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5歲的馬青驊成為中國第一位F1車隊正式車手,如同9年前中國第一次舉辦F1比賽一樣,馬青驊正式躋身F1車手行列,再次讓這項“燒錢”的運動吸引了很多國人的關注。馬青驊為中國賽車運動開創了新的時代,但他的成功可以被複製嗎?
“馬青驊的成功首先來自其個人的努力和天賦,但也與機遇和運氣有很大關係。”《F1速報》雜誌總監製葉飛今天向記者表示。這個機遇與運氣就是西班牙HRT車隊正好希望選用一名中國車手以開拓中國市場,在可選的中國車手中,馬青驊被車隊相中。如果沒有HRT車隊籌劃開拓中國市場的機遇,馬青驊可能仍和其他中國年輕車手一樣,雖然以成為F1車手為理想,卻不知是否有實現理想的一天。
“馬青驊的成功對中國年輕車手是一個激勵。”葉飛表示,“在中國,這些年來始終有一批孩子在家庭的支持下往F1車手方向努力。有了第一個成功的人,至少證明這條路不是走不通的。”
中國第一次舉辦F1比賽和誕生第一位正式車手都是中國賽車運動歷史上的大事,但後者的難度遠比前者大得多。葉飛表示,因為舉辦F1比賽主要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實力有關,而誕生一名F1車手卻與一個國家的賽車文化和人才培養體系等“軟實力”有著直接關係。
如果拋開馬青驊的機遇和運氣不説,中國實際上還不具備培養出F1車手的土壤。“相比起歐美賽車運動發達國家,我們的車手培養體系仍很不健全。”葉飛表示,“賽車運動是一項極其昂貴的運動,一個孩子從玩卡丁車起步到最終踏入F1車壇,家庭所能負擔的費用通常只限于孩子培養的初期,其餘階段的費用主要依靠贊助商或相關企業承擔。”
在歐美國家,工薪階層的子弟也有可能成為F1車手,就是因為其車手培養體系非常健全。但在中國,只有家境非常富裕的孩子才能走上賽車這條路。“贊助商在車手培養體系中非常關鍵,他們承擔著一名年輕車手在成名之前的絕大多數培養費用。”葉飛説,“不過,中國的企業目前更願意將資金投在已成名的車手身上,他們要的是立竿見影的短期效益,這與中國的賽車文化基礎依然十分薄弱有關。”
缺少了贊助商,即使是富裕家庭子弟也要量力而行。葉飛介紹,“F1車手在培養後期,每年參賽和訓練的花費就需要數百萬歐元。目前除極個別獲得了歐洲贊助商資助的中國車手外,其他人全是在依賴家庭支持。”
“隨著F1又一次成為熱門話題,或許有更多企業會關注車手培養這個環節。”葉飛表示,“很多年輕車手的成長需要一個更為健全的車手培養體系做依託。”