選手,有些甚至就是大滿貫得主,如此“慘烈”卻 不夠“激烈”的競爭狀況在“桑阿決”的年代是難以想象的。

  觀眾情結:★★★★☆

  2013賽季,“費納決”雖然上 演了四次,但隨著費德勒的狀態下滑,再加上各自排名的變動,“費納決”的比賽輪次和對抗質量都在下降,費德勒連輸四陣的結果也使“費納決”的懸念感和球迷 的期待值不斷走低,這塊男子網壇曾經的金字招牌現在更多的只是帶給大家美好的回憶。當然,兩位當事人都還沒有退役,“費納決”會不會有新的劇情誰也説不 好,這兩人都已經不止一次向世人證實他們突破舊戲路、展示全新演技的能力。

  2006年羅馬大師賽決賽:納達爾勝(6-7/7-6/6-4/2-6/7-6)

   這場比賽不但是最後一場五盤三勝制的紅土大師賽,也是最後一場真正打滿五盤的大師系列賽決賽,還是費德勒唯一一次在紅土上能把納達爾逼至五盤的比賽,瑞 士人還拿到兩個賽點。這場鏖戰後正是由於費納雙雙退出接下來漢堡大師賽的舉動,促使ATP下決心對大師賽決賽的賽制強行“瘦身”。

  2009年澳網決賽:納達爾勝(7-5/3-6/7-6/3-6/6-2)

  這是費納唯一一次在硬地大滿貫決賽中相遇,也是“費納決”到目前為止最後一場五盤大戰。納達爾的第一個硬地大滿貫頭銜正是來自這場勝利,這標誌他的領地從紅土、草場開始向硬地擴張。費德勒在頒獎儀式上的失聲痛哭更讓球迷見識到球員真情流露的另一面。

  2008年溫網決賽(6-4/6-4/6-7/6-7/9-7)

   這不但是“費納決”中最經典的戰役,也是公認的網球史上最精彩的比賽。經歷了2006和2007連續兩年的決賽失利,納達爾終於完成對費德勒溫網草地霸 權的顛覆。這是溫網加蓋屋頂前的最後一場男單決賽:288分鐘的時長,挽救賽點的驚險橋段,兩次因雨中斷的意外,戰至天昏地暗才決出勝負,這場比賽無論從 哪方面看,都“不可複製”且絕對符合“史詩般較量”的各項元素。

  德納決:懸崖上決鬥

  風格對抗:★★★★

  在打法上,德約和納達爾基本是同一類型的球員:都是以底線抽球為主,精通攻防轉換,技術全面,腳程飛快,運動能力超強,場上覆蓋範圍極大,體能充沛,意志頑強。隨著兩人交手次數的增加,了解程度不斷加深,技術上互相取長補短,二人打法的相似程度也越來越高,對其中一人打法特點的總結,擱在另一人身上也越來越合適,就算持拍手的左右差異反而形成更強烈的鏡像效果。非要説差異,那就是德約的反拍要比納達爾好。但因為納達爾是左手,所以這點好真要打起來也不那麼明顯。不過也正是由於打法上的相似性,“德納決”才超乎單純的技戰術層面,成為比拼體能、智商、心理、精神、醫療康復乃至團隊資源甚至民族性格等各方面綜合實力的“終極對抗”。

  觀賞性:★★★☆

  跟球路和過程難以預測的“桑阿決”、“費納決”比起來,“德納決”更像是“懸崖上的決鬥”,因為兩人都沒什麼漏洞,所以武器的對抗會漸漸失去效用,最終變成徒手的“肉搏戰”,其觀賞性和代入感主要來自比賽雙方在你死我活的絕境中對自身潛能的開發以及求生技巧。它可能不是太好看,但卻自有一股原始的能量使球迷滿足進而瘋狂。“德納決”就是現在男子網壇的主食,而那些美味的珍饈只能誘人食欲卻不能管飽。

  競爭環境:★★★★☆

  德約科維奇是在“費納決”的夾擊中生生殺出一條血路才成為競爭主角的。從2007年他在巡迴賽中急速躥升成為費納之外的網壇“第三極”,到2011年狂飆突進以勇奪三大滿貫並搶下世界第一寶座的方式確立自己在網壇的新坐標,塞爾維亞人經歷了長達5年的歷練和蛻變,但他並沒有創立屬於自己的年代,他必須接受和納達爾輪流坐莊的局面。當納達爾養傷時,還有穆雷。

  2013年,有很多人阻止了“德納決”在決賽中碰面,這裡麵包括德爾波特羅、季米特洛夫、伯蒂奇、伊斯內爾、費雷爾,但最終這樣的戲碼還是在蒙特卡羅、紐約、北京和倫敦上演了級別不同的四次。明年能夠攪局的人只會更多。

  觀眾情結:★★★☆

  在納達爾因為膝傷休賽的那七個多月裏,只是因為德約和穆雷在美網和澳網連續兩個大滿貫會師決賽,人們馬上就忘記了從2011年印第安維爾斯綿延到2012年法網,歷時15個月,橫跨硬地、紅土和草地並縱貫了6個大師系列賽和全部四大滿貫的連續10次“德納決”的決賽,而急著宣稱“德穆決”的時代居然不是“即將”竟是“已經”到來。這樣忙不迭的轉變和人們對“費納決”的緬懷形成了鮮明對比,也許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德納決”觀賞性和吸引力的稍有欠奉,才看了一年多就看煩了?

  2009年馬德里大師賽半決賽:納達爾勝(3-6/7-6/7-6)

  除去2012年倫敦奧運會費德勒和德爾波特羅的半決賽(第三盤為長盤決勝),這場比賽4小時11分鐘的時長依舊創下巡迴賽中三盤兩勝制下用時最長的紀錄。德約曾經在第三盤的搶七局中握有三個賽點,但都被納達爾一一救回並完成逆轉。這場鏖戰也為納達爾在接下來的法網失利以及退賽溫網埋下了傷痛的隱患。

  2013年法網半決賽:納達爾勝(6-4/3-6/6-1/6-7/9-7)

  由於組委會不肯給納達爾排名上的照顧,“德納決”在半決賽上演,德約對法網的格外看重(完成全滿貫)和納達爾對法網的一貫看重(成為史無前例的法網八冠)使這場半決賽在某種意義上成為“提前進行的決賽”。從比分能看出賽事進程的跌宕起伏,其間還有許多意外球給大家普及了些不為人熟悉的網球規則,結果也預示了兩人在本賽季的大致走勢。

  2012年澳網決賽:德約科維奇勝(5-7/6-4/6-2/6-7/7-5)

  除了創下5小時53分的大滿貫男單決賽用時紀錄外,這場將底線強力網球發揮到極致的比賽帶來的影響還包括:德納二人在此役過後,都開始對自己的技戰術打法和訓練模式做出調整,這種變化很快也波及到整個網壇,大家意識到同質化和體能化的打法並非未來最好出路;ATP方面開始強化執行分與分之間不得超過25秒間歇的規定,大大壓縮了比賽當中“死球時間”的水分,使比賽節奏更快更緊湊。事實證明,只要注意,德納也是能跟上並適應這種變化的,他們仍是最好的球員。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胡力濤 小德 的新聞

860010-110304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